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以针织为特色,拥有1190多家企业、240亿元的产能,在新材料针织内衣的开发上独树一帜的“即墨纺服”在国内已具一定影响力,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然而,近日记者走访时发现,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即墨纺服企业谈论更多的是即墨纺服的“短板”。
红纺制衣董事长郑博对记者说“短板”主要体现在“两头小,中间大”。郑博分析,依靠给国外企业贴牌维持生存,中间的制造环节发达,而上游的设计、研发与下游的品牌运作、营销网络建设滞后。制造环节是附加值最低的部分,企业只能获取少量利润,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规避风险的空间狭小。“两头在外”使集群发展缺乏主导权,在上下游出现波动时“动弹不得”。为此,红纺正在自主开发高档休闲针织服装。为了集聚高端人才,他们在北京、上海分别投入1000万元设立了研发中心。与此同时,红纺在全国铺开销售网络,启动100家“旁门”连锁店。
在即墨,红纺制衣的“升级”行动不是个案,瞄准产业链高端,打造核心资源,已化为即墨纺服企业的共识和行动。
与红纺不同,青岛雪达集团还在“贴牌”,产品外销比例仍然在90%,但与一般贴牌企业不同的是,雪达拥有一个强大的“内核”:自主研发能力。该企业建立了200余人的研发团队,与日本顾问团、国内大专院校开展紧密合作,每年都以惊人的速度推出国际最前沿的内衣新面料,先后开发了海藻再生纤维素亲肤性纺织产品、改性亚克力针织内衣等科技创新成果。凭借这种独特的贴牌方式,雪达不仅享有更高的盈利空间,而且得以同全球顶级企业“联姻”,并借助这些企业取得占据国际市场的能力,在今年纺织业萧条的形势下签下了一份份大订单,目前新签内外销订单达4亿余元,已排到了年底。今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同比增长30%。董事长张世安的心得是:“OEM企业转型不必急于一时,可以做OEM的同时着手ODM,也可以在核心技术等方面下工夫,但关键要有核心价值。”
生产高档西装的青岛红领集团,三年前就在打造一件“秘密武器”:个性化西装量身定制。年轻的集团总裁张蕴蓝女士日前向记者介绍,传统手工量体裁衣、打版、成衣,一个老裁缝一天只能打两个版,导致这个产业很难规模化。但红领研发的服装MTM电子商务平台突破了这个“瓶颈”,依托这一涵盖量身定制、数据采集等11个网络化系统的平台,量身定制服装一个小姑娘就可以完成,将采集的数据输入平台,几分钟就可以出来,迅速进入工序,产品品质高、成本大大降低,前来签约的客户络绎不绝。
即发集团作为即墨纺服的一面旗帜,依托综合研发优势,在新材料、新技术开发上突破高端,扩大中端,淘汰低端,中高档产品已占到出口产品的90%以上。在即发带动下,即墨纺服企业引领了国内开发新材料针织服装的潮流,功能性纺织品成为即墨纺服新的增长点。
先时而动,独享从容。以自主创新促进产业全面升级,即墨纺服创造了危机中逆势突破的业绩。今年上半年,即墨纺服实现产值210亿元,同比增长19.1%;出口总额5亿美元,增长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