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茵:服装业为何不见“国进民退”](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01570512205101.jpeg)
今年以来,在数以万亿计的天量“救市”资金刺激下,中国的一些行业上演了“国进民退”的大戏:在房地产业,“国字号”房企成为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地王”,所涉土地款合计已超过265亿元;在民航业,民营企业东星航空公司、鹰联航空公司被破产清算;在公路交通业,沪杭高速、嘉金高速、沪青平高速、甬金高速等民营企业所拥有的股权,正在被地方政府逐步收回;在钢铁制造业,也传出了巨亏国企山东钢铁并购盈利民企日照钢铁的消息。 据此,国内外很多观察者惊呼中国进入了新一轮的“国进民退”。然而,细心的服装业界人士会发现,在目前如火如荼的资本大潮中,服装业却没有引起国有资本的关注。 服装业为何不见“国进民退”? 我们先来看看国有资本关注的行业。房地产、航空、高速公路、钢铁,这些行业的特点,一是属于资本密集型,二是多为政府垄断性领域。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政府推出的天量资金,就像突如其来的洪水一样需要疏导口,资本密集型行业,政府主导能力强的行业,自然成了首选对象。 反观我们的服装业,与上述两个特征恰恰相反。首先,服装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不一定需要太多的资本投入,而吸纳就业的能力却较强,能解决很多人的就业问题。其次,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服装行业已经高度市场化,中小企业成了主力军,政府和国有资本很难进行垄断性经营。 洪水总有消退的时候。上半年中国出现的“国进民退”现象,在天量资金完成了资本冲动,政府的“手”完成了“托市”任务以后,市场的“手”会重新发力。 从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7月份的数据看,当前中国经济触底回升态势明显,正逐步走出企稳向好的复苏“微笑曲线”。同日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新增信贷不到3600亿元,这一数字不及6月份新增信贷量的1/4,创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实施以来贷款增量月度新低。两项数据表明,单靠政府和国企的力量,虽然可以“危难之中显身手”,但总归是“输血治标”而不是“造血治本”,难以持续下去。 市场可以千变万化,而市场经济制度在加入WTO的那一刻,已经在中国深深扎根了。国有企业、行政垄断,这些在计划经济时代诞生的畸形儿,已经在很多行业被列入历史的博物馆。而民营企业、市场经济,在中国成为了推动经济前行的不可或缺的力量——尽管历史有时会出现曲折或反复。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不必为这一轮来势凶猛的“国进民退”而恐慌,乱了阵脚。相反,对于服装行业来说,我们应该珍惜国有资本“救市”带来的稳定大局,从容淡定,脚踏实地做自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