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直面金融危机
8月12日,武汉市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园区行走进江汉区,银行与企业签署1.8亿元贷款,其中数千万元被服装企业捧走。这些服装老板们目标惊人一致:贷款用于兴建工业园扩大产能,实现品牌升级。
拿着1000万元的贷款协议,乔万尼服饰的负责人喜形于色:这是新生产基地的建房款。在江汉开发区内乔万尼已买地,明年可望投产3万平方米生产线加办公楼。
由于较早地估计到金融危机而先期采取“抵抗”措施,乔万尼没有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反而因为一些品牌的受挫赢得市场,今年前7个月销售同比增长7成。新建工业园,乔万尼的目标是5年后销售过20亿元。
同样得到1000万元贷款的元田服饰,在咸宁的新生产基地已基本建成,预计明年初就可以开工,约2万平方米的生产基地,将新增用工2000多人。
武汉服装商会秘书长李群宝证实,由于武汉服装以内销为主,金融危机的冲击有限,今年上半年全市服装业整体销售同比增长10%。这让众多家企业按捺不住,借成本低廉之时纷纷扩产,比如名典屋在长丰乡买地,采轩入驻东西湖,雪妮并购一家企业。
武汉服装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一批民营企业“前店后厂”,积累“第一桶金”。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武汉商业的快速发展,汉派服装“登堂入室”。
到1998年达到鼎盛时期,汉派服装与“海派、粤派、京派”并为四大派系。太和、红人等全国品牌应时而生,整体有2000多家企业,20万从业者,年产值60亿元。此后,汉派服装逐渐落伍,除个别品牌保持业内前列,总体实力退出全国“第一集团”。
业内人士分析,这一轮增加规模,除了把握金融危机的低成本,还在于发挥各自特色:采轩的专营店开得多开得早;乔万尼则坚持款式跟随世界流行。“经过多年积累,江城服装企业此番冲击,应该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