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薇
有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批准的外商投资企业已超过66万家,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80家在中国设立了合资、独资企业或办事机构。 在不少消费者心目中,外资品牌一直是“优质”、“安全”的代名词。 然而近年来,伴随着跨国公司在华份额的迅速扩张,其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开始密集爆发,外资品牌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的神圣光环逐渐黯淡。包括诺华、强生、宝洁、雀巢等在内全球知名的医药、日化、食品生产商,接二连三曝出的问题产品事件正在不断挑战消费者的信任底线。 隐瞒药物不良反应惹祸上身 尽管“诺华一直在淡化处理药品致死案,也拒绝对受害者做出任何赔偿”,但程林并不打算放弃,他决定在今年7月1日侵权责任法实施之后再次起诉。 2008年12月末,19岁的安徽青年李立力在连续服用诺华制药生产的抗乙肝病毒药物替比夫定(商品名“素比伏”)9个月后,因严重不良反应而死亡。作为李立力家人的代理律师,安徽天霖律师事务所律师程林于今年初将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诉至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起诉理由为诺华隐瞒药品不良反应会造成死亡的潜在危险。据了解,这已经不是素比伏的第一例致死病例。在此之前,浙江地区就发生因该药不良反应导致服用者死亡两例。目前,国内仍有近万名患者在服用素比伏。 2007年4月,诺华制药将“素比伏”引入中国市场。相关信息显示,早在2008年,欧洲药品管理局就曾发布服用“替比夫定(素比伏)”风险警告,建议在素比伏的说明书中加入警示“慢性乙肝患者使用素比伏存在发生周围神经病变的风险”。同时警告称,已有使用素比伏发生周围神经病变的病例。由于服用“素比伏”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在批准其上市之时,就要求在标签上标注警示级别最高的黑框警告。同时,服用素比伏还存在一个巨大风险:一旦开始服用就不能立刻停药,否则将发生爆发性肝衰竭。然而,在华推广的过程中,诺华制药却有意淡化了相关警示,直到2009年1月才开始对药品说明书进行“升级”。 “素比伏”事件中,诺华的态度再次暴露了外资品牌对中国消费者的傲慢与偏见。据了解,作为全球500强企业的瑞士制药巨头诺华公司,截至2009年底对华投资总额超过40亿人民币,业务涵盖了专利药、非专利药、消费者保健品和预防性疫苗等领域,诺华中国雇佣的员工人数超过4300人。去年,诺华旗下的非处方药产品扶他林乳胶剂在中国就创下超过1亿元的销售额,保持中国外用西药市场的领导品牌地位。 外资品牌麻烦不断 同样是全球制药巨头,强生公司最近又麻烦不断。 今年4月底,强生以产品质量不能完全达标为由,紧急召回43种儿童抗过敏、散热、止痛类型药,其中包括药店常卖的泰诺林、美林、仙特明等药品。 据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发布通告称,4月中下旬,其对美国强生华盛顿城和宾夕法尼亚州的工厂进行例行检查,发现这里不仅部分仪器上覆盖着厚厚的灰尘和污垢,而且许多原材料还遭受污染。此次召回的43种儿童用药中,该工厂就生产其中40种,目前这家工厂已经停产。强生宣布,召回的药品均在美国生产,在美国、加拿大、牙买加、巴拿马、科威特等12个国家和地区销售。目前,强生公司已经全面下架美国全国、波多黎各和关岛的相关产品,并从美国以外的这11个国家全面召回已经售出的药品。 随后,强生中国新闻发言人吕晶表示,此次召回事件不涉及中国市场,召回的40多批次药物未在中国销售,中国产品均在中国生产。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闻发言人日前称,受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警告,受污染的公司所生产的药品没有进入中国市场。尽管强生及药监局均表示中国市场未受到影响,但这次召回事件使强生的品牌形象再次大打折扣。 无独有偶,全球第一婴儿纸尿布品牌“帮宝适”近期也陷入了质量危机。路透社消息指出,宝洁公司刚刚上市的新款帮宝适尿布近期遭到很多美国消费者的投诉和抨击,因为婴儿在使用之后皮肤出现了皮疹、烧伤等症状。据了解,“帮宝适”是全球排名第一的婴儿纸尿布品牌,品牌价值高达80亿美元。在美国,其市场占有率达到了40%。此次“帮宝适”产品更新,是宝洁近25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升级。上市前宝洁曾对2万名婴儿进行了测试,并在众多媒体投放大量广告。然而,上市没多久,这款新产品已经收到了数百位消费者的投诉。虽然宝洁中国4月20日回应称,上述纸尿布并未涉及中国市场,但从新浪网发起的“您是否信任强生、帮宝适等品牌婴儿卫浴产品”调查中看到,约有16.3万人参与调查,其中50.9%的参与者表示不信任,并有62.7%的参与者表示不会再购买相关产品。莫让品牌承诺成空谈 有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批准的外商投资企业已超过66万家,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80家在中国设立了合资、独资企业或办事机构。从外资品牌所涉及的行业来看,主要集中在日用消费品、食品、医药、电子、汽车等领域。然而从2005年以来,卡夫的“双重转基因标准”、SK-Ⅱ的“腐蚀剂”、强生的“石蜡油”、高露洁含“氯仿”致癌物质、丰田“刹车门”事件等等,这些洋品牌前赴后继的问题产品事件用事实告诉消费者,他们并非看上去那么完美。 分析人士指出,在外资品牌当前所遭遇的信任危机中,产品质量只是引发消费者不信任的原因之一。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外资品牌竞相涌入新兴市场时,大都抱有一种傲慢和偏见的态度,在发达国家与中国之间采取双重标准即是其中一种表现。 以卡夫公司为例,这家企业在转基因原料使用问题上采取了与欧洲市场不同的“双重标准”,并且没有依照中国有关转基因食品的规定贴上相关标识,这种区别对待显然有歧视的嫌疑。 不仅仅是产品,外资品牌在危机处理过程中也不难找出“双重标准”的倾向。在丰田召回事件中,美国从地方政府到联邦国会,召开听证会、展开调查、提起诉讼,丰田在欧美几乎召回了全车系各种车型,而在中国仅召回一种。 有关专家指出,跨国企业在本国或发达国家市场上,会及时公布出问题产品的详细信息,迅速将有质量问题的产品下架,将已售出的有问题产品召回或退货,对消费者造成的损失诚恳道歉并给予赔偿。而在中国,则采取对生产过程中出现漏洞拒不承认,迟迟不见产品召回等大相径庭的做法,这些都严重侵犯了中国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王志乐表示,跨国公司要在未来的中国站稳脚跟,就应该抛弃所谓的双重标准,勇敢地承担起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责任,这样才不会让跨国公司老总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我们致力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的承诺成为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