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业:产业转移的变局与升级



  以产业转移为基本特征的中国服装产业发展第二次浪潮,从根本性质上不同于前30年粗放型、能源消耗型、扩张型的发展,而应该是符合国际发展新趋势和国家经济结构调整要求,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紧密结合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观点直击

  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必须关心核心环节和龙头企业,利用明星企业的带动机制来加快承接产业转移。

  ———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

  售价18000元与180元的衣服,最根本的差异不在劳动差异,而是文化差异。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坚持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文化创新。

  ———中国服装协会产业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陈国强

  承接产业转移一定要注重品牌培育和建设。品牌是服装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也是服装产业链价值最高的部分。

  ———杉杉集团董事局主席郑永刚

  在中西部承接转移的招商战中,我们不得不提醒一点:要避免形成门槛一降再降,成本一低再低,空间一让再让的恶性竞争态势。

  ———比蓝国际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总裁李凯洛

  产业链整体配套对品牌尤其是高端品牌非常重要。如果一个地区真正希望吸引来优秀企业,建立整体产业链是第一位的。

  ———深圳歌力思服装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国新

  产业转移除了基础的硬件设施之外,更重要的是发展所需的人才团队。人才的聚集和院校的支撑对于产业转移的考量非常重要。

  ———福建七匹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吴兴群

  变局:产业发展必然趋势

  未来,在市场需求的价值导向之下,产业变革的步伐将变得更加坚定。

  前不久,在郑州举办的一场承接服装产业转移洽谈会,着实为河南带来了不小的收获:200多家来自东南沿海地区的纺织服装企业齐聚河南寻求合作,最终签约项目102个,投资总额达180亿元。杉杉集团董事局主席郑永刚也在洽谈会上作出了“我们已经下定决心来郑州了”的决定;温州与郑州初步达成在郑州新郑市建造总占地1500亩的温州服装产业基地的合作协议,预计投资金额达30亿元……

  一切都指向一个共同的主题———产业转移。

  近年来,受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和生态环境约束,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增加,东南沿海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步伐加快。

  事实上,河南省只是积极承接服装产业转移省份的代表之一。

  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浪潮中,中西部各省纷纷伸出橄榄枝,希望分得一杯羹。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一组统计数据反映了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今年1~7月,东部5省1市纺织工业总产值增长5.38%,纱产量增长8.23%,服装产量下降14.20%,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6.34%;中部5省总产值增长14.40%,纱产量增长13.06%,服装产量增长23.8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94%。

  与中西部各省积极“请进来”相对应的是,东南沿海省份急切地想“转出去”。对此,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会长刘岳屏有着切身体会。近几个月来,他的足迹遍及湖南、江西、河南等地,随行的还有数十家知名服装企业的负责人。

  “如果不是焦急地想找到一个‘新家’,即使倒贴钱,企业家也没有时间走那么多地方。”刘岳屏说,按照《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珠三角产业定位高端化,服装纺织这个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为自己的服装加工厂找新家。珠三角不再是服装加工的乐土,要转型,还要加快转型。

  “如果说,前一阶段东南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探索更多地属于自发、独立的企业行为;那么,今天的产业转移更多地是在政府宏观战略布局下,由政府引导规划,企业积极参与的整体行为。”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分析了当前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特点。

  在蒋衡杰看来,中国服装产业转移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服装产业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到了产业升级、调整转型的发展拐点。2008年,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国内、国际需求不足暴露了行业多年粗放型发展积累的问题。在外部环境压迫下,产能扩张止步,行业发展从规模扩张真正地走上了由大国向强国转变的调整、升级之路。他还透露,国家有关部委正在积极调查研究,不久将出台有关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

  “《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定位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规划明确指出,要大力推动产业转移,优化产业布局。”蒋衡杰说,当前,产业内部两级分化、产业转移的趋势正在不断强化。未来,在市场需求的价值导向之下,产业变革的步伐将变得更加坚定。

  企业“挪窝” :综合因素所至

  对于产业转移,企业有着自己的价值判断,或出于成本压力考虑,或因政策利好“诱惑”,或基于市场拓展因素。

  成本倒逼激发转移

  今年年底,太子龙在安徽投资兴建的服装生产基地即将投入使用,届时太子龙的一部分生产业务将转移至安徽。按照太子龙控股集团董事长王培火的计划,“未来,太子龙所有的生产环节都将转移至中西部地区”。

  在王培火看来,作为劳动密集型的服装产业,转移是必然的。各种成本的增加,使得以生产为主的服装企业在沿海区域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制约,比如在用工方面,一方面是近几年沿海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用工荒”,企业招工困难,而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则相对丰富;另一方面,从用工成本上来说,“同样是每月2000元,在浙江可能只是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而在安徽就是一个基层管理人员或者有技术特长工人的工资。

  两地的用工成本相差很大”。

  同样的,杉杉集团董事局主席郑永刚在解释为何“到郑州来”时,首先给出的理由就是———河南劳动力丰富,人力成本低。

  法派集团董事长彭星表示:“西部地区纺织服装产业资源优势较强,发展潜力巨大。当前是法派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将产业基地转移到西部的四川,对于今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在更广泛领域的竞争力,实现更好发展有重要意义。”据介绍,该集团2007年投资25亿元在四川兴建了“中国西部服装产业园”。

  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会长刘岳屏仔细分析过东南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的成本差距:“普遍来说,广东服装业成本要比内地高出30%,‘广东制造’的优势在逐渐失去。”

  沿海地区生产要素紧缺是导致产业梯度转移的主要原因,劳动力、土地、水、电供应不足等严重影响到了服装产业的生产进程,加上去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东南沿海地区纺织服装企业成本压力愈发严重。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产业转移是很自然的态势。有效配置资源、开拓市场,将土地、资源、劳动力、运输等敏感成本的生产加工环节有选择地迁移到成本相对较低或靠近终端市场的地区,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过程。”商务部有关人士指出。

  政策利好诱惑大

  除了成本压力因素,政府“有形之手”的推动也加速了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步伐。产业承接地区提出的各种优惠政策对企业而言,无疑是个很大的诱惑。

  对此,福建七匹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吴兴群感受颇深。他介绍,近几年,很多泉州的企业开始将营销总部、运营中心、设计研发中心迁往厦门。据不完全统计,移到厦门的泉州企业已有十多家。

  “企业搬迁的原因有很多,而厦门市提供的优惠政策是不可忽视的一点。”吴兴群介绍说,“厦门的税收是8%,而一般地方是17%。这样一算,营销总部搬迁至厦门一年省下的费用将近1个亿;公司在厦门建造了一个31层的办公大楼,投资4.8亿元,通过6年的税收返还,这笔投入基本全部回来了。经营企业,这样的一笔账不得不算。”

  深圳歌力思服装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国新近段时间也在关注产业转移,一些中西部地区的相关人员曾主动和他接触,希望能将歌力思“请过去”。

  夏国新表示,歌力思现在还没有转移的计划,但他也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高端品牌需要转移吗?

  如果单从成本方面来考虑,高端品牌附加值较高,产量不大,生产成本也相对较小,对于它们而言,压缩生产成本并不是最重要的。因此,以土地便宜、劳动力便宜、水电便宜为优势的中西部地区,对这类品牌的吸引力并不大。

  夏国新坦言:“就算把歌力思全部的加工成本省下来,也不过是销售额的5%。中西部地区要想吸引高端品牌,更多地要从政策优惠方面入手。以歌力思为例,我们去年纳税8000多万元,今年可能要突破1个亿。如果产业转移承接地在税收方面提供较好的政策,我想,别的事情可能都变成小事情了。”

  市场因素受关注

  “企业转移到河南,先不考虑其他因素,单就河南近一亿的人口数,吸引力就够大了。

  ”在河南服装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刘继祥看来,产业转移承接地巨大的消费潜力,也是服装企业转移的一大动因。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雅戈尔在成立重庆生产基地的同时,其市场开发也在同步进行。“我们来重庆建厂,主要看中了西部潜在的市场优势。”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蒋群说,公司在西部的销售格局是,商场和自营达70%,特许加盟和团购分别占10%和20%。并且,其西部公司还将在产品设计上实现本地化。

  温州服装商会会长郑晨爱亦有同样的想法:“温州服装决定在郑州新郑市建设生产基地,一方面是由于郑州产业基础相对较好、交通便利等,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对河南消费市场的考虑。相比沿海发达区域和一线发达城市,以中西部为主的二三线城市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还不是很成熟,一旦这部分市场被打开,潜力将是巨大的。”

  向哪转

  省内、中西部、东南亚?

  产业转移,省内转移仍是主流,中西部潜力潜力巨大,东南亚也成为新的选择。转移的形式可以是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转移,也可以是逆向的。

  省内转移仍占主流

  据了解,2006年,红豆在淮安建立了占地近700亩的淮安工业园,建成了20万锭棉纺生产基地和1000万套服装生产基地,可为1万人提供就业;2007年,波司登在泗洪投资10亿元建设波司登泗洪工业园,年创产值2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逾万个;与此同时,梦兰集团、恒力集团等一批大型企业也在快步向苏北转移。这些企业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纷纷将目的地选择在省内。

  广东也有着相似的情况,粤南地区的企业慢慢向粤北和东西两翼发展,省内的“内陆”地区正成为广东服装产业转移的首选。比如广州昊益制衣有限公司在选择转移地时,在中西部考察了一遍,但最终依然选择了广东境内的清远华侨工业园。

  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指出,目前,梯度转移尚未出现大面积的跨行政区发展态势,省内转移仍是主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苏南企业到苏北开发,粤南地区产业慢慢向粤北和东西两翼发展,福建、浙江一些产业集群也向周边扩散,省内的“内陆”地区成为我国服装产业梯度转移的第一站。

  中西部潜力大

  尽管当前服装产业省内转移仍占主流,但中西部的潜力更被人看好。

 中国服装业:产业转移的变局与升级

  从2008年纺织服装行业经济运行数据可以看出,在东南沿海企业普遍陷入困境时,中西部地区仍然保持着较好发展势头,江西、安徽、河南、河北、湖南等省均在困境中逆势而上,实现了较快发展。2008年中西部8省投资比重较2007年同期提高了5.66个百分点,占全国服装行业总投资的33.73%。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福建等东南沿海传统服装大省投资下降明显,中西部地区投资步伐快于东南沿海地区。

  国内一大批品牌也将目光投向了中西部地区,雅戈尔选择则在重庆建立了生产基地,法派在四川简阳建有“中国西部服装产业园”,以纯在成都成立了分公司,培罗成集团迁往了江西九江,李宁在湖北荆门设立了李宁工业园,太子龙在安徽建设了生产基地……

  “东南沿海地区服装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例子很多,并逐渐由企业个别行为演变成为产业主流趋势。

  ”蒋衡杰指出,服装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符合国家产业调整政策,也得到中西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在当前政策环境条件下能享受许多优惠政策,比其他转移方式更具优势。今后,将会逐步形成沿海接单、内地加工、内外市场兼顾的新型的服装产业运营模式。

  东南亚或成竞争对手

  纺织服装产能的转移不仅表现为国内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的转移,而且体现在国际间的转移。近年来,我国一部分纺织服装企业把生产基地转到东南亚地区。

  江苏AB集团在柬埔寨金边设立境外加工贸易企业;红豆集团在柬埔寨控股兴建西哈努克工业园……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到越南、柬埔寨等地投资建厂的中国企业已近千家,到孟加拉国投资的也有百余家。

  对此,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分析道:“东南亚国家对欧美出口能够享受最惠国待遇,同时这些国家在税收等政策上给予了国外企业相当大的优惠空间,例如孟加拉对外资纺织服装企业减免10年所得税。各方信息显示,东南亚地区可能成为中国中西部省份迎接东南沿海转移的竞争对手。”

  但蒋衡杰同时指出,东南亚国家在承接产业转移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政局不稳定;缺少熟练的产业工人、完善的产业链条;政府机构效率低下、基础设施落后,经常出现停水、断电现象;语言、宗教及生活习惯存在障碍等。企业转移至这些区域之前应充分调研,谨慎选择。

  “逆向转移”渐兴起

  “梦舒雅”2006年将企划中心设到了上海,同时在广州成立华南营运中心。对此,总经理陈勇斌认为,两大时尚之都的战略推进,弥补了河南当地在创意、资讯等方面的不足。

  “伟志”为适应服装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于2003年将服饰总部从西安移军上海,旨在满足对男装商务休闲概念的追求与国际时尚相融合的愿望。3年来,“伟志”通过上海与国际接轨,近距离地与时尚界、国际一线品牌接触,为西部强势品牌走向全国注入了新思路。

  中国服装协会产业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陈国强指出,传统的产业转移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但近几年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逆向转移”:一些企业将研发中心、营销中心、总部从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甚至发达国家转移。国内承接这种转移比较集中的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厦门等。

  承接转移

  诸多环节不容回避

  对于产业转移承接地而言,还有诸多环节有待提升,产业链配套、物流体系、软环境是较为突出的方面。

  产业配套是瓶颈

  七匹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吴兴群为企业转移考察过很多中西部地区,在他看来,产业配套不完善是当前各转移承接地最大瓶颈。

  “对于服装企业而言,上游、下游的配合很重要,中游的倒不是最大问题。在多数中西部地区,上游辅料采购,下游后整理、染烫等都不配套,或者是技术落后,达不到要求。如果这些程序还需返回到原地完成,企业成本至少要增加20~30%,这样的转移毫无意义。”吴兴群说道。

  纺织服装企业不仅要纺纱、织布,还必须考虑印染、后整理等一系列加工环节。在发达地区,企业只要集中资金和精力做好优势产品,包括产品设计、销售等,其他工作均可放心地外包出去。而西部地区的纺织服装产业配套环境与沿海纺织服装集群地相比,劣势十分明显。

  以四川为例,很多企业需要的面料都要从广州、福建等地采购过来,这无疑增加了物流运输成本。四川省服装行业协会秘书长杨淑琼分析:企业发展所需要的面辅料、配件等因为没有固定的流通和供给渠道,使四川服装产业很难与国内市场的标准保持一致。这严重制约了四川承接产业转移的进程。对此,协会建议政府规划和建设一个出口和高档服装面辅料市场,依靠市场力量完善产业链。她还透露,四川服装协会将在11月份组织一场“服装纺织鞋业产业对接配套博览会”,旨在为转移到四川的企业搭建产业配套资源对接平台。

  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还有一个现象,西部的纺织服装行业普通技工断层、高级技工短缺问题十分突出。一家企业负责人表示:“目前内地的工资水平很难吸引在广东打工的工人返乡,当地招募的工人技术水平较差。”

  “谁更好、更早地做好产业转移的相关准备、产业链配套的建设、生产管理技术的引进、服务承诺到位,谁就能最终分享到更大机会。”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分析指出,如果产业配套程度低,导致产业链脱节,生产加工成本升高,一旦高出的成本与当地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的优势相抵销,就失去了承接转移的比较优势。

  物流速度很关键

  服装产业最大的特色是两个字:“变”和“快”。对于深圳歌力思服装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国新而言,服装如果失去这两个要素也就失去了商业价值。

  在“快时尚”成为主导潮流的今天,服装商品有一个寿命周期,这就需要尽量缩短从组织生产、产品面市、市场反馈整个过程的时间。

  据夏国新介绍,从出厂到淘汰出局,歌力思产品生命周期只有3个月。新产品要在最短时间内进入市场,还要根据市场反应随时补货换单。歌力思整个物流体系是空运,每天从总部发往100多个城市。“中西部地区如要吸引高端品牌,物流问题必须解决,我们耽误几天时间,对营业额的损失是非常大的。”夏国新强调。

  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表示,现在纺织服装企业已经不仅仅说是开工厂做制造,更多的是在创造一个物流,创造一个服务,在做流通,做零售。那么这使得产业转移不能仅仅从制造业的概念来看,更多的要从零售业、服务业的概念来思考。因此中西部地域在承接服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物流体系问题必须解决。

  软环境要跟上

  “据我所知,珠三角和香港的企业转移到内地的愿望都很强烈,但也有忧虑,他们最担心的是内地的非市场因素。”到河南考察的香港嘉蕴实业总经理王先生说,“成本只是一方面,如果当地政府各部门的办事效率比较低,3天能办成的事拖1星期或者1个月。这是我们最害怕的。”

  而福建七匹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吴兴群则对产业转移有着另一种担心,一些地方通过优惠政策将企业吸引过来,但随着该地方领导班子的换届,政策也会随之发生改变,最终使企业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

  这是企业非常不愿意看到的。

  蒋衡杰认为,与东南沿海省区相比,中西部地区投资软环境尚有差距。比如存在招商时盲目承诺,招商后承诺难以兑现的现象;在开放理念上以及行政效率上都有较大差距等。因此,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贯彻政策,确实让企业摒弃后顾之忧。

  产业升级

  最终的落脚点

  转移是表象,升级是实质。把握好产业转移的机遇,无论对于转出地还是承接地,都将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手段。

  企业集体迁徙也使一部分人有了这样的担忧:转出地是否会因为企业大量迁出而导致产业空心化。

  在温州服装商会会长郑晨爱看来,产业转移不仅不会使转出地产业空心化,反而会使其产业做大做强。

  “产业转移更恰当的称谓应是产业区域协作,本质上是一种产业链分工的细化。沿海地区的优势是资讯、技术、资本,适合品牌运作、研发、商业开发环节,中西部地区的优势是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资源要素,适合生产加工环节。二者的合作事实上也就是资源的合理配置。

  以温州服装为例,加工生产是其特长,但随着形式变化,它需要将这个环节逐步转移出去,取而代之的是品牌化、商贸化发展思路。郑晨爱认为,这是温州服装最终的发展出路。

  “转移并不意味着放弃。”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新闻中心主任孙淮滨表示,大部分企业把产业中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基地转移到了中西部,而在东部转做高端产品。

  同样,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孕育着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机遇。

  河南服装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刘继祥非常看好眼下这股转移热潮:产业转移势必带动河南纺织服装业的整体快速发展,产业链条将更加完备,企业综合竞争力也将得以提升。

  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指出,以产业转移为基本特征的中国服装产业发展第二次浪潮,从本质上不同于前30年粗放型、能源消耗型、扩张型的发展,而应该是符合国际发展新趋势和国家经济结构调整要求,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紧密结合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在谈及产业转移时特别强调,当前纺织工业在中国国内的结构转移并不是现有制造能力的搬家,而是在转变发展方式指导思想下的转移。要防止重走市场自发性难以避免的粗放发展老路,既要重视当前,又有利于中长期可持续发展;既要发挥加工优势,又要防止落后生产能力转移;既要重视物质创造力,又要重视文化创造力;既要提高科技贡献率,又要提高品牌贡献率;既要促进大企业、大集团、跨国公司、名牌产品和品牌国际化发展,又要针对中国市场多样化、生产力发展多层次、生产方式多元化,积极热情地扶持广大中小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既要重视产业经济效益,又要加强市场秩序、社会责任和知识产权方面的行业自律。

  转移是表象,升级是实质。把握好产业转移的机遇,无论对于转出地还是承接地,都将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手段。

  伴随着产业转移、产业调整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中国也必将从“服装大国”走向“服装强国”。

  相关链接

  安徽:打造制造加工基地

  江西:成投资增速最大省份河南:以女裤集群吸引企业湖北:完善配套设施湖南:强化产业基础

  安徽积极打造“沿海地区服装产业转移的首选地之一”。安徽将首先在合肥新站区,以白马、四季青等市场为主体形成一个大商贸圈,而后以合肥为中心,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等沿江地区为重点,全面带动内陆发展,并重点发展中国·合肥服装创新产业基地、安徽服装三元产业园以及安徽服装第一镇———芜湖市繁昌县孙村镇。太子龙、九牧王、旗牌王、香港联亚、申洲、杉杉、步森等海内外服装企业已在安徽建立生产基地。

  江西:成投资增速最大省份

  近五年来,江西纺织服装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4亿元,其中70%来自东南沿海地区。全省从北到南相继形成了六大纺织服装业集群区,南昌昌东工业园已聚集针织服装企业500多户,形成从针织布、印染整理到针织服装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地处赣北的九江共青城开发区,吸引了近80户羽绒服装生产企业和20户其他制衣企业落户;地处赣南的南康市开发区集聚了362户西服加工企业,年产服装能力达3亿件。

  河南:以女裤集群吸引企业

  近几年来,河南省高度重视服装产业的发展,把服装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河南省服装产业格局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向周边辐射,郑州服装又以女裤产业为主导。2003年以来,郑州市纺织服装业投资额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整个产业规模以每年30%的速度扩张。郑州裤业从化纤裤转型休闲裤,有关配套企业纷纷投资郑州。

  湖北:完善配套设施

  2009年,湖北省将崛起纺织服装新的千亿产业。湖北地中部核心地带。近几年来,湖北各地纷纷兴建服装工业园,不仅对承接转移提供优质硬件服务,更在税收、土地征用等优惠政策、劳动力培训和物流、金融服务、生活服务建设等方面提供保障。为把握东南沿海产业转移机遇,湖北省决定在三峡大坝下游、紧邻长江的宜昌市猇亭区建设湖北深圳工业园,吸引深圳等地企业投资落户。

  湖南:强化产业基础

  湖南服装产业基础良好,拥有株洲“芦淞服饰大市场”和宁乡“裤装产业集群”。近几年,服装生产企业的数目大幅增加,由原来的2000多家增长到3000多家;涌现出如益鑫泰、忘不了等一批知名品牌;形成了株洲、宁乡、长沙等一些产业集聚地区,吸引了一些著名品牌服装生产企业来投资建厂。

  四川:发挥市场优势

  目前,四川共有大小服装企业4000多家,已形成了西服、时装、休闲装、衬衫、童装、羽绒服等门类齐全的产业基础。在成都、南充、德阳、乐山、内江、宜宾等地涌现出一大批服装批发零售市场。巨大的消费市场的存在是沿海企业纷纷向四川开展产业转移的最好基础,当地政府的支持是四川承接产业转移的另一个重要条件。

  目前,四川已有10多个服装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地。

  重庆:延长产业链条

  “十一五”期间,重庆将打造完整的纺织服装上下游产业链,建成六大纺织服装板块,涵盖毛纺、棉纺、麻纺、印染、针织、服装、丝绸加工等。在产业转移大潮中,以鞋服生产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抱团”投资重庆三峡库区,打造集纺织、服装、制鞋等为一体的综合产业集群。从衣服到鞋子,从原材料生产到成品加工,众多企业处在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上。目前落户重庆的著名服装企业包括雅戈尔、山东兰雁等。

  陕西:以功能性服装为重点

  作为西部重要纺织服装产业基地,陕西省近几年来不仅在职业装领域走在全国同行业前列,同时也在承接纺织服装业梯度转移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陕西的功能性职业装企业优势明显,特别是遍布于榆林、榆阳、米脂、横山等区县的榆林羊毛防寒服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个体加工、家庭作坊、小企业生产的发展后,目前已走上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快车道。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164479.html

更多阅读

中国电影:想象力缺失的批判

中国电影:想象力缺失的批判陈旭光中国电影想象力缺失的问题,在近年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电影的博弈中愈显突出。犹记2010年,几部充满想象力的美国电影冲击着温柔敦厚的中国影坛,横扫市场,大肆掘金,与中国电影的拘谨务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沈阳经济区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沈阳市产业结构

沈阳经济区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存在问题一、现状与优势产业基础较好,产业实力雄厚,形成了构建沈阳经济区的独特优势。沈阳经济区是中国最早建立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这里有“钢都”鞍山,是全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之一;“煤都”抚顺

有一种毒药叫成功:成功学的泛滥与迷失(转自老罗的博客)

有一种毒药叫成功:成功学的泛滥与迷失(转自老罗的博客)有一种毒药叫成功:成功学的泛滥与迷失有一种毒药叫成功:成功学的泛滥与迷失(之一)罗永浩 @ 2008-11-21 13:32新周刊杂志授权转载:有一种毒药叫成功————成功学的泛滥与迷失现 代

声明:《中国服装业:产业转移的变局与升级》为网友日光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