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退出”是一个被过度传播和过度诠释的话题。实际的情况是,Google出于多种原因(媒体和诠释者总是试图归之于一种原因),正考虑放弃google.cn的业务。google.cn的诞生是以“谷歌”这个饱受诟病的名称的出现为标志的。事实上,“谷歌”就是指google.cn。如果这真算一种失败的话,那么也只是“谷歌”的失败而不是Google的失败。国内很多因这种失败而欢欣鼓舞的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乐于充当成功导师的李开复总爱说“做最好的自己”,但他一手开展的google.cn业务可以说是最不好的Google,一个业务怪胎。Google的基因在它身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异。当它出现时,凭野蛮生长起来的百度已成气候,要从百度那里分一杯羹,李开复不假思索地用百度的游戏规则来与百度竞争,其结果也就似乎没有什么悬念了。谷歌虽然没有效仿百度去做竞价排名(通过人工干预搜索结果来获得信息强权,进而实施钱权交易),但相当程度上沿用了百度携流量以自重,掌控信息闸门,以开闸或合闸为盈利手段的经营思路。而这种思路正好是与Google的价值主张和商业模式相悖的。对于搜索引擎来说,流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Google对流量的态度是“有而不恃,养而不宰”,以顺应(而不是强制干预)信息流动的自然生态为前提,通过持续创新,不断提高搜索结果与搜索需求间的适配性,在创造公共价值的同时创造商业价值,追求可持续而不是竭泽而渔的增长。当Google把不人为干预信息流动作为原则前提时,努力的方向既变得更加清晰,当然也更加艰难,而任何创新都不过是克服既有资源与能力与设定的需求之间显而易见的矛盾。Google的AdWords、AdSense以及Google Analytics,都是被“不干预信息流动”的前提逼迫出来的创新。“作恶”常常不是动机,而是结果,很多“作恶”并非出于作恶的动机,而只不过是对生态和可持续性缺乏敬畏,汲汲于速成、被诱于势利的结果。
非典型的Google用户是很难区分百度与它的差别的。使用google.cn是无需登录的(正如使用百度是无需登录的),而一个典型的google.com用户一定有自己ID。百度和google.cn做的,说到底是一种粗放的大众搜索,一种无记名(因而没有个人踪迹)的信息消费。搜索从来不是目的,搜索的目的是为搜索者营造一个对他的显性和隐性需求有深切感应、善解人意的生活世界。用户的信息行为(无论是搜索关键词、收发邮件、在线交谈和交易),都是一种在无意中向网络世界填写关于“我是谁”的“申报单”,每一次的网上行为从理论上讲都可以最终汇聚为全息化ID的碎片。
让信息消费从无记名状态向有记名状态转变,是互联网技术和产业格局演化的“看不见的主线”。信息流民逐渐转化为有日益确定的身份和日益丰富的档案的信息公民,从简单的受众、眼球,进化为集信息的生产与消费于一身的个人,从孤独的群众中的微不足道的一员、人口统计学上无名的个体,进化为有血有肉有情感偏好和价值取向的自由人。与此同时,网络与人的关系越来越从忽视个体差异性的人机对话并成一种没浅入深、由淡及浓的社会交往、交易。互联网提供的服务将越来越成为针对每个个体的独一无二性而展开的服务。从大众媒体到个人媒体,从媒体属性向社区属性,从流民(匿名者)组成的社区到作为信用体系的社区,是互联网演进的基本路径。一个网站是否有未来,取决于它在多大程度上有意无意地依循这种路径。一个网站有没有竞争力,流量固然重要,比流量更重要的形成流量的人是“公民”(有日益明确的身份-爱华网-和档案)还是“流民”。如果你的流量是由大量的“流民”引起的,那么你创造的网络价值会大打折扣。如果一个网站只是一个工具,那么用户可能随时弃之不用而选择别的更强大的工具。只有当你的网站是一个善解人意、让用户有家园感的在线生活世界,你才可能具有巨大吸附力和凝聚力,让用户的进入收益和退出成本与日俱增的“风水宝地”。
IM(“即时通讯”)之“I”,与其说是Instant之“I”,不如说是“ID”之“I”。中国互联网正在进入这样一个“I时代”。交往社区比门户重要,交易比交往重要。电子商务的本质是交易,而营销不过是交易的前奏,而广告不过是前奏的前奏。看到了这些,有助于我们判断腾讯、淘宝(阿里巴巴)、百度之间的“三国演义”的终局。
——————————————————————————————
过去十五年,美国始终是全球互联网创新的源头,也是创业投资的中心,更是应用的驱动力。但是,今天互联网的风景显然已经全面转移到中国。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了全球互联网新的应用中心。
那么,谁将坐上中国互联网王者的宝座?目前来看,腾讯、阿里巴巴aihuau.com和百度无疑处于最有可能性的第一阵营。从目前的态势看,腾讯最有可能拔得头筹,形势最好。阿里巴巴格局最为庞大,占有电子商务方面的垄断性地位。然而,5年时间,中国互联网还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未来5年,中国互联网领军企业的业绩年增长率30%-50%的幅度计算,届时收入规模可以达到今天的4-5倍。未来,中国的三大互联网巨头谁将在更大的变局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一家市值上千亿美元的互联网巨头?这将成为互联网行业最有价值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