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走进里水的南海毛巾厂,盈耳机杼声隆,满目纱线织锦,总能叫人想起《木兰诗》。这一家自清代光绪二十年(1894年)创立的毛巾厂,至今已有115年历史了,从一个小小的手工作坊,历经数次变革图强,发展成为广东省迄今最大的毛巾生产和出口企业。
创始:
陈春泉上海学艺创“捷兴”
南海毛巾厂位于南海里水城区,其创始者为陈春泉。
早在清朝年间,里水就有千家纺巾的繁盛图像,那时主要产“高丽巾”,那是华夏民族最早使用的毛巾,不起绒毛,质感粗糙。随着洋务运动深化,上海毛巾织造技术革新,质感柔软亲肤的“祝君早安”绒软毛巾迅速占据市场。眼看父老乡亲赖以维生的“高丽巾”陷入困境,陈春泉亲到省佛华洋百货商场做“市场调查”,而后毅然北上上海求艺,回来后仿制了六七架上海的织巾机,创办起了“捷兴”毛巾厂?C?C南海毛巾厂的鼻祖。
闯出一片生天的陈春泉兼济天下,将所学技术工艺全授予乡邻,一时间,里水织巾作坊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遍及其水墟及丰岗、麻奢、河村等10多村庄,陈春泉亦因此被后人誉为“里水陈启沅”。
至今,只要提起南海毛巾厂,无人不晓“陈春泉”这个名字。为了让后辈人铭记,里水方志办年近80的容仲机老师还亲著《南海毛巾奠基看陈春泉》,将南粤毛巾织造的一代先驱人生轨迹记录下来。
艰辛:
“绕番瓜”和“拜海龙王”
解放前,里水已有大大小小的毛巾织造手工业作坊100多家,成为里水人赖以维生的活计。解放后,人民政府将这些分散的手工业作坊组建起来,成立“里水毛巾联营”。1956年,在联营的基础上成立“公私合营里水毛巾厂”,1962年改为地方国营,易名为“南海县毛巾厂”,一直沿用至今。
“织毛巾14道工序全部人工操作,可称得上是‘人海战术’。”原副厂长、现年83岁的曾昭及原工会主席、现年72岁的邓要珍回想上世纪50至70年代的生产艰辛,依然历历在目。虽然1958年改用“铁木机”,70年代又研发出“全铁机”,但是从洗、煮、织、漂,还是要靠众多人手完成。
邓要珍至今记忆最深刻的是昔日曾被戏称为“绕番瓜”的“上纱筒”环节,“织毛巾前,过浆后的棉纱线要逐条整理到‘棉纱筒’上,现在有自动化的纱筒排架帮忙,旧时只有用人手一个个绕。”邓要珍回忆,面前竖起6根竹子,每个竹子串起10个棉纱筒(一个人顶多只能兼顾60个纱筒),然后拉出棉纱线一个个纱筒地绕,绕成一个一般要3小时,“人手当然没法绕得跟机器那样均匀的圆柱形,常常绕成中间鼓,两端小的样子,形如本地产的南瓜,故戏称“绕番瓜”(“番瓜”,佛山人对南瓜的俗称)。
“每天除了‘绕番瓜’,我们还要去‘拜海龙王’呢!”说着,两老便神秘地笑了起来,原来,工人们在漂洗棉纱和织好的毛巾时,大家的身子均往前倾,时而起时而伏,就像参拜神灵一样,而传说管治江海的神为龙,故此便被大家戏称为“拜海龙王”了。
繁盛:
广东棉纺业的“中华老字号”
走进南海毛巾厂, 七八十年代矮栏雕花的老式办公楼建筑,南方国企老厂典型的厂区绿化树,还有那代表了一个时代独特话语风格的“红棉”商标,一切都述说着它的绵延久远,时代沧桑。然而,这并非代表它已垂垂老去,相反,它至今仍生机勃发。
记者跟随现任董事长陈敬辉,走进毛巾成品展览厅,其缤纷烂漫如一场视觉盛宴,让人目不暇给!有时尚的图案,也有怀旧的中国情愫;有潮流的卡通人物,还有独特的真人照……与其说拿来洗澡擦身子的生活用品,还不如说是用来观赏的艺术品。陈敬辉说,这些产品主要供应出口的,外国人就是拿来当艺术品摆在自家作装饰和欣赏的。如今,南海毛巾厂已是南粤最大的毛巾生产与出口企业。
2008年11月底在杭州举行的全国“中华老字号博览会”,正申报“中华老字号”商标的南海毛巾厂是广东获邀的五家“老字号”之一,而其中四家均为药厂,仅有南海毛巾厂见证了珠三角闻名久远的蚕丝棉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