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裁缝到世界品牌的缔造者—解读全国人大代表高德康 《中外精英》杂志2004年第6期(12月出刊),《名牌时报》2004年12月1日中国品牌报告周刊 谁能想到,当年的裁缝会把只有8台缝纫机的村办缝纫组,发展成总资产达18亿元的中国最大羽绒制品基地; 谁能想到,当年给国营服装厂做配套加工的村办企业,也能创造出品牌价值高达42.04亿元的中国名牌产品;

谁能想到,当年贫穷的江南小村庄“山泾村”,会变成如今占地23.4公顷,422套别墅式住宅的现代化新村; …… …… 谁能想到?高德康也没有想到。 ——题记 “不吃苦的成功是不大可能的” 高德康,一位普通的农家子弟,1952年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市白茆镇山泾村。高德康说自己曾是村里最好的裁缝,其手艺是从父亲那里学来的。“我做裁缝时手很快,一件衬衣我只需25分钟,做一条女装裤子需要14分钟,男裤17分钟,中山装45分钟……中西服装我都会做,那时候,想吃饭就一定要有本事,没本事就没饭吃。” 正是这一手的裁缝活,使得高德康的创业之路选择了服装业。 1976年,24岁的高德康担任山泾村缝纫组组长,8台家用缝纫机是唯一的固定资产。在当时“左”的思想干扰和计划经济的束缚下,缝纫组只有靠租借来的几间破厂房,勉强维持生计。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雨,使中国农村干涸已久的田野一夜间就焕发出从未有过的勃勃生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 在党一系列搞活经济的富民政策鼓舞下,高德康意识到改革开放如潮的势头所带来的机遇和希望。这一年,心高气盛的高德康把村缝纫组改组成“山泾村服装厂”。 为了厂子的生存,他集采购、缝纫、销售于一身,靠着一辆自行车奔波往返于上海、昆山等地。白天,他去拉面料辅料,晚上,加班加点与职工一起缝纫。 高德康风趣地说自己是当时当之无愧的“骑自行车大王”。 谈到这段创业的艰辛时,高德康说:那时,几天一次往返于上海和常熟之间拉料送货。吃苦能忍受,难以忍受的是城里人的白眼。暑天,骑上百里路到上海,背着上百斤的货,费好大劲挤上公交车,却常常被人赶下车,还要被骂上句“乡下人”!也正是这种被人看不起的经历刺痛了高德康的心,他发誓要脱贫致富,让乡下人生活得像城里人一样,甚至还要好。 创业初期,服装厂一直为一些规模大、技术强的国有大企业做配套加工。高德康和他的服装厂在给人家做“凤尾”的同时,逐渐丰满自己的羽翼。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也连年递增。 1987年,高德康毅然将几年靠加工所得的30万元投资建造了第一幢厂房。1990年,高德康又投资150万元,建起了第二幢厂房和办公楼。同年,高德康作出重大决策,正式注册了自己的品牌——波司登。 1991年2月,邓小平在上海视察时说:“希望上海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上海浦东开发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服装厂借助服装加工的优势,在服装市场旺销中,迅速使企业滚雪球般地越滚越大,自行车换成摩托车,摩托车又换成大小汽车。 高德康15年的艰苦奋斗,终于迎来了辉煌事业的良好开端。回想曾经的创业经历,高德康直言:“不吃苦的成功是不大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