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扣商品价格居高不下 折扣店还需自我完善 名牌折扣店开始悄悄涉足我们的生活就是这两年的事,他们不事张扬地开了一家又一家,以低至一折的价钱吸引着荷包不太鼓、眼光不太低的品牌向往者。然而,所谓折扣店开张以来却并未迎来一片叫好,品牌不够多、价钱不够低、地方不够大,国外生意做得好好的,一到中国就变了味。 折扣店的低价秘密 折扣店最大的竞争优势便是价格低廉。其实,折扣店“低价”的秘密只有一点:抛弃渠道商。很多折扣店都有自己的采购员,专门赴国外进行采购。由于不用通过代理商,采购成本比原来低了很多,其中的差价,便都给了消费者。 比如,芬迪的包袋,向香港代理商进货要5000元,但意大利厂商开价只有2000元。折扣店“低价”的秘密是向生产厂商采购,商品的价格可能只有市面价格的五折以下。 一家折扣店的负责人表示,目前折扣店的商品来源有3种:一是直接向欧洲厂商买断经营,为了买断这些名牌,该折扣店花费了几百万的资金;二是国内厂商的商品,大多是过季、断码或有细小瑕疵的,在折扣店中进行统一处理;三是公开招商自愿进入的品牌。无论是哪一种商品,都有其打折的理由,而进入折扣店价格首先要降下来才能吸引人,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折扣店商品的“低价”也就不足为奇了。 上海名牌折扣店“变种” outlets(奥特莱斯)概念在上海兴起的时间并不长,但与国外的同业态相比,目前上海出现的几家outlets似乎有些“变种”。

在金沙江路上的一家折扣店中,笔者看到商家宣传的如VERSACE、GUCCI、D&G等几个大品牌全都挤在商场中央一个十步见方的小铺面里,而且货品不多。商场内唱主角的多是些产自江、浙、沪、粤地区的国产货。好不容易看到一个大大的“LV”,可仔细一看才发现此“LV”非彼“LV”,它的全名是“LaVico”。 在虹桥的一家折扣店中,笔者看到有一款PRADA女皮鞋标价1300多元,可一位“购物精”却对笔者说,在香港此款900多元就能买到。后来发现,很多折扣店中如芬迪包袋、GUCCI手表、VERSACE的T恤价格都比香港高。据了解,上海很多折扣店中的货品大多为代理商代理,因此价格居高不下。 仓促抢滩前途未卜 世界名品服饰折扣店的出现,在高价名牌与轻松消费间找到了一条中间路线,难怪各城市的商家对名品折扣店心动不已。一位国际名牌代理商说,国外名品折扣店的最大优势是巨大的商店规模使得其能拥有大量的、稳定的世界名品。如日本横滨港码头的海滨商店拥有50余家Outlets分店,美国洛杉矶的Outlets拥有120家连锁店,这样的规模足以吸引世界一流品牌入驻。而像南京等城市至今仍被众多国际大牌视作二、三类城市,尚未被列入市场开发行列,在正品大牌亮相之前,名品折扣店仓促抢滩,其魅力也难以充分体现。 折扣店还需自我完善 一些业内专家认为,作为品牌商品的过季清仓中心,国外的outlets等折扣店出售的虽不可能是刚刚上市的商品,但也不会是三四年前卖过的,大多是今年春季上市的新款,同年秋季或来年春季就进人折扣店。如果是因残次而打折,也会在残次之处贴有明确标注和原因。这一点,显然国内的折扣店还没有实力做到。 另外,有些折扣店过于拥挤。全部采用花车特卖的形式,进人商场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凌乱,陈设摆放毫无艺术性,柜台与柜台之间距离太近,中区服装的摆设就更加拥挤,花车东一辆,西一辆。似乎失去了“名品”折扣店的意义。商场内经营品种杂乱,工艺品的加人也让折扣店的味道变得不够纯净。(市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