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潍柴做了一件惊天大事,那就是收购湘火炬,吞下了一个块头几乎和自己一样的大家伙。整个并购过程惊心动魄,险象环生。在并购庆功会上,谭旭光潸然泪下。潍柴人第一次得见强悍的谭旭光柔情一面。这次并购,寄托了谭旭光太多的梦想,也耗费了他太多心血。潍柴收购湘火炬堪称中国最大的现金并购案,而且也是一次完全依照市场运作的并购,政府没有介入,一切取决于企业家们自己判断与决策。
首先要越过的是中国重汽这一关。
“重汽说,要收购好啊,你拿钱给我,我去弄。”谭旭光不无幽默地说。
但是谭旭光怎么可能放弃,这是他构建潍柴大格局的关键一步。事实上,一张整车牌照+汉德车桥+法士特变速箱,业内的企业家们面对这样一个套餐无不垂涎。除了最先介入的万向,宇通、一汽、三一都来了。中国重汽先是内部发文,不允许潍柴去并购湘火炬,倔强的谭旭光据理力争。重汽又给托管湘火炬的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函,认为潍柴不具备并购湘火炬的资格。这个时候,重汽更多的是按照国企的惯性思维出牌,更多地想到是行政命令。可是华融回函:作为一家香港独立上市公司,潍柴可以参加竞购。
真正的考验是股东表决。“中国重汽投的是弃权票,一切都有案可查。潍柴参加竞购是零反对票通过。”谭旭光说。这又是一场博弈。中国重汽投弃权票,而不是反对票。或许投票的时候,重汽已经知道不会再有反对票了,弃权票算是给自己留有余地。许多人都认为谭旭光一意孤行,未经中国重汽的许可,但恰恰谭旭光所为都是按规则办事,并无法律瑕疵。
对潍柴的考验依然不断。根据事前华融的约定,中标企业必须在10天内付款。这险些把潍柴拒在竞购的大门外。作为上市公司,如此巨大的支出必须召开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按流程需要55天。怎么样筹措到竞购的巨款,外界都对潍柴心存怀疑。
2005年8月2日,离竞购只有一个星期,潍柴动力联合当地企业火线成立了潍柴动力(潍坊)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500万元;8月3日,公司增资到9.88亿元;8月5日,临收购的前三天,潍柴投资再次增资到16.38亿元。在招标最后几天,谭旭光不断增资,给竞争对手一种威慑:潍柴牛气十足,志在必得。
华融制定的竞标规则是“暗标拍卖,价高者得”。在第二轮竞购中,价位拉高到了8.2个亿,留下来的只有潍柴与万向。一旦万向得手,中国汽车零配件市场必将发生重大洗牌,潍柴的发展空间将会缩小。在应价之前,老谭和并购顾问华欧国际参考了数个模型,对本次拍卖的资产价值进行反复测算,最后得出结论,真实价值应该在11~14亿元之间。
因为是暗标,“一揭两瞪眼”,万向会出多少难以预测。竞购前,谭旭光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对报价反复权衡。最后时刻,谭旭光志决定加2亿。
2005年8月8日,潍柴倾力一博,以10.2亿天价拿下湘火炬。
“潍柴能够成功并购湘火炬,得到了各个地方政府、香港联交所以及广大投资者的支持,还得益于并购的专家团队,当然,还因为潍柴有一个能够协同作战的管理团队。我所做的,更多是综合协调,起到了一个乐队指挥的作用。”谭旭光的业余爱好就是乐队指挥,他知道和谐共振,才能产生最强音。
杭州乱
潍柴与中国重汽都在为最后分手积极备战:潍柴重组湘火炬,陕汽的整车已收入囊中;重汽的发动机厂也准备上马,决裂随时可能产生。
2005年8月,潍柴收购湘火炬。10月,中国重汽就出手了。10月23日早上8:30,刚去过杭发的谭旭光从杭州登上了赴香港的飞机,中午12:30,马纯济就突现杭州,宣布了潍柴托管经营杭发终止,免去杭发厂在任厂长。第二天早晨,杭发厂千人罢工,出现了较大的闹事事件。110警车开到了杭发厂厂区内,多名警察维持秩序,仍无法阻止事态的发展,马纯济等重汽领导和两名新任厂长在闹事者的围攻之下,不得不退出杭发厂大门。直到当天中午,在当地市政府的调解和干预下才阻止了事态的进一步扩展。杭发厂停产两天才恢复上班。
谭旭光向记者展示了杭发事件现场的照片,场面的确非常混乱。
“我们关注杭发事件,但没有火中浇油。”谭旭光说:“如果愿意,只要叫人把这些照片在网上一发,事态肯定不可收拾。”
谭旭光话锋一转:“但是,你没看到这些照片吧。这说明我们没有那样做,我有我的原则。”
杭发事件的直接起因是什么呢?原来,中国重汽的章丘发动机厂设备到位后,急需铸造毛坯进行试切调试。而该款发动机的铸件毛坯只有潍柴动力和杭发能够生产。中国重汽不能向潍柴要毛坯,因为那样就是向潍柴摊牌在秘密建设章丘厂。于是,中国重汽领导命令杭发提供毛坯。“同样的发动机,同一个集团,已有两家公司生产了20年,你现在再上一个。这不是在从人家碗里抢肉吗?”杭发的班子和全体职工当然不会同意,并回复:“中国重汽已明确杭发由潍柴托管、需要潍柴同意方能供应毛坯”。眼看着新设备没法开动、潍柴和杭发都不听话,中国重汽情急之下,收回杭发、免去在任厂长。只是他们没有想到,会引发如此不堪的事件。
“其实,他们完全可以按规则召开董事会,来决策这个事嘛。我到现在还想不清中国重汽为什么要这样办”。谭旭光有些困惑。
当时许多媒体报道,作为杭发事件的反击,潍柴动力马上向中国重汽停止了供货。其实,“不讲章法”的谭旭光在这个时候却非常克制,潍柴没有在事发的10月停止供货。当时杭发厂处于停产状态,而章丘的发动机厂还未投产,潍柴要是停止供货,那就是釜底抽薪,造成中国重汽停产。谭旭光有自己的章法,他知道那样做,社会波动非常大。
而这个时候,中国重汽按常规平时每月只需要2000台发动机,却向潍柴要4000台,为分家后做库存储备。当时许多媒体却在说潍柴停止了向中国重汽供货,还引起潍柴在香港的股价波动,谭旭光很郁闷。潍柴正在酝酿湘火炬的股改,说话必须慎重,他选择了隐忍。
谭旭光知道中国重汽想做什么,但仍然让潍柴继续供货。中国重汽已经不想缓和,不付货款,到12月已经拖欠了四个亿,重汽的目的是让谭旭光先站出来捅破这最后一层纸。老谭没有退却。12月1日,潍柴动力与陕西重汽在西安召开全国各地区经理联席会议,谭旭光宣布“潍柴已决定不再对其最大股东中国重汽供应发动机”。这是潍柴的独立宣言,和重汽从此分列楚河汉界两边。当然此时中国重汽已有回旋余地,它将大部分订单转交给了有了生产能力的杭发。
事实上到了最后,为了尽快顺利上市,中国重汽分手非常坚决。潍柴反而委婉一些,给政府的上报材料这样写到“坚持走集团化道路,如果实在不行,也同意分家。”
双方去意已定。2006年3月,山东省国资委从两个企业的意愿出发实施了产权分离,潍柴动力和潍柴厂与中国重汽将不再存在任何股权关系。
成人礼
潍柴与重汽分家之后,一段恩怨终于了结,双方各奔前程。
潍柴单飞之后,面对的第一个大考,就是如何整合湘火炬。有趣的是,如何管理子公司,潍柴遇到的难题和过去自己一直想要挣脱的中国重汽一样。潍柴只有过了这一关,才真正算得上自立门户,当家作主。
潍柴虽然拿下了湘火炬,但从股权结构、公司管理以及湘火炬的利润构成来看,潍柴动力对陕西重汽和法士特等公司的影响都是有限的,只能依据市场化原则运作控股子公司。潍柴动力下面有潍坊投资,潍坊投资下面有湘火炬,湘火炬自己则是一个投资控股公司,拥有30多个附属公司和关联公司,这意味着复杂的产权关系、纵横交错的人脉关系。跨越那么多的层级,管理很难到位,整个产业协同效应也很难发挥。
谭旭光是“过来人”,对管理的软肋深感担忧。他知道产业整合绝不是简单的企业叠加,必须让湘火炬消匿,彻底扫清管理障碍。面对大考,谭旭光交出的答卷就是:通过一次自上而下的股权结构调整,直接面对原湘火炬旗下子公司,股权比例提高,减少中间环节。
可是具体怎么做,却很费思量。湘火炬可选择的股改方式收到诸多限制:
——现金,因为潍柴收购28.12%股权时,是按人民币10.23亿元的市值收购,已经价格不菲,如果进行现金补偿,香港投资者肯定不答应。
——送股,则会进一步摊薄潍柴的权益,与谭旭光进一步提高湘火炬股权的策略背道而驰。
——权证,因为湘火炬未达到政府规定可以发行权证的市值规模,因此也不可行。
怎么办?谭旭光四处请教资本市场的高手,与地方政府交换意见。实现产业整合构想,不但需要大气魄、大胆识,还需要大智慧。终于,用谭旭光的话说,一套“既能股改,又兼顾潍柴未来整合战略”的新方案终于推出。潍柴动力将向除潍柴动力(潍坊)投资有限公司外的湘火炬现有其他所有股东发行A股,换股吸收合并湘火炬,从而解决湘火炬的股权分置问题,同时注销潍柴投资和湘火炬,以潍柴动力为合并完成后的存续公司,并申请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本次换股吸收合并中,流通股实际换股比例为3.41:1。送股与换股同时完成。
股改方案通过,湘火炬停牌,不少投资者意见很大,都在骂谭旭光,认为3股换一股很吃亏。谭旭光到南方路演,有的投资者躲起来不愿意见他。谭旭光耐心地给他们讲解湘火炬内在危险是什么:德隆事件后,湘火炬的金融形象基本上是没了,很难得到贷款。而湘火炬的高额贷款已快到期,潍柴动力同它隔了好几道,不能替它还款。湘火炬很可能崩盘,投资者血本无归。谭旭光还四处宣讲他的大构想,讲产业协同效应的魔力。“你看起来吃亏,其实占了大便宜。”大家听了,半信半疑。
许多事的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中国股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牛市,这也促成了谭旭光的“牛气”。吸收合并湘火炬,第一次停牌,大盘指数是1200点,第二次停牌就已攀升到2800点。湘火炬第一次停牌收盘价是5.05元,第二次是8.9元。在2005年收购湘火炬时,重卡行业出现了8年以来的第一次低迷,但这不是战略拐点,2006后整个行业又恢复景气,一直保持高增长,投资者也对新潍柴的前途更加看好。天助谭旭光。
“之前反对者有90%,通过我们的说服,后来股东大会时通过率达98%。”谭旭光不无得意地说。
谭旭光和他的潍柴还只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在股权上完成了对湘火炬的整合,下一步就是在产业上的吸纳湘火炬,真正产生聚合效应。
采访结束,记者问谭旭光,有没有什么话要对过去的大股东、大客户,现在的竞争对手中国重汽说。
谭旭光想了想,说:“我希望中国重汽能够在香港顺利上市。”他首先想到的是祝福。
“以后,潍柴、重汽两个企业集团通过市场进行公平竞争,这样的竞争对企业有利,对产业整合有利。我也希望双方都能对装备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