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2014年是中国互联网的二十年,相较西方发达国家,尽管这个时间并不长,但中国互联网时代的热闹程度从不逊于任何一个国家。如果要问这其中最热的是什么?与互联相关的热词及所谓创新的概念这两个内容,我想非他们莫属。多不胜数,也应接不暇,其更跌态势绝对不亚于女人裙裤的变换。以近3年为时间段,我们概括一下,这些内容的出现频率可与“新闻联播”媲美--爆款、碎片,用户,参考,极致,众筹,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精神。对于这些内容,褒贬参半,尤其是对互联网思维及互联网精神,批判的声音特别突出。这次十八代就有代表对“互联网思维”提出了批判,认为是杜撰,不合事物规律的概念,并指出资本主义大工业革命时代,就从来没有人提出过什么“工业化思维”,“互联网思维”有妖魔之嫌。
于我,有幸成长于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当然也分享着这个时代的成果--从知识到财富。但无论是概念还是热词,我只想用“水分”这个词来形容,其中“用户”一词现在的状态,我认为确有妖魔之嫌。大家稍作留心,我们会发现,“用户”一词几乎遍布每一个角落,书上写的,人嘴吐的,媒体报的,几乎都是“用户”及与此相关联的“用户思维”,“用户精神”等等。写此文章之前我在听优米网上看“跟谁学”的创业心经视频,全程我记忆最深的不是他所说的方法,而是他不断使用的的一个词“用户”,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或其它,只要是进入他的平台的,他都用一个词形容他们--用户。这特别触动了我平时的记忆,因营销策划职业的原因,与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出入于各种各样的场合和平台,与用户相关联的内容多如牛毛,如搞销售的会说我今天开了多少用户,做平台的会说这个月吸引了多少用户,做客服的会说建立了多少用户…… 这样的时局,不得让我质疑一重要的问题:我们的消费者呢,我们的顾客呢,我们的客户呢?综观当下,我们真的好象找不到这类词眼了,也似乎没有人愿意在这些内容上着力。这到底是一种进步还是倒退呢?如果要说是进步,我认为达尔文在世一定会重新定义进化论。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价值毋庸置疑,也在不断地创造奇迹,但我们不能忘记了事物的本质,站在营销的层面,消费者、顾客或客户,这些才是本质内容。这正如人类的进化,我们不能因为现在进化成了人的层面就忘记了自已本质是动物的身份,只是我们的级别由原来的低级变为了最高级。 我认为,用户是一个互联网名词,是消费者、顾客或客户时代的升级,代表了他们中的优质群体,用户数量的大小是品牌忠诚度和黏度的见证。http://www.aihuau.com/但消费者、顾客或客户是建立用户的前提,没有足够、海量的消费者、顾客或客户,就无法建立起庞大的用户群,更无法实现粉丝及社群效应。如果要用最朴素最裸露的话阐述的话,我认为客户=发生关系,用户=发生关系+发生联系。从营的角度,用户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思维方式,而非概念。在消费者、顾客、客户及用户间我们应该有一个清晰的界定,一定是先有消费者、顾客或客户才会有用户,直接谈用户,开口闭口就是用户实在是种认知的误区,有一叶障木不见泰山的悲哀。小米、360是互联网时代的杰出代表,尤其是小米,这几年红得就当年本山大叔带小沈阳上春晚后受访时说的一样:他呀,自已都不知道外面红得一败糊涂了。当小米公司黎万强执笔的《参与感》一书面市后,小米的神话已达到了极致。但以我在营销行业十几年专注的经验及对营销这一专业领域的研析和领悟,无论是360还是小米,他们现在的粉丝即我们所说的用户一定是其海量客户中的优质客户,忠诚度最高的客户。所有把消费者、顾客或客户当用户的言行,是互联网浸蚀下的“用户泛滥”,这是极为危险和沉重的。我从不拒绝新事物,也乐意,也习惯偿试接受任何新事物。营销是一个实战型的课题,更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的职业,我们绝不可人云亦云,也不能随波逐流。中国有一种哲学思想是“过犹不及”,非专业人员在狂热面前找不到自己,看不清本质有情可原,专业人士如果如出一辙,实在是一个机构,一个行业的莫大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