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团队要做社群的连接器,作为网络世界里的一个连接点。“集装箱改变了世界,让全球村概念有了实体化的支撑,使得世界工厂,全球市场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罗振宇说,“所谓的互联网转型,或者互联网思维本质上是对传统工业化思维的一次全面的作战。”
在罗辑思维的课堂上,你听的最多的两字可能是“节操”二字。但在《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眼中,“节操”到底为何物?在一场活动上,罗振宇告诉《执行官》,他眼中的“节操”就是刷新模式,打破常规。如果再详细一点,就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不断刷新企业的思维模式,并利用你意想不到的方法赚到钱。对于互联网思维,罗振宇总结了八个字“禀赋、死磕、自恋、有趣”。认识罗振宇的人会说大家都很喜欢跟他开会,因为很快乐。其公司有女同事玩笑说:“听罗振宇的笑话会怀孕的。”正因为善于演说,大家认识了罗振宇。从最开始归功于他在视频节目《罗辑思维》中的妙语连珠和对一些历史事件精妙的解读和阐释,到后面罗辑思维实验,罗振宇可谓是自媒体时代一颗耀眼的明星。在市场对自媒体概念最为推崇的时候,罗辑思维走向前台,吸引了众多互联网用户的目光,获得了据说超过2百万的粉丝。
《执行官》记者在不同的场合也曾见过罗振宇本人数次,当然都是作为观众听罗振宇在台上滔滔不绝讲着自己对互联网时代新商业的理解以及输出自己的价值观。作为一个脱口秀艺人,他无疑是成功了。但作为一个互联网创业者,他成功了吗?
卖什么都“卖空”?
在今年6月份,罗振宇和铁杆会员方希在罗辑思维微信里做了一场互联网出版实验,结果,8000套单价499元的图书礼包在90分钟内被秒杀,掀起了一股用信任改造传统出版业的狂欢。
一个月后,此次试验的当事人方希撰文回顾了整个图书包闪购的前情后事,她说这是一支事后烟,只为献给整个出版行业还在“折腾”的一群人,让大家能够详细了解这个实验的整个经过,从中汲取经验。这应该算是一个如何用“信任”改造传统出版业的实验。
从这个实验的结果可以看出,罗辑思维是以魅力人格体为支撑的社群,社群内部的信任感是罗振宇死磕努力一年多的结果,何况这次卖的产品正是书籍,大家认可他筛选、解读,分析、组合书的能力,罗振宇的这次图书包实验,其实卖的是他的鉴别力、欣赏水平,还有他赋予书的一些增量价值,所以90分钟内8000箱的狂欢,让大家都大呼过瘾。
事实上罗辑思维每一次颠覆传统行业的实验,都以一支烟似的烟雾缭绕结束,让所有围观的人都陷入惊愕、膜拜、混沌的迷醉当中,至于给行业留下了哪些长尾效应,实验的榜样示范得到了哪些连锁反应,无人追踪,也无人问津。
最后剩下的,就是罗振宇团队的逍遥快活,大家只是沉浸在罗辑思维实验报告的数字炸弹的烟雾当中,看着罗振宇吐出的一大口烟圈圈,哪怕是短暂的兴奋和遐想。当我们换一个角度说,其实不尽然是罗辑思维,所有传统行业和互联网“偷情”的风流韵事,从短线看,都遵循这样的规律。
从罗振宇决意做自媒体,一路绝尘的后不见来者,卖了一次又一次的互联网产品,做了一次又有一次的实验,越玩越“嗨”。在卖书的一个月后,他又把目光盯住了中秋节。“大家把月饼送来送去的,可是,收到月饼的未必爱吃,想送月饼的不知道送给谁。”罗振宇说,“就推一款罗辑思维月饼,想送月饼的可以在网上吼一声,想要月饼的可以向人伸手讨,这样,两得其所。”当然,结果是大家还没有看清楚罗振宇的月饼长什么样,已经订掉了一大批。
社群效应的魅力
为什么罗辑思维总是能一呼万应?这归功于依附于媒体光环才能生存的社群效应,原因之一是二百多万的微信公众账号粉丝,辐射之广,大小事情都能产生群体效应;再者,罗辑思维树立了依托互联网颠覆传统的行业“标杆”,每一次实验都会引来媒体追捧,简直就是互联网思维的代言人。“互联网转型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强制拆迁异地重建的过程,有存量的组织和个人会有沉重的负担,转身转型都不易。”罗振宇对《执行官》表示。
因为粉丝多,这就决定了罗辑思维做任何事情的“声量”都很大,也赋予了罗辑思维一种做商业的逻辑,先做令人尖叫的案例,再通过媒体造势、炒作、发酵,为产品赋能,制造媒体属性,从而确保在产品销售不理想的情况下,整体收益也能实现平衡。这种商业逻辑,正像罗振宇所说那样“一切产业皆媒体”,但问题在于,这种商业模式本身很稀缺,而且风险极高。
就说此次卖书试验的分享中,不难看得出罗辑思维团队的紧张忐忑,因为对他们而言,这件事只许功,不许失败。罗振宇很清楚,通过媒体追捧制造出的成功形象,在每一次商业变现行为都必须极为谨慎,一旦效果达不到预期,实验对品牌的透支和对未来商业行为的打击都是致命的。所以,设定卖多少是一门艺术,既不想承担库存的风险,又想快速售罄,唯有谨慎保守定量。
如果细细分析,聪明的人应该能迅速领略到,罗辑思维制造的案例是很难进行行业化的普及和复制的。以卖书来说,同样的玩法,罗振宇可以玩,其他出版商并不一定能玩成。现在很多书封面上的名人写序推荐其实就是赋予人格的一种体现,罗辑思维只不过把它放大了一个阀值,也只有罗振宇能完成这个大跌眼镜的实验。
倘若看热闹的诸君盲目效仿的话,必定会闹笑话。假定你去书店买书,看到一个包装精美的礼包,说是某名人推荐的,价格要高于市场价2倍,你会买吗?人作为价值的载体在当下一个时刻变换的时代,有人格附着的魅力人格体容易变形,可以随机而变。
对于社群效应,罗振宇对《执行官》坦言,罗辑思维团队要做社群的连接器,作为网络世界里的一个连接点。“集装箱改变了世界,让全球村概念有了实体化的支撑,使得世界工厂,全球市场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罗振宇说,“所谓的互联网转型,或者互联网思维本质上是对传统工业化思维的一次全面的作战。”
罗辑思维还能走多远?
当下搞社群商业模式有几个关键词,其一是种子用户的互动,其二是魅力人格体,其三是原生型的社群。任何发现和挖掘用户需求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在当下一个富足的时代,某种意义上用户的需求已经得到了几乎饱和的满足,http://www.aihuau.com/而真正要实现商业的价值,需要做的是一种创造需求的工作,或者是一种制造体验需求的过程,因为体验需求的差异化本身蕴含价值。
纵观罗辑思维的商业模式,其实更加接近于一种“类小米”的模式,未来通过租借的模式,将自己的平台和社群租借假肢出去,可以通过用自己的人格来为项目或者产品做背书,提供社群粉丝的互助活动而实现这个社群价值的实现。
如果不能实现魅力人格体的企业可以通过组织变形的方式造就更多的魅力人格体。“魅力人格体的好处是随时可以迁移变形,曾经有句话是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如今是庙还在那里,和尚可以随处迁徙。”罗振宇说。
这种社群领袖与社群成员之间的连接需求和变现能力是非常强的,但面临一个艰巨的挑战,就是如何在铺量的同时完成个性定制服务的体验感构建?每一个社群内成员付出的溢价投入,自然想要的是与之对等的价值回报,而社群领袖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怎么可能让每个人都感受到被点对点连接的体验感?
作为自媒体,罗振宇一年时间吸金1000万,当之无愧是最大变现,在商业化探索道路上,也抛出了诸多成功的实验报告。罗振宇让传统行业的人看到了被互联网跨界颠覆的各种可能。罗辑思维的实验报告称这是对产业价值链的重新组合,通过这个实验,把以往的隔空喊话高音喇叭式的营销方式,在这里已经进化成有温度的表达。
说到这里,笔者认可罗辑思维实验的价值意义,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榜样示范作用,但社群商业实验不应停留于传统行业对罗辑思维成功学的消费上。罗辑思维作为标杆社群探索者,应该开发出一套方法论,实操策略,全国开公开课讲说是一方面,每一次实验过程的和盘托出也是必要的。“听你说如何做,比不上看你如何做,看你做成功了,比不上观察你做事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这才是最有温度的表达。”一位在罗振宇讲座现场的企业家如此评价。
对于罗振宇而言,无论面临怎样的突发状况,都得快速,高效地宣布一份光鲜的实验报告,甚至、不得已去牺牲客户的购买体验。敢问,匆忙发出一个打鸡血的实验报告,能带来多少价值意义?无非是让人对罗辑思维的商业价值再多一点想象,并不能成为整个行业的后事之师。
在罗振宇身上,不难看出互联网带来的,是对于传统行业毛利率的一次透明化的过程,这种过程还直接带来的是将这种毛利率的水平趋向最低,并且无限接近零的一次过程,而互联网第一批创业企业,或者第一批明星的企业就是扮演了这样的一种角色,至于后续的互联网经济模式到底怎么进行,其实还没有真正进入议事议程。“成功卖一次不算成功。对于罗辑思维的挑战,最难的一点还是如何让其实验持续盈利,否则,也只是一个吸粉丝的噱头罢了”上述一位企业家如何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