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儿媳妇康乐 IT教父柳传志的坦诚和客观为联想赢得尊敬](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01533643432510.jpeg)
向柳传志致敬缘于他的坦诚,在IT界、在中国企业家圈子里、在中国公司,柳传志赢得尊敬是有目共睹的。我有缘在一些场合聆听IT教父的忠告,甚为幸运。没有做过企业,没人能理解什么艰难、什么是敬畏、什么是责任。或许,即便理解也只能是旁观者的轻松而已。在我看来,经历过生死的人和公司才更有资格正视失败、成功。 一晃五年即到,2004年联想收购IBMPC,品牌使用能否延续一直是我处心忧虑的问题。现在看来,IBM自身转型已经在成功的路上,即使到期,我想IBM也不太可能吃回头草了,因为金融危机让IBM、联想都变得成熟起来。在公司化路上,没有一个企业能特立独行于危机之外,联想09年的亏损相必我们都应该有所预料。在自评海外并购得失时,柳传志不回避尖锐的问题,且能客观看待联想的国际化,这让我看到其智慧所在。 柳传志分析的三样东西:品牌、技术、国际化经验,我认为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虽然其间坎坷风雨犹在。ThinkPad这个品牌是IBM花了十几亿美元培养了十几年形成的。柳传志和联想的借品牌下蛋战略,至少在目前来看是值得的。至于柳说“买回了技术,ThinkPad和联想的技术,就像中国跟西方没有沟通以前,也许某些地方一点就破。买回技术后,对我们还是很有帮助的。”我虽然不敢完全认同,在产品同质化的今天,联想前期过早推出的ideapad市场并不乐观,这里面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多品牌运作时,联想淡化或模糊了品牌定位,ThinkPad正在沦为中端品牌,ideapad逐渐低端化。客观地说,联想的国际化管理比当初TCL走出去风险和损失小了很多,这点从外方董事逐渐淡出联想董事会即可看出。 我至今一直坚持认为,公司不是做大的问题,而是做强的问题,做多长的问题。生产、制造规模并不是中国公司市场奔突的利剑,而市场、渠道才是持续制胜的根本所在。柳传志在这方面无疑是很清醒的。清醒归清醒,但离戴尔初始成功的商业模式,我个人觉得联想借鉴的同时,需要慎重梳理未来商业运营模式的战略。没有任何一个商业模式适合所有的企业,也没有任何一个商业模式可以一劳永逸。因此,如过度关注外界的成功失败论,不应是联想期待的态度。企业的成功只有阶段性的成功,没有永远的成功,同时也没有永远的失败。 柳传志对联想经营业绩数字的敏感恰好证明了他复出的道理。值得联想进一步借鉴的是,日本家电业的今天会不会是中国家电业或IT业的明天?这是我所真正担忧的。在给用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之路上,联想不仅需要品牌和技术的驱动力,更需要在把握客户需求变化、进一步明确品牌定位和占领顾客心智上提前做出战略储备,联想已不是缺什么补什么的时代了,这一点柳传志和联想必须清楚。自检固然必要,但比自检更重要的是顾客心智。((世界企业家)作者 于清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