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战略关乎生存发展,那么何为“战略管理”呢?根据美国学者斯坦纳《管理政策与战略》中的描述,企业战略管理是确立企业使命,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要素设定企业组织目标,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并使企业使命最终得以实现的一个动态过程。也就是是对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控制和修正进行的管理。如果以此来对照我们的企业家,那大部分是合格的,至少正在逐渐合格,因为他们已经开始在做战略规划,最起码的也会有1-3年不等的企业发展计划,然后设计支持战略规划实现的实施策略等。另外,诸多世界著名的战略咨询公司在中国业务的蒸蒸日上也可对此 做一参照。

但为什么结果都不尽人意呢? 我们知道,即便按照PDCA循环来做每件事情,最理想的结果是我们把事情做好了,做正确了,但如果事情本身就不正确呢?如果说战略管理是对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控制和修正进行的管理,那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等同于一种方法,一种技术,甚至一种流程,总之是一种策略性的内容,属于经营管理的范畴,而不是一种灵魂,也就是说,是一种执行层面的东西,是随时可能被调整的,我们相当一部分企业家将战略管理与经营管理混为一谈,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企业制定了战略规划及实施策略后怎么还会出现“中途走样”的现象了。 其实,战略是一种方向,一种思路,准确的讲,是一种系统的思路,所以,我们的战略管理就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去认识、理解、解决企业问题,并持续贯穿整个企业过程,而不是只强调阶段性的战略规划、战略目标等,因此,战略管理更应该体现为一种管理思想,它要求我们的企业家首先必须有从战略意义上管理企业的意识,然后才是阶段性的战略支持——制定战略规划、有效实施等,因此,我们会发现,许多企业在创业初期其实是没有战略规划的,当然也就谈不上“战略管理”了,可他们仍然获得快速、良性发展,因为他们有战略管理的思想,比如初期的联想,柳传志首先解决的是“搭班子”问题,然后才是“定战略”。 既然企业战略是事关企业生存发展大计的谋略,则战略管理要成为一种思想,对企业家的要求是非常苛刻的,他必须明白企业的使命是什么,企业目标是怎样的,需要什么样的组织氛围等,对于创业初期的企业,则更多的体现为企业家的个人魅力、高瞻远瞩的眼光及价值观趋同的核心团队等,现在许多专家在研究战略与文化、组织等的互动关系其实也就是在论证这一事实。 如果企业家已经具备了上述特征,怎样才能更好的进行战略管理呢? 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认为,战略的本质是抉择、权衡和各适其位,从管理思想的角度可以做如下强调: 1、战略是系统,但并非完美无缺,对于企业家来说,必须优先考虑企业发展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前提下有所取舍——在初创阶段,更多的是解决生存问题的“抢棒子”工程,然后才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等问题。对于中国企业家来说,“抢棒子”不太困难,困难的是当他们“解决温饱”后面临大量机会时的抉择。优秀的企业家,应该不但会做加法,更应懂得做减法,国外的杰克?韦尔奇和国内的王石应该是这方面的楷模。 2、“谋定而动”——我们的独特优势是什么?核心团队的事业激情源自哪里?我们能否归纳出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主张?等等。 3、树立长远、切实可行的目标——正确的战略及战略管理从树立正确的目标开始,并且脚踏实地的履行,否则,我们就很难保证面对层出不穷的诱惑而“坐怀不乱”。 4、战略既然是系统,因此就要保证它的连续性——战略规划可以并且应该“与时俱进”,但战略的核心价值主张及方向不可轻易变更,否则,再周密的实施策略也无济于事。 费了半天舌,其实想说明一个问题:战略管理首先是一种思想,其次才是管理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