2007年初,飞利浦对外宣布,飞利浦将手机业务出售给中国电子,飞利浦消费电子(中国)则撤消了手机事业部。然后,再将配件及电脑外设产品部门进行“级别大提升”,单独成立事业部。目前,飞利浦消费电子(中国)已经被划分为四大事业部:彩电事业部、影音事业部、配件及电脑外设事业部、多媒体显示设备事业部。
飞利浦内部严重的部门“占山为王,各自为战”的状态,曾经给飞利浦在中国的发展以重大阻碍,整合内部与转型似乎已经成为了飞利浦的唯一出路。
业务重整?难!
2006年,飞利浦(Philips)电子集团总裁柯慈雷宣布了新的全球战略:飞利浦将发起一场全球营销战役,进入“加速变革”时期,公司将完成业务转型,完全转变为医疗保健和时尚生活品牌。
飞利浦此次将业务重新定位成时尚生活、医疗保健和核心技术三大领域,此前飞利浦的业务板块则主要集中在由消费电子、家庭小家电产品、照明、医疗系统、半导体五大产品部门。其中,小家电利润率最大,照明第二,半导体排第三,跟医疗差不多,消费电子利润率最低。
不难看出:飞利浦的业务划分正从传统的产业和产品思路划分法,转变成围绕品牌和技术进行划分,其目的则是期望通过调整和转型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盈利。但是也应该看到,这次业务重整对飞利浦公司存在着两点考验:其一是关于品牌形象和品牌内涵的转换的考验。传统的飞利浦品牌形象已经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占据了一个固定的位置,人们提及飞利浦的第一印象则是小家电、消费电子、医疗等产品为主导的一种品牌感觉,而今天要将其转换成一个代表着时尚生活、医疗保健等业务板块的品牌概念,应该说从技术操作层面上而言很简单,但要想从消费者内心深处去扭转则存在着很大的挑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其二,业务的重整,显然是要发挥自身已经存在和潜在的优势领域,同时对没有竞争优势的领域进行“瘦身”,那么如何进行合并,如何充分利用OEM进行生产,如何将非相关部门及业务进行外包和出售,无疑是另一个考验。飞利浦此次转型很重要的一点是将制造只锁定在自身具有竞争性优势的领域,比如说汽车照明、医疗系统等,对于需要大量人工成本的劳动密集型制造领域,例如彩电产品、小家电产品、部分IT产品等,如何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外包是摆在眼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部分产品一方面已经不是飞利浦的优势产品,同时其制造成本又居高不下,可选之路只能是寻求代工、OEM,或者借助中国企业的制造优势进行整合,以求得寻求自身资源的合理配置。而对于没有明显利润贡献的领域和产品,出售则是唯一的选择。但是,对飞利浦而言,此路肯定不是坦途。
中国区整合之困
飞利浦在华业务包括20家合资企业和15家全资子公司,截至2003年末投资总额为34亿美元。综观飞利浦在中国的鏖战历程,我们可以发现,飞利浦在中国的发展并没有遵循跨国公司通常所采用的做法,即先在中国成立一个投资总部,然后由总部来推动各个部门的业务,而是依据各个产品项目在中国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先行介入中国市场。1996年,当飞利浦在上海成立中国区总部后,飞利浦才开始试着统筹旗下业务,但飞利浦中国区总部似乎一直没有成长起来,至今地位也较“卑微”。
对于飞利浦未来在中国区公司的重整方面,有几个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一是强化飞利浦中国区总部的领导地位,以逐步形成集团化作战的能力,否则必将影响飞利浦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二是协调和管理中国区域的35家公司。要对35家公司进行系统的整合,其难度可想而知,尤其对于标准化的管理系统的建立尤为重要,否则极易出现发展步调不统一的情况,进而会影响飞利浦的整体发展速度。而建立标准化的过程,实际上则是在加强飞利浦中国区的权力。三是整合营销渠道和营销体系。统一销售渠道,加强与本土具有良好分销能力的企业进行合作,以提高渠道效率;统一相对分散的营销机构和设置,以提高公司自身的运营效率。现在,飞利浦在中国独资前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对于在中国的营销系统进行重新整合。这样可以使飞利浦以前单兵作战的各个产品联合起来,统一控制渠道,同时扩大整个飞利浦产品渠道的容量,减少和节约与经销商的谈判成本,增大飞利浦品牌在经销商销售额的比重。
尽管从今年9月起,飞利浦在华的所有子公司和合、独资企业的人力资源事务,将逐渐统一到上海的飞利浦中国人力资源中心进行管理。但所有下属公司的财务、营销、法律和服务等相关机构的职能什么时候能够真正归并到飞利浦中国总部来搭理,尚属未知数。
手机之困
2006年初,北京的消费者毛先生买了一台飞利浦手机,谁知麻烦就不断的找上门来。
首先手机电池问题不小,每次毛先生都是晚上把两块电池电都充满然后随身携带,可是后来电池居然打不了几次电话就响起没电的提示音,更奇怪的是在手机上显示电池量还很多,经常出现电话手机突然关机,在打开就显示没电了。其次就是手机表面的漆不断脱落,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手机就成了花脸,这让毛先生没少在朋友面前丢面子。
如果说上述问题还不会影响手机使用,接下来的问题就更大了:手机经常出现没有信号的现象,开始毛先生还认为是处于盲区,信号不好是正常的。可是在同样的地方,朋友的手机信号满满的,毛先生的手机却没有信号。到了大年三十,朋友同事的祝福短信就如雪花般飞来,出于礼貌手机短信总是要回复一下相互祝贺,可手机总是短信无法发出,电话也打不出去,无奈毛先生只得用爱人手机发短信和打电话。
老是没有网络,毛先生怀疑是不是手机卡出了问题。于是他来到联通公司,怎么查都查不出卡有什么问题,最后服务小姐就建议能否到手机的维修地方检测一下,看是不是手机的问题。
第二天,毛先生就来到了飞利浦公司,把手机所存在的问题向接待小姐作了反映,接待小姐表示,他的手机需要拿到总部去修,至少半个月。毛先生询问在维修期间没有手机可用怎么办?对方回答说这不是她的问题,她不管。
同时接待小姐查看了维修卡,说先生你的手机保修期已过,维修需要自己掏钱。毛先生问大概需要多少钱?对方答不知道,需要到总部他们看后才能知道,飞利浦的维修费用不低。
这一下让毛先生犯了难,他和小姐商量说因为要着急用手机,看能不能把手机没信号的问题给处理一下,等买到新手机后再决定让手机寄到总部维修。对方的话差点没让他晕倒:这个问题我们也处理不了,需要总部解决,实话告诉你这款手机就存在你上面说的那些毛病,因为这公司早都不再生产这款手机了。
无奈之下,毛先生只能拿着手机离开,其间接待小姐也没有做任何记录。
毛先生认为,飞利浦是一个国际性的大公司,对顾客的服务应该不至于如此。既然公司已经知道这款手机存在这么多的问题,即便不召回(或像有的家电企业在维修期间先提供给客户一台机器使用),最起码作为负责任的大公司是否应该在用户使用期间打电话给回访一下呢?他在买手机时,可是把手机号码和联系地址都留下了啊。他生气的说,以后不会再买飞利浦牌的手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