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8226;功成弗居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功成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著名国学专家段俊平8226;精妙解析】
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丑的概念和标准也就产生了。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善的时候,恶的概念和标准也就产生了。所以天下任何事物都是有了“有”以后,才产生“无”的概念,有了“无”才产生“有”的概念,“有”和“无”互相对立和互相转化,困难和容易往往在相伴和对比中才发生,有长才有短的概念,长短互相比较才能显现,http://www.aihuau.com/高和下互相对照才可以区分,有音还必须有声才能称为和谐的声音,有前才有后的概念,也就有前后相随的说法。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自然法则对待世上的人和事,而不用发号施令的方式来教化人民:这就像天地听任万物自然生长而不横加干涉,天地抚育万物而不自恃其能,使万物生长成熟却不自我夸耀一样,正因为天地不去争也不居功自傲,所以它的功绩永远不会失去和被泯没。
【著名国学专家段俊平8226;精妙说经】
本章用辩证的哲学观点道出了中国哲学的核心,这就是一阴一阳谓之道,这与«易经»的哲学思想高度一致,文中用“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先”和“后”六个阴阳和矛盾的对立本体说出“生”“成”“较”“倾”“和”和“随”的六个矛盾演化的形态,说明世上的万物都有对立的两个方面。老子在说出六个对立的本体和演化后,接着用天地作比喻说出圣人的行事方法,这就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和功成而弗居。这六种方法通俗的讲就是:取法自然,素位而行,尽己所能,不自居功,不矜不骄和事成功退。这六种方法对应着以上六种本体的“阴”的方面。这就是“无,易,短,下,音,后”。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老子所要表达“万物负阴而抱阳”的哲学理念。而阳的方面是“有”“难”“长”“高”“声”及“前”,相对应的行为是:永远有我,大功自耀,为而自恃,永居人上,居功自得,永在人前。老子从自然法则间接的告诉管理者两种不同的行为方式。宋代文学家和政治家欧阳修在《崇文总目叙释》中说:“道家者流,本清虚,去健羡,泊然自守,故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虽圣人南面之治,不可易也。”就是讲老子借自然之道目的是引入管理之道,用天地和万物的生长规律来说明管理者的管理之道,所以老子的道有“自然”和“政治”的两面性。本篇,老子说明成就圣人的六个真行,告诫管理者一定要效法天地育万物的法则,要无为而治,不要居功自恃,不要自我夸耀,要让人民免受干扰,也说明“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