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国连锁百强排行榜一直受到业内外的广泛关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昨天发布的2004年连锁百强统计数据显示,百强企业总计实现销售额5008亿元,比2003年百强企业销售总额增长39.9%;门店总数达到 30440个,比上年百强门店总数增长了49%,显示出我国连锁业总体规模继续扩大。引人注目的是,与2003年百强相比,外资企业由12家上升到了17家。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3月17日发布的2004年连锁企业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连锁业总体规模继续扩大,连锁经营向更多地区、更广业态发展。与此同时,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大大加快,尽管比例不高,但外资给中国零售业带来的冲击不容忽视。
连锁规模继续扩大
调查统计显示,2004年全国连锁百强企业总计实现销售额5008亿元,比2003年百强企业销售总额3580亿元增长39.9%,企业同比增长33%;门店总数达到 30440个,比上年百强的20424个增长了49%,企业同比增长28%;营业总面积达2580万平方米,比上年的1907万平方米增长35%;员工人数81万人,比上年的64万人增长了27%。 从统计结果看,第100名的销售额为4.86亿元,比去年第100位的4.07亿元增长了19%,百强企业的平均规模有较大的增长,企业平均销售规模为49.9亿元,平均拥有店铺数304家(包括直营和加盟)。 报告分析指出,近几年,百强连锁企业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逐年提高,从2000年的2.9%提高到2004年的9.3%。尽管2004年的增幅略低于2003年,但仍远远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幅。 从2004年全行业的发展看,连锁已经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主旋律之一,各地连锁经营企业销售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有不同提高。即使在连锁经营发展并不是很快的陕西省,连锁经营企业的销售额也占到了当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在比例最高的上海市,达到了37%。沿海一线城市的连锁经营发展迅速,同时也是竞争最激烈的地方,所以一些外资和内资大型企业开始进入中西部和二三级城市发展,使当地的竞争环境发生明显的变化。为应对竞争,当地企业加快实践和扩大连锁发展的步伐。 与此同时,2004年“农资连锁”、“超市下乡”成为亮点,农村市场连锁经营的发展开始活跃。报告认为,尽管农村市场消费能力不高,很多配套设施还不成熟,但它终将会成为连锁业发展的重要领域。 连锁经营向更多业态发展也是2004年连锁经营发展的重要趋势。除了传统的超市、大卖尝便利店等业态外,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采用连锁经营,在服装、玩具、办公用品等领域,都出现了新兴的连锁企业,这也将是一个新的市场空间。 同时,在同一业态中,很多企业也在尝试差异化的路线。如在超市业态中,出现了生鲜超市、个人护理用品超市等。另外,随着人均GDP的进一步提高,便利店仍然是连锁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从2001到2003年,可以说是连锁企业的“跑马圈地”年,3年中企业店铺数量增幅大大高于销售额增幅,但由于店铺增长过快,导致竞争加剧,加之企业管理基础不牢固,一些企业管理水平在快速扩张中下降,造成企业管理水平和运营能力与企业的发展规模不匹配。但报告分析显示,在2004年,这种现象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企业销售额的增幅与店铺数量增幅基本保持一致。 分析显示,2004年,直接开店仍是连锁企业扩大规模的最主要手段,另一方面并购重组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形式,如:联华收购石家庄万利福、百安居收购普马部分店铺、物美收购天津大荣等案例。另外,特许加盟、自愿连锁也是重要的手段。 外资企业全面开花 从2004年百强企业零售额所有制比例看,国有、民营、外资分别是45%、32%、23%,但外资的上升趋势非常明显,增长了7个百分点,民营和国有则有相应下降。从店铺数量占比情况看,也有类似的趋势。从地区上看,外资企业不仅仅停留在一级城市,而且在二级城市、西部地区都有明显的扩张。在业态方面,大卖尝折扣店、便利店等多业态并进。 报告同时对外资零售企业的优劣势进行了分析。与内资企业相比,外资零售企业的优势除了强大的资金后盾和健全的管理体系外,特别值得国内企业借鉴的是专注在某一领域的发展。如大多数外资零售企业的业态都相对单一,专门在某一领域发展。如果有不同业态,或者近似程度高(如仓库会员店和大卖场),或者以独立的公司运作(如家乐福的大卖尝折扣店和生鲜超市)。专注使外资企业的管理更专业,运营效率更高,个性化的需求更突出。 当然,从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的发展过程看,也可以找到他们一些不足的方面。如:企业发展过多依赖于完整的体系。而面对中国广大而不平均的市场,建立全国统一的完整的体系基础还不够,或者条件还不成熟,这时外资企业就会显得无所适从。相反一些具有区域优势的内资企业,却能够在某一区域内大展身手。 还有,外资企业在华发展策略和步伐受总部的影响很大,总公司效益的好坏、决策的快慢,直接影响到在华经营的情况。如八百伴、天津大荣等在国内的发展都间接受到了总部不景气的影响。一些企业的高层人事的调整,也将影响到扩张的节奏。 另外,本地化仍然是外资零售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尽管在进入某一市场前,外资企业都进行了详细的市调,但具体适应还需要一个过程。如一些会员制企业的歇业就是印证。对于未来外资零售企业的发展趋势,报告分析认为,从投资方向看,大卖尝大型专业店(家居等)、便利店是外资的投资重点,同时外资也很关注差异化的市常从外资构成看,需关注台资企业和北美企业。在33家主要的外资企业中,台资企业有6家,销售额占33家的25%。北美的一些大型零售企业也对在华投资表现兴趣,近期将会有企业进入。从扩张方式上看,并购将是主旋律。包括外资间的合作和外资对本地企业的并购。 另外一个趋势是,同一外资集团向多业态发展,全方位占领市常如家乐福的大卖尝折扣店、生鲜超市等,台湾顶新的乐购与全家便利店,台湾润泰集团的大润发与喜事多便利店等。 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截至2004年10月底,商业领域累计外商投资注册资本金实际投入8.4亿美元,占同期我国累计使用外资5552.5亿美元的0.15%。尽管比例不高,但外资带给中国零售业的冲击却是空前的。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对进入国内主要的33家外资零售企业统计,它们2004年零售总额为1383亿人民币,占200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万亿元的2.6%。2002年主要22家外资企业的销售额为935亿元人民币,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3%。可以看出,2年中虽然外资企业销售额所占比重增加只有0.3%,但绝对额增长了48%。 报告分析认为,到目前为止,很多实力强大的外资零售企业还未进入中国,随着以后的大规模进入,中国零售市场的竞争会更激烈,国内企业能否赢得竞争优势,关键在于如何取长补短,发挥好自身优势,而不是退缩或盲目扩张。 2005年连锁业走向 报告认为,连锁经营在2004年之所以快速发展,得益于行业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规范和改善。首先是政府加强了市场规范力度。包括制定和出台《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零售业态分类标准》等,并加强了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对“零售交易规范”、“直销”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着手新的法规的出台。政府对连锁行业的规范和约束,促进了行业健康发展。 同时,随着连锁经营越来越多地融入百姓生活,消费者对连锁企业的认可度大大提高。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和其它相关机构的调查显示,连锁超市已经成为消费者最常光顾的购物场所。特别是在整体食品安全形式并不乐观的形势下,连锁超市已经成为消费者购物最放心的场所。 另外,资本市场的青睐是连锁企业价值的直接体现。2004年有多家连锁企业成功在香港和内地上市,还有一些企业得到了国际大型风险投资基金的青睐。大量资本的进入,加速了连锁经营的发展。 分析年度调查统计的数字,报告认为,2005年行业发展将有以下趋势: 1.从业态发展看,大卖尝便利店、专业店将是竞争的热点。 2.从地区发展看,区域优势企业将有更明显的发展。从全社会看,分销体系和政策环境仍然与大规模跨地区发展不相匹配,企业的物流、人力资源、管理的边际成本在扩张中增加。 与全国扩张的企业不同,区域优势企业在一个地区拥有绝对的控制权,管理精细,机制灵活,相对于全国发展的企业而言,有很多优势,2005年这些企业将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3.从发展手段看,创新成为企业发展致胜关键。主要包括发展模式创新(在特许经营得到基本认识和实践后,开始实践自愿连锁等发展模式)、机制创新(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传统节日营销、自有品牌开发)等。 同时,先进技术和理念在连锁经营中得到更广泛和深入的应用。如人事管理中(绩效考核、执行力)、商品管理中(品类管理、自有品牌、货架陈列技术、全过程商品管理)、店铺开拓(地理信息系统)、配送和物流(交叉库存、及时化物流、地理导航、RFID)等 4.从发展目标看,企业逐步从追求速度向差异化转变。 5.从零售资本市场看,连锁与资本更紧密结合在一起。首先是并购重组加剧,包括外资对内资和内资大企业或上市公司对其它企业的并购。其次,更多连锁企业谋求境内或境外上市,获取资金支持。从公开的信息渠道已知:好又多、中国百盛、京客垄华普、永乐、五星电器、天津家世界、铜锣湾百货、深圳天虹等确定了上市计划。 6.更多投资基金看重连锁行业,并将有大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