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多”代表作:今年以来仅鞋子就买了40多双。
一边贪婪,一边恐多,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物欲症。
关于恐多症的三种解读
之一· 超级市场之歌
有空检点一下,你是否发现自己买得太多了呢?
有女人一次买几十条艾玛仕围巾,一次买二十双鞋。你的家里一定还有很多没用过的东西。
早些年,超市刚刚开起来的时候,城里头曾经发生过这样真实的故事:夫妻结伴去逛超市,推着购物车,女人见啥拿啥,很快装了满满一车,觉得这种购物方式真是爽啊。等着从收银台买了一个大单出来后,那男人凶巴巴地抽了女人一耳光喊了起来:“你以为在超市里买东西不要钱啊!拖鞋你买一打,纸巾你买一打,牙刷你也买一打,你把超市搬回家去得了……”
别说你不是这样的人,超市早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购物习惯:庞大、丰富、分类细致、易于获得、集中购买,并且,提供给你某种物质生活的安全感。于是,你每次从超市都不会空手而回,哪怕实际上并不需要什么也总是顺手带两样东西回来。
超级市场是城市化过程的一个符号,也可以说它是测量城市化程度的一个标准。当它无声无息地开遍你所在城市的每个角落,进入每个城市人的生活,就会产生不可思议的影响。我有两个朋友新近乔迁了新居,一个在大华·西溪风情,一个在良渚文化村,两个人聚在一起热烈议论的话题就是比较超市离家的远近。不管怎样,谁都不愿意为了买包婴儿尿裤也要开车出去跑上五公里。
购买,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是,有空检点一下,你是否发现自己买得太多了呢?
家里还有两套没拆封的茶具,可是你又从上海宜家买了一把古拙的茶壶,并且再买几只与其相配的杯子……那个托盘不错,小茶几也不错,还有一盏纸灯,喝茶时会很有气氛,那么一起拿下吧!往收银台走的路上,你还发现了一块手感很好的小羊皮,还有彩色的浴帘,以及便宜得让人吃惊的小块地毯,还有似乎可以放在厨房里的一个木头架子,于是统统拿下,一起塞进家里。然后,你可能很久都不会用到这些东西。再然后,你又买了新货,都塞进来了。东西越来越多,空间越来越小,而你几乎已经没法处置它们了。
你的家里一定还有很多没用过的东西,比如第二套刀具第三套指甲剪,比如三年没拆过包装的毛巾组合,比如根本来不及更换的床上用品,比如孩子的童车,比如你放在卫生间里的那只木桶……
有一次在从上海到杭州的动车组上,听我旁边一个年轻的业务主管打了一路电话,大意是要求手下在一天之内搞清楚杭州大厦LV品牌包的销量。手下回答说很难获得准确情报,他怒火冲天,恨铁不成钢,在电话里喊着:“你就不会站在那儿一个一个地数么?笨办法就是最好的办法!我们的产品要想销售得更多,你就得知道得更多!”
我不知道这个年轻人是做什么产品销售的,可是我知道在杭州的商场,处处可见购物狂。女人们一次买几十条艾玛仕围巾,一次买二十双鞋,都是再寻常不过的。可是,几乎所有的女人都说没什么好穿的,哪怕她的衣柜已经严重超员。
之二· 发胖的生活
你去餐馆吃饭,干吗要点那么多菜?你去肯德基,干吗非要吃个全家桶?你喝酒,就非得喝高不可么?
不知不觉间,你可能还吃下了很多东西。你正在一天天发胖,赘肉横生。
日本回转寿司店是个典型的商业性诱导进食案例,食客围坐在吧台一圈,各色寿司装在不同的碟子里在环形传送带上缓缓从你面前经过,如此精美,就在手边,伸手可得,那么就拿下来享用吧。吃完了,根据碟子的颜色来买单,你才发现今天又吃了很多。恍惚间,你有一种中计的感觉。是的,或许这就是我们现代社会的“商业阴谋”氛围,卖东西的人想尽一切办法要让你买得更多,吃得更多,于是他也赚得更多。
遍布杭州的各种自助茶馆也是如此。杭州是座讲实惠的城市,烟火气甚盛,所以饮茶也变作了吃茶。所谓吃茶,就是茶虽为名义,但茶中真相其实是吃,是以每位六十元起的自助价位,去吃茶馆里摆成几列的那些食物与水果。吃为主,茶只是个由头。茶馆里有馄饨、炒面、炒饭、鸡爪、豆干、莲蓬以及各种水果和干货,一桌吃货,而茶,只不过是餐桌上的一道“茶水”而已。自助的本质在于多吃,所以那茶馆里乌泱乌泱地都在大嚼,有人吃完饭了还躺在包间里睡上一会儿。
现在的人都怕胖,可胖是因为什么?其实很简单,就是你吃多了,多出了你的需要。你去餐馆吃饭,干吗要点那么多菜?你去肯德基,干吗非要吃个全家桶?你喝酒,就非得喝高不可么?其实,你的身体比你更了解自己,身体更知道自己要多少。
比你的身体更了解你的需要的,还有那些生意人。
日本7-11便利店的创始人铃木敏文认为:“新兴零售业需要的不是经济学,而是心理学。”7-11非常擅长研究消费心理,并最终控制了消费者的思维。
比如——不厌其烦地移动商品,即使商品减少,也能呈现供货充足的感觉,不但方便购买,顾客也容易伸手拿取;夏天把冰柜放到门口,冬天就把暖手包放到进门第一视线处;鲜肉包或豆沙包等无法看见内馅的商品,则将断层面的照片贴在货架上,让顾客知道内容;在办公商圈附近,便当、饭团、三明治等商品必须齐备,如果该地区女顾客较多,每份便当的分量就不能太多,车站附近以上班族和学生消费者居多,所以货架上必须摆放大量年轻族群喜爱的商品。
看了这些,你会明白,你被商业琢磨上了,因为你是商业链条当中的一个“顾客”,你的心理、习惯、职业、收入以及癖好都在他们那里登记在册,你无处可逃,但你并不知情,你只是按照他们设计好的路线,去过一种“越来越多”的生活。
之三· 疯狂的数码
作家陈村感慨“被数码搞死”,他曾经20天拍下30GB容量的照片。
纽约投资银行家的桌上平均摆着8个显示器,每周平均处理625封邮件,却仍担心漏掉某些重要信息。
上海作家陈村最近说自己差点“被数码搞死”——他现在有五块移动硬盘,它们像长辫子姑娘站在书桌上,可怜的机箱拖出那么多小辫子看起来很猥琐。数码时代,一个作家的写作变得轻松起来。陈村在1992年就买了电脑,写作与修改都很方便,可是天下没有白占的便宜,电脑这东西也像妖精入室,毛病越来越多。而且,电脑虽然进步飞快,可是拷贝仍然很慢,资料倒过来倒过去,生命在消耗。那么多资料,已经记不清对文本的修改是在A还是在B,只好全部留下。有了数码相机后,硬盘的消耗更是与日俱增,相机储存卡从1GB到2GB到4GB到8GB,在数码时代,拍就是一切。目前,他的最高水平是20天就能拍下30GB容量的照片——太多了!
是的,放眼望去,如今不管是谁,不管在哪里,都拿着数码相机和拍照手机在拍,然后回家倒腾到电脑里,然后再拍,再倒腾,那些海量的照片,一年也看不了几次。这是一个全民街拍的年代,这是一个随时制造又随时删除的年代,就像一场无止境的狂欢,却以数码和比特流的形式无限填充着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会被填满吗?不知道,但是你的电脑肯定要定期清理,你也得准备越来越多的移动硬盘来储存你的数码世界。
在数码之外,是那种海量的和无所不在的资讯,挤压了我们的全部时间与精力。据德国《明镜》周刊报道,在纽约,投资银行家的桌上平均摆着8个显示器,每周平均处理625封邮件,却仍担心漏掉某些重要信息。医学界逐渐对网络病症达成共识:大脑因信息量过大而失去了辨别轻重缓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可能,你因为知道得太多而变得“越来越笨”,听起来这个说法像是一个悖论,可这正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窘境。
想想看,我们是否也是如此——看电脑屏幕多过看人脸,一天不上网就觉得被这世界抛弃?
亲爱的你,是否觉得自己得了一种新的现代病——恐多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