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快与慢 豆瓣 快时尚的慢思考
在香港经常逛ZARA、H&M,对于这些快时尚大牌进入广州也经常有不少“江湖传闻”,以至于对H&M首店在广州的开业没有太多的感觉,不就是大牌版的班尼路、佐丹奴吗。而令我触动的,是H&M开业当天那条长长长长的人龙、剪彩一过那股直接涌入的人流以及第二天要闻版、财经版大大篇幅的新闻报道。而真正令业界关注的是,以H&M为代表的Fast Fashion(不大乐意译为“快时尚”,太直白),在广州,在中国,竟然如此受欢迎。众人都说,Fast Fashion之所以受欢迎,是它们出售的服装看上去像是国际大品牌——穿上ZARA、H&M服装,很容易让人以为你穿的是CHANEL、GUCCI。或者专业一点说,这一业态采用低价、限量策略,让消费者用中低端的价格购买到“高档次”服装,让消费者通过较小的支出达到较高的价值认同,十分适合处于消费上升期的中国市场。Fast Fashion在中国的大行其道,我们大可大胆一点往深处点想,这就联想到时尚圈对中国人时尚观的思考。快时尚所透露的是浅时尚,当人们对于时尚的理解和品牌内涵尚处于浅层阶段,其消费行为往往会表现出较低的忠诚度,消费起来就浅而快。换句流行语说,快时尚消费的不是品牌,而是商品。这一观点说的有点苛刻,不过确实尚有道理。真正懂得CHANEL品牌那朵山茶花代表什么的人,绝不会因为ZARA或H&M之类的某件单品上有类似的山茶花就去购买的。当然,这也从较深层次说明了中国有非常丰富和肥沃的“快时尚”土壤。不过,我们又要思考的是,随着ZARA和H&M在中国高调开店,中国的Fast Fashion业态是否已经出现并成型了呢?是不是Zara来了、H&M来了就代表Fast Fashion来了呢?Fast Fashion有四点核心价值——快、流行、低价和限量。对于本土服装企业来说,价格这个因素基本不存在,这个事实从Fast Fashion代表之一的Uniqlo当年败给班尼路、佐丹奴就已经得到印证了。但问题的关键是,国内不少服装品牌都想模仿Zara和H&M,他们大多模的是表现形式,租个巨型面积的店铺、做一流的店铺装修等等,但是有足够的资金做到一流的形象吗?有能力将二流的产品以三流的价格销售而又能赚钱吗?有能力一直保持快时尚所要求的快速了解消费者、设计、生产、物流吗?要知道Fast Fashion业态需要的是一个系统,包括强大的信息系统、大量的原材料储备和资金支持等等。其实,我觉得国内的Fast Fashion业态早就存在了,广州最出名的服装批发市场不就是很好的例证吗?不过为何没有出现像ZARA和H&M的品牌则是问题所在了。不够,我们也不必过分苛求国内的品牌,国外也有不少品牌声称用Fast Fashion运作,实际只是挂羊头卖狗肉而已。既然Fast Fashion如此兴盛,那么他们在中国的发展势态会一直持续下去吗?当中国出现Fast Fashion,消费者显然会被宠坏,要回到以前的模式似乎不太可能了。不过我们也不能忽视另外一个现象,就是越来越多奢侈品牌加快布局中国市场,卡地亚上个月一口气就在中国华南地区开了三家新店,CELINE的上海新店也刚开不久,这些需要慢慢渗入内涵的品牌也将另一种时尚业态带入中国。其实,市场并不是矛盾的,只能说明中国市场太大,品牌可选择的消费群体太多了。
更多阅读
好书推荐:《思考,快与慢》
来源:心灵咖啡网编撰 发布时间:2013-03-11 14:11:28 编辑:PSYCOFE-NaNa关键字: 思考快与慢潜意识唤醒创造励志心理引言:为了使读者真切体会到系统1和系统2这两个主角的特点,卡尼曼介绍了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指出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
人教版必修四“快与慢”作文讲评材料 党风讲评材料
快与慢的选择[思路点拨1] 从“过快”的根源来看,既是外部世界节奏加快竞争增强对人类提出的要求,也是人类本身的急功近利思想的体现。现代人追求“快”的实质,在于信奉“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利益就是一切”的价值观,太注重物
esprit怎么读 Esprit的快时尚之殇
美国时尚品牌Esprit在中国发展12年,从时尚先锋沦落为快时尚的迷途者,为什么? 2007年,美国时尚品牌Esprit广州第一家旗舰店在天河城开业。当时Esprit信心满满,希望以旗舰店拓宽渠道,引入“全球性时尚理念”。然而,终究抵不过“七年之
中赫时尚陈列学费多少 快时尚的陈列密码
对于经营成熟度已步入稳态的门店,仅通过店内的陈列改善,便可提高经营业绩20%~50%,这不是神话。而对于供应商和门店运营来说,意义远不止于此。因为通过经营业绩提高所带来的固定运营成本率的降低、供应链效率的提高,绝不仅是50%
zara中国官网 ZARA :“快时尚”的引领者
ZARA是西班牙Inditex集团旗下的服装品牌, 近年来通过快速推出时尚且价格亲民的时装而被众多时尚潮客所追捧,并成为全球时尚服饰业的领先品牌,身影遍布60余个国家和地区,门店数已达千余家。而其全新的商业模式也掀起了服装业的一场"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