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牛栏山二锅头在北京市场表现凶悍,而其掌门人却很低调。2006年夏天,记者几经周折约妥牛栏山酒厂掌门人李怀民的采访。8月中旬的某一天,记者和神采奕奕的李总见面了,通过深入交流,记者对这位全心全意投身于牛栏山品牌建设中的老总多了几分敬意。
采访李怀民,让记者再一次相信:“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
判逆,不安份的电工
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顺义人,李怀民从小就热爱着这片土地,而牛栏山镇在他最初的印象中,就是清朝皇帝出巡承德避暑的驿站。每年夏季来临,牛栏山镇旗幡猎猎,酒肆林立,真有些让人“沉醉不知归路”。长大后,儿时的童谣、少时二锅头香味一直是李怀民最清晰的记忆。建国初期,这里除了酿酒,就没有什么大的产业了。年少的李怀民心里也有这么一个梦想:有朝一日用自己的本领去守护这个蔚为一时的“大产业”。
读书时,李怀民就显示出与其他孩子不同特点。他不但重视课本上的知识,还博览群书,加上善于思考和勤于动手,李怀民成了班上最有名的闲不下来的学生。
上高中时,学校积极投入“三产”事业,建有一个校办企业,主要生产电机和电子原件,学生除了参加应试课程的理论学习,还可以实地学习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当时,李怀民是最热衷于干电子技术的学生,他一有空就钻进车间摆弄各种电子电器产品,拆拆装装,忙个不停,超强的动手能力总能让他干出一些惊人的小创意。很快,他的特长引起了老师的关注,毕业时,他被校方留在了这个事业单位编制的电子电器厂工作。
李怀民很快成了厂里的技术能手,但他并不满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儿时的抱负与梦想时抓扯着他的心。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在李怀民眼里,工厂里充满活力的工作比事业单位平淡无奇的工作有意思得多,一种叛逆的心态油然而生。此刻,李怀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定位,自己究竟适合干什么?
此刻,摆在李怀民面前的有三项选择:一是继续留守;二是调到牛栏山酒厂;三是可以进入北京某家大型国有建筑公司。李怀民没有犹豫,他径自提着行李跑到了牛栏山酒厂报到。
烧酒,“烧”出来的技术明星
李怀民对酿酒的美好想象在他进入车间的一刹那,就被击得粉碎。原来酿酒业是如此的原始和落后,从起糟、翻糟、搅拌、蒸馏等工序都需要付出大量的体力。面对这种原始的工作状态,李怀民心里多少有些失望。但一想起当年乾隆皇帝出巡牛栏山时饮酒的盛况,他又意识到酿酒决不是从表面看上去的那么简单。
李怀民放弃了轻松的电工工作,找了这份“苦差事”难道不后悔吗?
“没有,我那时就知道喝酒是件奢侈的事,因为只有拿到大队领导的批条才能买到酒。”李怀民自信地说。正是这样的情况存在,让他肯定了自己选择酿酒行业是正确的。
失望仅仅是一瞬间的感触,李怀民没有气馁,而是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之中去。他跟着师傅们挥动着铁锹,将发酵好的酒糟送进蒸馏锅炉上的容器里,从配方的对列、原材料的筛选到发酵时间的把握,李怀民从未放过每个细节,亲自参与,并做好详细的记录。工作中,他的问题总是最多,好在师傅们都不厌其烦为他解释;工作后,他的记录最多。 “那个时候,我的干劲特别大,每天似乎不知道什么是辛苦,什么是劳累,心里只想着尽快掌握各种技术要领。说实在的,要学到这些知识很难,因为酿酒业是一个遵循传统的产业,很多东西没有现成的理论指标可供参考,完全是靠着工人日积月累的经验和领悟能力来断定。”李怀民回忆当年学徒生涯,他的脸上写着一些无奈的表情,不过可以想象,当年他为了学得酿酒技术付出了多少精力,流了多少汗水。
“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山峰”,慢慢地,李怀民对白酒行业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因为它传统,所以显得厚重;因为它原始,就说明还有许多科学无法破译的密码;因为它工艺独特,更需要用数据来代替经验的演变和推进。这正是李怀民想做的。通过工作,李怀民很快就明白了二锅头酿酒的技术要领是“一清到底”,提升酒质是关键,而重中之重的就是参与发酵的大曲研制,通过用大麦、豌豆等原料进行大曲配制和改进,完善工艺流程,以“稳、准、细、净”的技术要领统揽整个酿造过程。
长时间浸泡在生产一线,李怀民凭着实际操作的心得总结出了许多要领,并总结了一些朗朗上口的歌诀,让自己从一个操作工变成了车间里的“技术明星”。
停产,技术主任困惑了
李怀民在厂里的名气越来越大,七年的一线耕耘让他受益终身。随后,李怀民顺利地晋升为技术中心主任,负责全厂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攻关工作。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国内白酒企业开始了市场化的进程。远在千里之外的川酒早已率先出动征战南北,而牛栏山酒厂还没有丝毫的准备。“无论是产能、资本、产品,厂里都没有从计划经济时期转变过来,我们完全是在吃老本。”李怀民回忆说。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牛栏山的日子可以说是雪上加霜,陷入困境。此刻,北京原有的国有糖酒公司开始经销外地的产品,作为缺少板块优势的二锅头在中国白酒行业的这个大舞台不过是冰山一角,很容易被人遗忘,而牛栏山正在走向被人遗忘的角落。
1992年底,牛栏山酒厂几乎全面崩盘,昔日热闹的生产场面被冷锅冷灶所取代,车间的角落里荒草丛生。看到此番景象,作为负责产品质量和技术攻关的负责人,李怀民心情沉重,手扶铁栏惆怅不已。有道是“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李怀民的思绪乱极了,工厂的生产停了,库存的成品酒像一座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难道是自己研制的产品不对市场销路?还是产品质量不好?抑或是销售环节出了问题?李怀民给自己提了几百个问题,他决定带着产品去市场转转,看看能否处理掉这批库存成品酒。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的白酒市场早已风云变幻,山东生产的孔府家酒在北京市场所向披靡,街头巷尾的每个饭馆、零售店都是孔府家的天下,随之进入北京市场的还有众多浓香型白酒品牌。李怀民彻底清醒了,高酒精度的清香型白酒已经开始被消费者疏远了,低度数的浓香型白酒已经形成购买潮流。
通过对浓香型白酒的分析,李怀民认为,浓香型白酒中四川泸州派系的历史积淀最为深厚。于是他决定因势而变,从生产高度数的清香型白酒转向生产低度数的浓香型的白酒。李怀民将方案上报给厂部领导,很快得到批复。于是,牛栏山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第一波革命开始了。
技改,过黄河两度遇险
1992年,李怀民全面主持低度浓香型白酒的开发。产品出来之后,却面临一个技术难——白酒降度后酸酯等性能指标不稳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怀民亲自带着技术队伍跑遍四川、山东、河南等省,登门请教却遭遇拒绝,暗里偷师学艺也吃了不少苦头。不管怎样他都坚持着,为了购得相关设备,他们驾车千里四度黄河,其中两次行程令人心悸。
“当年,我们请教行业中的专家得知,在河南一带有一种设备可以解决白酒降低度数的后遗症,我带着司机来到黄河边,那时交通远没有现在发达,汽车由渡船托送过去,由于正是隆冬时节,气温己在零下13度左右,渡口摆渡的船只很少,好不容易等来一只船,我们高兴地将车开上去,没想到船到水中央时,船家要我们付费,并且付费标准由原来讲好的200元涨到400元,司机与之讨价还价,对方扬言‘要求付600元才把我们和汽车载回原地’”。李怀民说到此仍心有余悸,“当时,我们真怕对方耍什么花招,由于他们人多,讨价只会越加越高,故我拉住司机不再作声了,到了对岸付给了对方400元才得以脱身。”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后来,李怀民再度过黄河去山东时,遭遇了更为可怕的情况。李怀民回忆说:“这次我们的目的地是山东潍坊,同样是去购买设备,与上次不同的是,我们不是因为价钱与人发生争执,而是当载着汽车的轮渡走了黄河中心,可怕一幕出现了:无论船长怎么加大马力,渡船停在那里岿然不动。原来,渡船搁浅了。”渡船巨大的机器轰鸣声伴随着滚滚黑烟遮住了渡船上边的天空,黑压压的一片,大家站在甲板上无计可施。“如果再这样加大油门耗下去,不但渡船的油料将会耗尽,而且仍无法到达彼岸。最后,船长决定熄火原地休息,等上游发水下来起航。等啊等,直到第二天黄河才发大水,汹涌的波涛倾泻而来,我们才顺利起航了。好事多磨,为了技改,遇到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克服。”
拯救,关键时刻方显英雄本色
1993年,牛栏山酒厂生产的华灯牌“北京醇”浓香型白酒正式面世,可是面对孔府家的先人一步,“北京醇”如何撬开市场呢?“那时,北京市场上的白酒品牌相比现在要少得多,我们开发的北京醇等于是要从竞争对手中来抢回市场。”李怀民胸有成竹地说,“当时广播电视业也正处于全面开放之中,北京地产品牌的酒没有一个在电视上做广告,而我们正是电视广告投入的先行者。随着电视广告的市场开路,我们在北京电视台的广告投入也从最初的1000万元追加到后来的6000万元,让北京醇的电视广告遍地开花,销售量的猛增简直出乎我们的意料。”可以想象,在那个年代敢投入6000万元做广告,不知需要多大的勇气和信心,而李怀民做到了。正是他的胆大心细才成就了北京醇从北京向全国延伸的霸主地位。再加之其产品价格稍低于孔府家,每瓶仅20元多一点,价格的优势、密集的电视广告拉动,使李怀民的市场营销策略可谓有惊无险,市场也迅速蹿红。李怀民成了在关键时刻拯救了牛栏山的英雄。
市场捷报传来的那一夜,李怀民邀上厂里的一帮兄弟,这些都是为研制北京醇立下汗马功劳的同事,他们欢聚一堂,开怀畅饮,尽诉苦乐年华,享受这成功的喜悦。“那一夜我们喝了很多,都醉了,但很清醒,这是我有生以来喝得最多的一次,那种感觉真好,时至今日仍记忆犹新。”李怀民面对记者,丝毫不掩饰当年的喜悦,看得出,他们真正为牛栏山而醉,酒也醉人,人更醉人,醉得清醒,醉得明朗。
提升,围绕质量的三大改革
北京醇上市之后,企业情况开始好转。1996年销售额达5.8亿元,利润7234万元,同行业排名第八,企业也发展到了最辉煌时刻。然而李怀民并没有停止匆匆追寻的脚步,他寻思着如何打造牛栏山的百年基业。
1999年12月26日,李怀民再度被委以重任,出任牛栏山酒厂厂长。此刻,李怀民没有半点喜悦,他的压力更大了。因为这一年,全国白酒行业经历了1997年的巅峰时刻,已经出现急速下滑的趋势。这时,李怀民不失时机推出了既能满足人体健康需求,又不失白酒特性的,以低酸低酯为主要特征的百年牛栏山系列酒和北京醇纯净酒。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李怀民对生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人在车间转一圈,干部必须在车间转十圈。”这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同时,围绕质量提出了三大改革措施:
其一,确定了打造质量型生产的战略:即,企业生产过程中仅生产出合格质量产品还不够,还必须满足低损耗、高产出的要求,向质量管理要效益。在生产过程中确立了集约型管理、量化管理、上下道工序相互质量监督等管理措施,强调工艺流程的改进。李怀民还将白酒批量生产由开放式转为封闭式,采取勾调滤一体化的生产方式,仅此一项改革,每年节省费用高达50多万元。
其二,开展了质量型营销:即企业营销卖的不仅仅是产品,更重要的是卖服务、卖企业文化。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在营销方面果断地进行了一些尝试:直接做终端市场,将企业的服务面对面提供给消费者;开办旅游观光式企业,推行参观旅游的营销方式,让消费者到企业来了解企业精神,企业文化。
其三,强化品评和试喝制度:品评试喝制度作为保证产品质量有效措施之一,在李怀民的领导下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来,并不断发展。牛栏山酒厂不但有专业评酒员,还请国家级的品酒员参与评品。同时,厂里还组建一支业余品评队伍,每周一次品评;每次推出新品,都会组织一支范围更广、代表群众意见的试饮队伍。此举不但确保了产品质量,而且提高了员工质量意识。
经过几年的发展,李怀民又遇到了新的考验:面对白酒同质化的现状和差异化竞争的需求,北京醇的浓香型特征在众多的浓香产品中,优势并不明显了。李怀民决定对牛栏山的品牌重新定位。经过认真分析,他发现原来的北京醇严重偏离了主品牌核心,企业的生产必须从原来重泸型浓香白酒转变到牛栏山的传统强项清香型酒的生产上来。随后,李怀民明确了“通过降度、工艺改进等措施实现产品风格的回归,以快曲进行低档酒生产,以大曲进行中高档酒生产,并对基酒进行层次划分,形成低、中、高档较为完备的产品线”的产品调整思路。
2004年,在李怀民的全盘规划下,企业制定了“服务好老客户,努力开发新客户,抓住外埠重点市场,冲击北京市场”的方针,提出要着力做好“一通两终”的工作。在销售渠道上,针对流通、商超、酒店等不同的渠道,制定相应的政策,运用不同的产品,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终端发力。
321战略,决胜未来
为了年少的梦想,为了牛栏山品牌的辉煌,李怀民可谓费尽心思,甘当“孺子牛”。李怀民说:“我除去每天要处理大量的日常工作外,还坚持读书,在书籍中吸收养分。”作为一名企业家,李怀民不但注重企业的目前发展,更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2003年初,他又制定了代表企业发展规划的“321”发展战略——抓住终端销售,引入竞争机制,开发新产品三个重点,发挥中华老字号和原产地标记认证两个优势,打造好一个牛栏山品牌。321战略规划的确立,让牛栏山向“百年基业”更近了一步。
李怀民的不懈努力不但给企业带来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他个人也得到了社会和职工认同:1995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评为优秀科技领导干部三等奖;1998年获首都劳动奖章;2003年,获得北京市“十大能工巧匠”称号;2005年,获得北京市劳动模范的称号……“荣誉只是属于过去,牛栏山的今天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工作28年了,28年弹指一挥间,而这份感情却与日俱增。牛栏山的目标,像一盏明灯,时时照亮我的心房,让我无愧于每一天,每一年。为了2010年的10亿目标,我们矢志不渝。”面对记者,李怀民坚定地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
面对这么一位说到做到的企业领路人,我们真心地期待着他的梦想早日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