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企业自办商学院
有报道说,唐骏及所在的新华都也玩商学院,不知是为了求名还是求财;曾经的海尔商学院已经更名为青岛培训中心。还有的企业办起了自己的商学院,专门免费培训本企业员工。我有点担心,是不是又有什么潮流兴起了?莫非企业又要兴起“商学院潮”?
在我们这个国度里潮起潮落、潮兴潮衰可不是什么新鲜事。自我有记忆开始,经历过的潮流可多了:下乡潮、参军潮、回乡潮、打工潮、出国潮……还有大学办到村的全民上大学潮(本人就是足不出村上完了高中,幸好没有在村里上大学,否则怕是老死一生都出不了村)。至于近十几、二十年内发生的各种企业界的跟风潮就不用我作介绍了,读者诸君都应该记得。就说企业培训这一块,名称变换了多少?起先是教育科(处),后来为改培训科(处)、再后来改叫培训学院、接下来改称企业大学,现在又要改商学院了不是?
这又让我想到一句歌词:“不是我不明白,实在是这世界变化太快!”不管出于何种目的,企业需要有自己的培训场所或机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至于应该用什么名称,还是应该按照中国传统,做到名实相符,而不应该模仿国际惯例吧?窃以为即使是在国外,恐怕有商学院的企业也不会多如牛毛吧?愚猜想也应该是凤毛麟角,绝不可能一家企业一个商学院,因为毕竟企业是要讲成本的,而且老-爱华网-外也不像国人这样爱折腾、讲排场。
最近我得到《前沿讲座》栏目组赠送的慧聪网总裁郭凡生的一张光碟,其中他讲到:不少讲师动不动就讲GE怎么样、IBM怎么样,那是世界巨无霸企业的做法,人家有人家的历史、人家有人家的国情,我们中国的中小企业能学人家的做法吗?你照搬人家的东西有什么用?我认为郭总一语中的、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培训界的死穴:什么都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照猫画虎能行吗?不总结自己的经验、不研究自己的实际、不走自己发展的道路,整天模仿人家的东西,中国企业如何超越?中国经济如何发展?
在商言商,或者说望文生义,商学院应该是以“商”为主,以培训商界人士为主,应该是赚钱的单位。就历史而言,商学院就是大学的一种(现状也应该是)。不管中国人怎么发展和创新,也没有必要企业都建商学院吧?难道我们又要掀起村村(企企)办大学的狂潮?不是吧?没有必要吧。你说企业培训员工的地方叫“商学院”合适吗?而且还是免费培训自己的员工。这是不是有点过了?|!---page split---|我只是小声地问一句。错了,就当我没说。
那么说到底,企业培训的地方究竟应该叫什么名称呢?标新立异不是不可以,愚以为达到名实相符就好。说不定有的企业就有可能打造超越哈佛的商学院(若干年后)也不可知(虽然中国目前还没有一流的世界大学)。一个企业有雄心、二个企业有壮志未尝不可。但其它企业跟风上,窃以为实在不妥。望有此冲动的企业三思。
不过每个企业都应该有培训的机构和场所我认为还是有必要的。即使你的培训全部外包(这也是一个好的选择),但总有一个负责联络培训的机构吧。负责培训的部门叫什么名称好呢?企业完全可以自定,只要名实相符就行。我以为多数企业叫培训中心比较妥当。
为什么每个企业都应该有培训中心呢?就张国祥老师管企业、培训企业和在企业咨询的实践来看,外部人士永远无法全部解决企业的培训需求。不是培训师没有能力,而是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都有独特的做事规范和运行流程……企业内部的东西只有企业自己的人能够培训,外人无法替代。特别是对广大中小企业来说,也无法承受培训外包的昂贵费用,自力更生才是这类企业最好的选择。作为培训师的我当然喜欢企业培训都找我们,但是为企业创造价值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企业外聘培训师必须有选择和评估。有句话叫“好钢用在刀刃上”。企业的培训费用要花在学习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新知识上。至于企业内部的新员工培训、成熟做法的培训还是要以企业自己内部人为主。
如果企业没有建立自己培训体系的倒是可以请咨询师帮忙。企业有了自己的培训体系,什么课程自己内部人讲、什么课程需要外聘培训师就有了一个操作标准和操作流程。比如说,我们在企业建立的培训体系就有这么一条:企业外派员工参加专家讲座学习之后,回来一定要资料完整上交,同时还aihuau.com要进行学习报告:听二天的课你要给同事讲一天、听一天的课你要给同事讲半天。这就叫让企业有限的培训费用发挥最大的作用。在这类企业培训绝不是游玩的借口,更不是少数人的福利。这也做到了听专家讲座和内部员工自主培训相结合。没有建立培训体系的,张国祥老师可以帮你忙。张国祥老师的出发点是让你一次投入、长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