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大清早,赶往西柳服装市场前,记者与市场管理部门电话联系,希望尽早采访那里的业户,对方回答:“你来得再早也没有用,清早这时候他们忙得脚打后脑勺,根本抽不出空来! ” “因为这样一个市场的出现,辽宁海城西柳这样一个普通得再也不能普通的北方小镇,在1978年后的30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0年间,成千上万的经营者在这里淘到了‘第一桶金’,迈出了他们财富人生的第一步。 ”西柳服装管委会的工作人员说。 作为西柳服装市场的老业户,单凤艳说:”我个人的发家致富史,和市场的成长几乎同步。 ” “大土坑”、“乱坟岗”、“老市场”、“新市场”,一个个从她嘴里蹦出的“西柳专用名词”,展示了西柳服装市场从过去的马路市场、简易市场,向着正规市场、多功能市场一步步转变的历程。
![西柳作证:财富人生从“摆摊”起步](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01590947828586.jpeg)
1978年,家在辽西建平的单凤艳听说西柳出现了“裤子摊”,于是就“慕名而来”。当时,当地人正在一位名叫丁岐山的老裁缝 “带动下”,偷偷摸摸干着“投机倒把”卖裤子的买卖。 “而老丁头之所以这么大胆,是被逼出来的,他当时欠了一屁股债”。 “最开始,大家都是在一个‘大土坑’交易的。因为那个大坑离村里很远,比较偏僻,而且四周都是出口,要是检查部门的来了,他们很容易就能四散跑开。 ”单凤艳回忆。 西柳服装市场出现第一个标志性的变化是在1984年。那一年,有关领导来西柳考察后,适时推出了海城改革开放20条政策措施,并提出新的理念,“货不分南北,人不分公私,要物畅其流,财达三江”。于是,从“大土坑”转移到“乱坟岗”的市场安了个铁大门,门上面挂了一块牌子,写着“西柳服装市场”几个大字。从此,西柳市场从“地下”走向公开,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此时的单凤艳正往返西柳做布料生意,有关方面为西柳市场证明,更让她认准了“到西柳闯荡”这条路。她把过去攒下来的家业全都留给了远在建平的弟弟,只带着一双勤劳的手落户西柳。单凤艳相信,只要认准了西柳,她一定能挣出一番家业。 神奇的西柳服装市场,时刻都在张扬着神奇的个性,一天天在成长、进步。单凤艳的买卖也一天比一天好。 1984年,搭着水泥板的市场取代了原先的地摊。 1986年左右,露天的摊位上方支起了大棚,解决了业户们雨天不能经营的难题。 1994年,当地投资了2.2亿元人民币开始易地建新市场。西柳市场走过了从自发集市到街边地摊,再到大棚,最后到大楼的历程。 1988年,单凤艳“瞄”上了绣花线。 “凑了9000块钱到南方上了5小箱的货,没想到,一个星期就卖净了。”单凤艳对记者说,“人们买货越来越追求花样,西柳的裤子这么火,绣花线也是为服装服务的,本钱不像开制衣厂那么大,当时又没别人专营,这不正适合我吗? ”在那之后的8年里,整个西柳只有三家专营绣花线的业户,单凤艳就是其中之一。 “生意火得不得了,啥都好卖。从1995年开始,最好的时候,我一年能挣二十来万,一天的营业额过万元。 ”单凤艳告诉记者。 如今,西柳服装市场内经营服装、布匹、针织、小百货、服装辅料、床上用品、电子电器等20余类2万多种商品,市场日均上市8.5万人,年均货物吞吐量40万吨。近几年,市场年交易额均突破200亿元。 “西柳服装市场的出现,改变了东北无大型服装批发市场的格局,还让那句流传很广的 ‘让西柳裤子走向全国’的豪言壮语成为现实。 ”西柳服装市场管委会一位负责人说:“靠着勇气和坚忍不拔,西柳服装市场在风雨洗礼中成长。西柳服装市场的崛起,也唤醒了经营者的财富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