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喜没有在国营企业或政府机关工作的经历,但他却是党员,且入党很早。在他的企业有了一定的规模后,刘绍喜就成立了企业党支部。在90年代初私营企业的方向不是很明确的时候,刘绍喜将自己的企业注入了明确的共产党文化,这对于一个农民出身的实业家来说,难能可贵。于是也许是出于这种优势和惯性,在1993年刘绍喜成立了第一个私营企业党支部后,2001年8月又率先组建了广东省首个私营企业党委,还在宜华企业集团党委成立的大会上,以党委副书记的身份走上讲台做了题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报告。在对“三个代表”的领悟上,刘绍喜这样说:“既然共产党代表着大多数人的利益,我们办企业也是为了推动社会的发展,用先进的生产力为社会创造财富,让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这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致的。”
刘绍喜虽有意无意的在淡化自身的私营性质,将党性深入到宜华的企业文化中,在另一个方面,也体现了刘绍喜的一种不安,当然这种不安最终归于大海,私营企业的发展、党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是融为一体的,因为私营企业是三个代表之一,是当今社会的主流。
有高度所以有发展
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后,刘绍喜在深圳加快建设脚步中看到了商机。深圳地产的强劲突起,对木材的需求倍增,刘绍喜大胆将全部积蓄投入到木地板、木墙板、木家具等的生产和深加工上,组建了宜华装饰木制品有限公司。他先后投资2亿多元,从德国、美国引进一流的生产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木材利用率提高了20%,宜华的产品也成了国际市场的畅销品牌。
宜华的原料几乎全部来源于国外,在缅甸、越南的深山沟壑,亚马逊的热带雨林,在这些国家的很多地方,刘绍喜都曾亲临且进行细致的调研和论证,在非洲、美洲以及亚洲一些国家的原始森林中刘绍喜也建立了自己的木材基地。而与此同时,宜华的木制品80%都用于出口,产品远销欧美、日本和南亚。宜华集团在海外高有几十个分支机构,涵盖了从木材进口到深加工的各个环节,总资产超过13个亿。宜华企业以生产实木地板、复合地板及家私为主,是国内最大的木制品生产进出口企业之一,也是全国出口最大企业500强之一,在2001年,集团产值超过10亿元,出口超过8,000万美元。
刘绍喜以木材起家,经营木材方面的生意近15年。他所有的生意经可以化成两个箭头,原材料从非洲、美洲、欧洲及亚洲的缅甸等指向我国汕头;产品销售从汕头指向世界五大洲。这也是刘绍喜能抽身,以大局眼光四望的一个重要: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
刘绍喜深知宜华集团是离不开木材的,如果木材难以供应,对于宜华无疑是釜底抽薪。所以他大力植树造林,坚持“砍一棵树,补一株苗”的原则。兴建自己的木材生产基地是宜华集团的重要投资项目,刘绍喜经常包下整座山头,根据树龄逐年开发。为了可持续发展,无论在哪里,刘绍喜都坚持他的“砍”和“补”的原则。他还投资1000多万元,在广东北部山区种植了10万多亩速生丰产林。而且2001年的10月还在考察大埔县之后决定,在今后的5年内,投资3600多万元,在大埔县种植10万亩产林基地,为集团的木制品生产发展提供质优、价廉、运输便利的原材料。
宜华集团的目标是形成自己的木制品的产供销一条龙,而在这个生物链中,最基本的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物圈。有了这个生物圈,相比其他竞争对手,刘绍喜已是站在另一个高度,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为日后宜华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强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