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医世家改行服装 上世纪90年代初,蔡建雷高中毕业,开始创业。 蔡建雷的家族世代行医。毕业时,带着学生时代的冲劲,加上源于对体育的热爱,他没有选择子承父业,毅然改投泉州正热门的运动服装行列。 那时,运动产品不像现在这么丰富,款式设计两样就可以做一年。因为供应的产品数量非常有限,而市场又很大,纯粹属于卖方市场,只要能生产出商品就卖得掉,基本上不需要担心销售问题,也不需要建设营销网络。 蔡建雷回忆自己品牌的名字介绍说,他当时是通过查字典找到的。因为立志做运动品牌,所以围绕着运动、比赛、奥运来考虑,“赛”因而产生;“琪”则表示质量非常好的意思,而且两个字联在一起念出来听了很舒服。 刚开始,赛琪与客户打交道是通过中间贸易商。顾客找贸易商,赛琪也找贸易商,然后通过中间贸易商提供的平台达成交易。这种相对简单的操作模式帮助蔡建雷找到做生意的感觉,也让他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员工肩挑缝纫机加盟 企业和其他事物一样,它的生存和发展,经历由小到大、由专业到多元这一共同的规律。赛琪也不例外。 刚开始,赛琪小作坊的员工加起来大概只有40人,也没有自己的平车和缝纫机。
![冲劲十足 凭一股冲劲我成了运动装业旗手人物](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02142679328060.jpeg)
有意思的是,机台不需要蔡建雷自己外出购买。他只需要买来一个车架子就可以了。缝纫机,是由自己的员工从各自家里挑过来的。这些员工除了本省的惠安、莆田一带以外,还有江西、四川和贵州等省的外地员工。 他们,都把缝纫工具用扁担从遥远的老家挑过来。 就是这样一批可爱又可敬的人,在蔡建雷的带领下,一路披荆斩棘,艰苦奋斗,实现难得的成长。 坚决不做贴牌 1996年,国内很多企业放弃内销,转做外贸。 那时外销的订单多,利润非常稳定。而内销受宏观经济调控的冲击。泉州一些资金周转不过来的工厂纷纷倒闭。东南亚金融风暴等事件对国人的消费能力产生一定影响。 但是,蔡建雷认为,中国毕竟是拥有十几亿人口的消费大市场,连很多国际商业巨鳄都一直垂涎欲滴,而且相比国外一些地区,国内环境一直非常稳定,经济整体增长速度也很快,不能轻易放手。所以,他一直坚持做内销,外贸不涉及。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赛琪从一开始就有非常坚定的品牌方向,从不做贴牌。 其品牌建设在1994年有了明显进展。当年正式拥有自己的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