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就是这么快,在你终于做好了要做某某大事、要拿出某某成绩或者要实现某某理想的时候,它却错过了你,让你发现理想与现实总是如此的“丰满与骨干”。
别的不说了。就说说这两天被身处传统行业的朋友问得最多的一个话题——互联网思维。提到它,不得不先说一下周鸿祎的“互联网思维”,因为他是互联网中人,又是成功者,其理解自然有深度、有高度、有广度了。在周的“我的互联网方法论”中,他提到互联网思维包括四个维度:用户至上、体验第一、免费模式和颠覆式创新。其中用户至上和体验第一,我深以为之。而至于免费模式,我则认识是对互联网分享精神的一种中国式误读,因为免费在说过有市场,360也是借助免费抢占了市场,成就现在的互联网小霸主的地位,但在国外,分享并不完全等同于免费给予,也就是说在各个网民的分享中,大家还是愿意付钱给对自己有益、有价值的信息提供者的。所以,用免费代替分享是一种误读。至于“颠覆式创新”,我一半认同,一半保留自己的意见。首先,在互联网世界,创新是必须而且常态化的,但是否要颠覆,从用户至上和体验第一的角度,一点点的改进却能带来不同感受的创新,同样可以带来用户的满意和认可。举个例子,360 的很多产品并非原创和颠覆式的创新,不是人们没想到过、没见过的东西,只是因为重视了用户体验,在一些原本隐形的功能和表现上进行了改善,将之显性化、可视化,结果了取得了成功。还记着360电脑管家提醒你“你的电脑启动用时多少,打败全国百分之多少的用户”的小窗口吗?这是典型的可视化的产品功能展示。360第一个推出来的时候,的确对普通的电脑使用者冲击很大,大家一下子似乎更了解了自己的电脑,最主要似乎不再是一个个体,而是众多互联网终端的一份子,是一个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毕竟,颠覆式创新的难度很大,划时代的产品和技术往往若干年才有那么一次,所以,一个企业总寄希望这样的创新,必定会束缚想象空间,并在固步自封中丧失一点点创新的机会。
当然,对这个新生的东西,传统企业之所以呈现出集体性的焦虑,就是因为大家在概念认知和概念落地上存在不同的观点。这里我用实践证明相对较容易被接受的一种理解和大家说说。
在我看来,互联网思维首先应该是一个“C2B”的思维,也就是说,之前我们的理解是企业设计、生产、销售产品给消费者,是从企业到消费者的一个单向流转,消费者除过支付外,其余与产品关联的环节都和他无关,而现在,在互联网思维下,更多是在互联网工具辅助下,消费者不再简单的购买自己的商品,而是也要设计、加工产品,要参与到可以提供给他更多价值、多好体验的一些环节中,诸如我们购买服务一样,我们要让自己的个性、风格、独特的主张和要求,直接在产品的设计、生产中体现出来,从而做到真正的个性化消费。这个特征很重要,因为他体现了思想来自物质的基本哲学理念,因为互联网的工具,互联网的便利和信息互通,才可能从C到B,也因此它能成为一种思维指导后来者。
从消费者参与企业运营的角度思考,至少两个环节是消费者容易参与的,第一个是设计(规划)阶段,把自己的需求反映在产品设计、功能规划上;第二个是销售和服务阶段,提供消费者更多的商品消息和知识,与消费者就使用环境、方法、最大化价值利用进行充分互动,是销售工作带有增值,至于服务,这种互动的价值自不多说,http://www.aihuau.com/口碑还会带来更便利、稳定的销售关系。如此,结合处于两者之间的“生产环节”,其参与难易程度——也就是互联网化的难易程度就构成了新的“微笑曲线”。
其次,互联网思维还应该是“数据思维”,现在有人称之为“数据挖掘”思维。这是因为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互联网本身就是数据的世界,我们的一言一行、我们的所说所想,都可以反应在数据的积累上,也因此这些原本看似凌乱、没有关联的事情,通过数据分析就会发现其中的“形象-本质”、“偶然-必然”、“主要-次要”的哲学层面的关联,也使得我们的行为可以被预测,思维可以被影响,回到一个企业的经营上来,就是我们的企业活动将更加精准和可管理,我们的消费者可以直线联络和“点对点”服务。
第三,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去门槛思维”,也就是在参与便利的角度,提供相关参与人更低参与、使用、购买的便利,让原来在传统模式上所具有的较高参与门槛、进入门槛、监管门槛、销售门槛变低。这方面,典型的案例就是互联网金融和众筹的兴起。
可能有人会说,以上三点其实和大佬们说的互联网思维有重合的地方,是换汤不换药的说法,但我认为这三点理解的最大好处在于,能让患上互联网焦虑症的企业迅速找到解药,而不再在云里雾里错失发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