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差点就信了 裁缝二:绝望之下 我差点在美国跳楼



从裁缝到世界品牌的缔造者—解读全国人大代表高德康

    《中外精英》杂志2004年第6期(12月出刊),《名牌时报》2004年12月1日中国品牌报告周刊 

谁能想到,当年的裁缝会把只有8台缝纫机的村办缝纫组,发展成总资产达18亿元的中国最大羽绒制品基地;

  谁能想到,当年给国营服装厂做配套加工的村办企业,也能创造出品牌价值高达42.04亿元的中国名牌产品;

 我差点就信了 裁缝二:绝望之下 我差点在美国跳楼
  谁能想到,当年贫穷的江南小村庄“山泾村”,会变成如今占地23.4公顷,422套别墅式住宅的现代化新村;

  …… ……

  谁能想到?高德康也没有想到。

       ——题记

    “绝望之下,我差点在美国跳楼”

    90年代以来,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围绕着党的基本路线,存在着相当激烈的争论。这个争论涉及不少问题:基本路线的要点在哪里?改革开放姓“社”还是姓“资”?厂长负责制是否削弱了党的领导?私营经济是否动摇了社会主义?经济特区是不是搞资本主义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不是“单干风”?……。当时,这些问题被一些人说得很玄奥、很吓唬人,不少企业面对市场的疲软忧心忡忡。

    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重要谈话,提出: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高德康说:我之所以能梦圆今朝,除了父辈留给我能扛住一切困苦的肩膀外,关键是在我的信念里熔铸了邓小平同志的那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因为,信念一旦铸就成企业的灵魂,用不懈的奋斗走向成功就是必然。

    1992年,他抓住了邓小平南巡讲话带来的机遇,大胆决策,在204国道的白茆镇工业开发区,先后投入2000万元,兴建了占地2万平方米的厂房、办公大楼和配套设施,引进了当时国内较为先进的生产流水线,使公司的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一下子扩大了四倍。

    一座现代化羽绒服生产基地的雏形已初露端倪,高德康决定放手一搏。

    1993年,高德康彻底与加工品牌脱钩,开始在市场上全力以赴地推广自己的品牌——波司登。可是这一次他用力过猛,差点将自己推下了悬崖。

    高德康当时面临着几个困扰:一是山泾村得不到更好的信息,面料的潮流如何把握;二是设计的款式怎样才能被接受?没有自己的设计人员只好请人帮忙,翻来覆去别人不耐烦了,只好草草定夺;三是“波司登”在市场上怎样推广?

高德康心中无底。

    然而时间就是金钱,高德康果断决策拍板,投入全部资金,买来自己认为好看的面料和原材料,根据自己认为好看的款式投入生产,然后将样品发给了昔日的代理商。

    信息很快反馈回来:面料太超前,款式已过时。代理商们纹丝不动。

    高德康立即命令手下连夜加班修改款式,做好后寄出来。但这一次干脆没了下文。

    在高德康一个又一个电话的请求下,一些“昔日的老朋友”总算同意“发一点货试销一下”。然而杯水难当车薪,昔日二千多万的家当眼看着变成了一仓库一仓库的积压羽绒服,卖不出去就得一次性亏光,高德康真真正正地一夜白了头。

    他指着自己一头乌黑的头发告诉记者:“这全是染过的”。

    “这一年真是苦得没法说。晚上要么睡不着,要不就是睡着了又醒了过来,一身大汗。再弄下去人要出毛病了。1994年夏天,我决定把服装带到美国去碰碰运气。”

    “一到美国就发现自己又走了一步臭棋,在中国都显得落后的羽绒服在美国哪能有市场?绝望之下,我差点在美国跳楼,但一想死也得死在家门口,本来预计15天的行程,夏威夷不去了,第10天我就回国了”。

    高德康一回国就接到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打来的电话,问:“我们准备搞一个羽绒服夏季大甩卖,你们要不要参加”?命运出现转机。 

    参加!他还马上来了灵感:何不将仓库里所有的“波司登”羽绒服在全国轰轰烈烈甩卖出去?“甩卖”获得巨大的成功。2000多万元的货经甩卖回笼了800万元资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157823.html

更多阅读

声明:《我差点就信了 裁缝二:绝望之下 我差点在美国跳楼》为网友二货先森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