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本人因工作关系,被抽调到机关工作。一天,接到时任餐饮部主任小崔的电话,要求邵珠富以专家身份“会诊”一家烤鱼店。
这家名曰“渔夫烤鱼”的店位于大观园商业圈,但却处于一个极不易被发现的、貌似“死胡同”的胡同内。若论商业生态,大观园自然是个好所在,但若论该店,则位置极不佳,邵珠富当时想到用来描述该店的词就是“台风眼无台风”。
“会诊”一番,邵珠富除提到“做减法、强化核心竞争力产品”、“小隔段、尊重现代人隐私需求”等建议外,还提到另一个观点,就是后来在国内诸多企业常提到的“网络时代,营销要实现由‘注意到消费者’向‘消费者注意到’的转变”。后此观点被国内诸多讲师“拿来主义”了,哈哈!
A、由“注意到消费者”向“消费者注意到”的转变
不论“网络搞乱世界(邵珠富语)”之前还是之后,哪家企业要生存,没有不“注意到消费者”的,但为何有的企业活得好好的、有的却举步维艰难以生存?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注意到消费者”方面可能做到了,但“消费者注意到”方面却做得不够、有所欠缺、研究不深。所以,当时邵珠富帮助该店打造了一系列“消费者注意到”的举措,以期对其面临的被动局面有所改观。
后来,国内一系列事件营销,更好佐证了邵珠富的这一独创观点之正确性、及时性、准确性、有效性,如“双11”光棍节、庆丰包子、“例外”服装、鸡鸣岛、沂蒙山煎饼、奶汤蒲菜等,无一不是靠着“消费者注意到”而一炮走红的。甚至前段时间,风靡全球的“冰桶挑战”之所以成功,绝不是因为“注意到消费者”,而是因为“消费者注意到”。
由“注意到消费者”向“消费者注意到”转变是网络时代对营销提出的更高要求,此观点提出今天看来也许稀松平常,但在2012年前提出却非常不容易,这也是“中国用互联网思维解读营销第一人”的邵珠富对这个时代的营销做出的一个小小贡献和推动,因为邵珠富的邵氏营销从来就是不拘泥、不复古、不盲从、不本本主义和不教条主义的,而是唯实用为上的。
B、由“现实版”向“网络版”转变的“消费者注意到”
如果说2012年“由‘注意到消费者’向‘消费者注意到’转变”是基于现实版层面的理论发现的话,则今天这一理论要进一步延伸和深化了,这同样是基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与时俱进的表现。
当9月13日(2014年、星期六)夫人提出要请我去大观园的渔夫烤鱼吃饭时,邵珠富还是大吃一惊了一下,因为这个地方的偏僻我是知道的,我也从未领她去那地方吃过饭,她居然就知道有这样一个所在,而且还知道“那里的烤鱼做得非常不错”。仔细了解后才知道,她是从网上获知此信息的,且知道此地离我家不远、价格不贵,且还下了单,完成了一系列动作。
当晚,徒步到达的时间虽然尚早,但店内生意居然呈现出一片红火现象,16张桌子仅剩下两张,敢情要是晚来一步连吃饭的地方都找不到了,这情景实在和两年前大相径庭有天壤之别,就是和前段时间邵珠富来时也已大不相同。
对此,邵珠富陷入深思:一个地理位置偏僻特难找的店,为何突然之间就一下子火了呢?邵珠富认为,一个非常重要原因是,它不仅实现了由“注意到消费者”向“消费者注意到”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将这种转变实现了由“现实版”向“网络版”的升级,试想:连夫人这种刚玩网络、绝对“菜鸟”级的玩家都知道“大观园有个不错的渔夫烤鱼”,还有什么其他不可能的呢?
站在店家层面考虑,只要我足够好、只要我有足够“纸上谈兵”的资本(请参考《营销就是要“纸上谈兵”》),通过互联网我就有可能获得足够多的海量关注,再加上“大观园”这样有吸引力的商业生态环境作坐标,消费者对你“感兴趣”进而下了“单”,现在信息联系这样方便,他们就没有找不到你的理由,即便你再偏僻。http://www.aihuau.com/而在互联网搞乱世界之前、尤其移动互联尚未大行其道之前,消费者只能靠“碰巧”在这里遇到你,这样的机会自然就少得可怜了,所以当时的情景是“门前冷落鞍马稀”、出现了“门可罗雀”的局面;而今天,互联网把“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巷子”都推倒了,出现“门庭若市”的局面则一点也不难理解了。
其实,“渔夫烤鱼”的火爆,同样佐证了邵珠富早在2012年时就提到的另一观点,“没法找到你的消费者,就想方设法让消费者来找你”,当然这有个前提,那就是你必须是“吸铁石”、必须得有足够的“吸力”、消费者必须是块“铁”,然后才能够吸引消费者“愿者上钩”。
而在邵珠富策划过的案例中,“让消费者主动找你”“让自己更有吸引力”“把自己打造成吸铁石”这样的例子实在是比比皆是、太多太多了,这种指导思想也是贯穿邵氏策划精髓之中的时时处处的,也正是邵氏策划的灵魂之所在。
你的产品如果真的不好卖,你可以咨询一下邵氏策划,是你的产品吸引力不够呢,还是你的产品没有“包装(不仅仅是浅层面的产品包装)”出足够的魅力和吸引力?是消费者无法了解到你的产品呢,还是消费者找不到你的产品?这一系列的问题,邵氏策划可以告诉你答案。
因为,在邵氏策划看来,这个世界上压根就不缺少“产品”,只缺少“有吸引力的产品”,而“有吸引力的产品”一方面缘自于产品本身的“物理属性”,而更重要是经过邵氏策划打造出来的“化学属性”,我表达清楚了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