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开服装店创业纪实
音乐陶冶情操,音像店空欢喜
守着这一亩三分地,我真的知足常乐吗?坦白说,没有。我何曾不想有朝一日,把店开得更大,生意做得更红火?当然,那需要很多条件,比如人脉、资金、能力,而这三项,我都有欠缺,束缚了跳跃式发展的可能性。用现在的话说,我是“草根”阶层,要在上层建筑登堂入室,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现实本身包含了太多无奈,要实现一个目标,很少是直路,也许伴随着许多曲折。人脉,不仅是逐步建立起来的顾客群,更重要的,是周边人际关系和上层的裙带关系。有左右逢源的人际关系,会帮你打通许多生财之道。众所周知,人生中的“贵人”,对于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作用非常大,他会给你带来突飞猛进的机遇,彻底改变你的以往。我们要靠自己创业,但外来的帮助也至关重要,当你的发展遇到瓶颈的时候,如果有人肯帮扶你一把,肯提携你一下,那你就能获得施展身手的更大舞台。我的家族,本来是有可能助我一臂之力的,几十年前,我的爷爷,曾经是这个乡的乡长,和他同时出道的,后来都到各地做了大官,可是,家族的血液中,没有溜须拍马的基因,我爷爷下来后,就和他的朋友失去了联系,我长大成人后,也从不想靠依附他人获得利益,我要做一棵树,而不是一根藤。 资金,这是安身立命必须的本钱,我当时的一家小店,以及近30万的存款,只能保障眼前,不能保障未来,我要支撑起家的重任,上有老,下有小,无法孤注一掷,去冒更大的风险争取更大的利益。我可以做稳妥的投资,使资本在流动中不断增长。开店的收益,渐趋稳定,租书、手机卡、充值卡,每天有不少于二百元的利润。我当时的理财观念,还是传统的三足鼎立:一部分做生意或投资,一部分做流动资金和临时急用,一部分做储蓄收点利息。 能力,这是个人成功的关键。没有能力的人,就是给你金山银山,也会挥霍殆尽;有能力的人,白手起家,照样可以成为夺宝奇兵。老子说过能人具备的三样素质:“智、仁、勇。”智,我有一些,但也是小聪明,不是大智慧;仁,我也有一些,我常告诫自己,要以仁慈、宽容之心待人;勇,我比较缺乏,某些时候缺少勇敢,顾虑较多。我在1990年时,就进修过工商企业管理,但一直没有用武之地,如今全都荒废了,原先学的知识,也早就锈迹斑斑了。尽管这些年一直在从事个体经济,但小店的管理,和企业的管理,不是一个概念。忙碌之余,很想重拾书本,加强学习,只是,静心的时候少了,在现实中,心有些浮躁了。 书店的前期铺货,需要一定的本钱,后面的添货,不需要多少投入。市区有了文化市场后,我就不去新华书店批书了。曾经和几家出版社联系过,想批进他们的畅销书,可是,因为数量不多,他们要7折,而图书市场的批发价才5、6折,我自然不会舍近求远了。曾经加入过贝塔斯曼书友会,说实话,是冲着他们“入会赠书一本”去的。后来看他们寄来的书目,好书很少,销售价基本在8折左右,价格上没有优势,我从他们那儿,买过李清照、李商隐、唐伯虎的传记,还买过一套美国作家的恐怖小说。 租书是小店的主业,租书的收费,单本的每天5角,武侠小说成套出租,每天一元,时间长可以优惠,比如一星期收费3元。那些租期超过一个月的书,大多是不会还回来了,偶然有回来的,我当然不可能按日收费,差不多收个5元。为了让读者节约租书的钱,又能看到更多的书,也为了巩固我的读者群,我开始办理月卡,每次借一本,一月内借还不限次数,只需10元,每次借2本,月付15元。对于喜欢看书的顾客来说,办理月卡,的确使他们省下不少钱。 我初步估算了一下,当时租书的量,办理月卡的近百人,零租的每天有一百多本,租书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每月添新书,控制在1千元内。电话卡、充值卡、手机卡的销售,一年的利润在5万元左右,百货等其它方面的收入1万元,小店的年盈利能力在8万元左右。去掉每年2万元的开店成本,其中房租1万2千元,另外杂费约8千元。也就是说,我一年能到手5万元的纯利。这点收入,也许有人会不屑一顾,嗤之以鼻。的确不多,但比之普通上班族、农民、下岗工人,我已经很满足了。 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2000年底,小店对面的新集贸市场竣工了,那里的店面也是好市口,这个集菜场和百货为一体的市场,每天的人流量可想而知。我的手头有一点余钱,想在市场入口处租个店面,另开个什么店,现在这个书店只有15平米,毕竟很小,开店之初是受成本限制,想要发展,就得寻找更广阔的空间。通过竞标,我租到了一个30平米的店面,年租金是3万6千元,是当时小镇上同样面积的店面中,租金最贵的。 租下店面的时候,我并没想好经营什么?有点先斩后奏的意思。事实上,这种行为是欠妥的,因为空置店面,房租要付,往往为了减少房租损失,仓促上马,导致经营失策,所以,还是慎重为好,先想好做什么,才去找店面。我在小镇和市区考察过,看有无值得借鉴的经营项目?但现在的店太多了,很难找到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项目,即便有的项目很好,但可能在小镇上不适合,或是不适合我经营。 苏州的茶馆很多,生意很好,但投资太大,我还没这个实力。肯德基、麦当劳几百万的加盟费,让人望而却步。民以食为天,小吃店的生意不错,但我没这个手艺,馄饨、包子、水饺,不知怎么弄的?何况,小吃店比开书店辛苦,起早摸黑,我也吃不消。时装专卖店,看他们生意挺好的,但我对时装不敏感,以前开过服装店,没成功,也就决定“好马不吃回头草”了。不过,我不适合开服装店,并不说明开时装店不好,以纯、唐狮、安踏、李宁、利郎、海澜、菲尔等品牌店,都有不错的业绩,小镇上有家以纯专卖店,据说年收入有50万。“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做好了,其实哪行都有前途。 经过考虑,我决定开一家音像店。音像店,小镇上我不是第一家,在我之前,已有二三家。人们的娱乐发生了转移,从看书转向了看碟,后来又转向了上网。影碟的比图书的成本低,租金却比租书高,当时的行情,租书一天收五角,租碟一天收1元钱,而一本图书的价格要高于一张影碟。开店要办执照,音像店的执照,比书店更难办,因为当时的音像经营许可证,只有集体单位可申领,还没对个人开放。其实,经营者还是个人,只不过挂了单位的名义,上交一点费用。 小镇上所有的文化经营项目,都由文化站主管,当时,文化站的领导已换人,是位姓周的老师,我去找新领导,请他帮忙。站长说:“新执照比较难办,不过,有家挂文化站名义的音像店,两个月前经营不善打烊了,你可以花点钱,把他们的执照变更一下,你不就能开了吗?”在站长的介绍下,我见到那个人,花6000元,把他的许可证和部份碟片,盘了下来。接着,文化站长给文化局的领导打招呼,使我顺利变更了执照。新店的名字,我取“新市场音像店”,因为它位于新的集贸市场的门口。 我请弟弟帮我照看音像店,我在租书店里,走不开,还要进书、进卡、进音像带,随时要出去,弟弟那会嫌木工活较累,愿意来帮我。我请弟弟看店,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希望他多积累一点经验,适当的时候,他也可以独立开一个店。有趣的是,弟弟后来真的开了店,而且比我还会做生意,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在帮我开音像店时,认识了很多人,建立了一定的人缘,对他以后开店也有很大的帮助。
变更执照时,文化局要我购买了1000多元的正版碟。当时的情况,经营音像店,并未严格要求都是正版,管理部门对盗版碟也网开一面,当然,色情内容是绝对不允许的。随后,我到苏州文化市场,批发了2万多元的故事片、歌碟和录音带。店里的三面墙,做了三排大货架,一面插VCD故事片的空盒子,一面是CD片的出样,一面是MTV歌碟。店中央是很大的一张台面,放的是各位明星的音乐专辑。一边靠墙处,做有一个长条窄柜,放着一长溜的录音带。墙角钉了一个架子,放着一排连续剧。
故事片方面,国产的、港台的、国外的都有,有以前出的,有最新的影碟,甚至一些老影片我也进了,什么《地道战》、《洪湖赤卫队》等,获得过奥斯卡金奖的经典影片,我全部进了。新出来的影片会比较好租。故事片数量有2千个左右,每天的出租量在150个以上,逢节假日会增加不少,可租掉二三百张。刚出租不久,我们发现一个问题,新的碟片,租了一个星期后,会有很多划痕和损伤,播放时画面会卡住,或是中间有马赛克而看不清楚,后来我们在碟片正面贴了一层保护膜,才延长了碟片的寿命。 故事片的销售,也很有市场,国内外新出的大片,许多人愿意买回去,一些经典影片,比如《坦泰尼克号》,共卖掉上百盒。连续剧的租和卖,都很好,有几个台湾人,喜欢买我国的历史剧,只要我这里有,不论是否看过,他们都要买回去,有《汉武大帝》、《雍正王朝》、《康熙大帝》、《天下粮仓》、《大清药王》等。一部韩剧《流星花园》,租疯了,也卖疯了,其实内容并没新意,不过是现代灰姑娘的故事,F4倒是藉此成名。有一些年老者,要买戏剧片,我去进了京剧、越剧、沪剧、黄梅戏、相声小品等VCD,深受他们的喜爱。 音像店销量最好,创益最多的,还是MTV歌碟。刘德华、张学友、林忆莲、蔡琴、刘若英、韩红、王菲等数百位歌星的碟片,我店里都有。还有外国歌星的英语歌、日语歌、韩语歌、迪斯科舞曲、影视歌曲等,都十分畅销。CD片的音质较好,买的人蛮多的,但因没有画面,主要是学生买,还有就是司机在车上听。当时,歌碟双片的进价是8元,零售价是15元。后来进价5元多,就卖10元。年轻人喜欢随声听,录音带的销量很可观。DVD片和三级片,我没进,当时DVD的机子很少,我知道别的音像店,都在偷偷卖三级片,买的人还很多,但是,违法的生意我不想做,没查到是侥幸,查到了就倒霉。 勿庸讳言,由于音像店的市口好,我的生意,是镇上的音像店中最好的。一到晚上,或是节假日,我的音像店里就挤满了人,光卖歌曲带,一天就有二三百盒的销量。我和弟弟两个人,都忙得焦头烂额。每个星期,我要进两次货,每次进三箱。有人说我的音像店一年赚了20万,那是不了解情况,不足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