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直面金融危机
国际金融危机让在出口服装加工行业摸爬滚打了20多年的黄荣河,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他想多接些国外订单,又担心与新客户合作没保障。两难之间,福建省大幅提高企业出口信用保险补助比例,黄荣河吃了颗“安心丸”。
黄荣河经营的黄河服装公司位于福建东南沿海的晋江市深沪镇,企业主要加工出口内衣,去年出口额约为7000万元人民币。今年一季度,出口订单数量下滑30%。
福建省经贸委提供的情况显示,去年第四季度,福建省中小工业企业出口订单减少,增速下滑到5.0%。企业出口坏账风险增高,出口企业回款难度增大。
“以前生意好可以试单碰运气,逐渐积累下一批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老客户。金融危机以后,市场风险加大,不小心就会‘翻船’,我轻易不敢跟新客户拿订单。”黄荣河说。
为帮助外贸企业化解出口风险,福建省今年将企业参保出口信用保险的保费补助比例从过去的20%提高到40%。
信保支持力度的加大,使像黄河公司一样主营出口业务的中小企业如同进了“保险箱”。一旦客户不及时付款,企业可以获得赔款弥补损失,既规避了风险,又不影响经营。
此外,福建省政府还出台了《关于扶持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融资服务、支持开拓国内外市场并提供有力的要素保障等36条具体政策措施。
有了政策支持,拿稳了订单的黄荣河开始将重心转向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企业如果在危面中没练好内功,就没法生存下去。”
黄河公司今年投入100万元用于新产品研发,提高核心竞争力。还把业务网络扩展到厦门,而不再像以前那样坐在家门口等订单。黄荣河还请来专门人员加强员工技术培训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管理不仅要靠制度,还要靠优良的人文环境,提高工人素质稳定员工队伍,最终提高产品质量,这样企业才能上个台阶。”
做足了“功课”的黄河公司,今年4月到8月的营业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约2%,基本能够弥补一季度出口下滑的额度。目前,企业生产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2月。虽然利润很薄,但能够稳定客户。
中国的中小企业数量约占企业总数的99%,创造了中国近六成的经济总量,提供了近一半的财税收入,提供了近八成的就业岗位。
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中央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大财税、信贷等扶持力度,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前所未有,政府扶持企业的力度也前所未有。”厦门市经济发展局经济运行处处长阮燕山说。
作为中国的经济特区,厦门市不仅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帮助企业解决当前困难,还化“危”为“机”,扶持企业转型升级,为危机之后企业的发展谋求动力。
这个市着力引进高科技、高产出、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编制13条制造业产业链(群)培育发展规划,加大技术创新支持力度,出资1亿元支持制造业重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副主任范永进说,以往上海专注于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金融支持“向上、向大、向外、向强”,较少关注中小企业。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也开始关注中小企业。“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范永进说:“另一方面我们也在转变观念,金融支持也要‘向下、向小、向内、向弱’。”
2008年5月,中国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出台。当年8月,上海市启动小额贷款公司试点。
上海太腾机械设备公司是一家制造特种重型运输车辆的企业,经营者是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行业专家,产品能够以半价替代进口,但因为企业成立时间短、无法提供有效的抵押资产,很难在银行贷到款。由于资金紧张,企业只有眼巴巴看着近在咫尺的大订单,却无法承接。
绿地小额贷款公司为太腾公司量身定做了贷款产品,摆脱了原来发放贷款依赖财务报表和抵押品的做法,以订单和收款计划确定了150万元贷款额度和还款计划,并根据企业生产进度放款。太腾公司由此获得承接大订单的资金,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截至目前,上海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已覆盖所有区(县),39家小额贷款公司获批,28家已开业公司累计为“三农”和小企业发放贷款4000笔,贷款金额逾20亿元,缓解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小企业融资难,为支持企业成长发挥了作用。
人们也注意到,尽管政府出台了多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中小企业发展和升级面临的困难依然不少。
“我们注册了自己的品牌想开发国内市场,也把5%的生产能力投入进去,可商场门槛太高,三角债又严重,不得不放弃了。”黄荣河说:“短期内我们的生产计划还要受订单制约,被国外客户牵着鼻子走。”
今年以来基本处于半开工状态的晋江凯盛伞业有限公司经理肖欣荣则认为,尽管国家信贷支持企业发展的力度很大,但“国有大中型企业吃得很饱,我们这些小企业吃不饱的老问题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