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光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唐双宁此次向全国政协十一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提交提案,建议以提升金融“软实力”为切入点,转变我国金融增长方式,树立我国金融强国地位。
四条建议
唐双宁在提案中指出,增强我国“金融实力”,转变金融增长方式的关键在于变金融“硬实力”的平面扩张为金融“软实力”的立体提升。
结合我国金融实际,唐双宁提出四点建议,全面提升我国金融“软实力”:
第一,明确中国金融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个战略目标就是建立可持续的、具有综合竞争力的金融发展模式,实现从“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的历史性转变。
第二,建议由相关部门牵头,按照上述目标,统筹规划设计中国金融“软实力”的指标体系。可以考虑包括三大部分,一是由体制效率、市场深度、创新能力等构成的竞争力指标;二是由法制健全度、社会诚信度等构成的金融环境指标;三是由文化力指数、理论创新指数、人才结构指数等构成的人文指标。
第三,将金融“软实力”纳入行业监管和社会评价范围。现有中国金融监管和评价体系多由“硬实力”构成,不能反映金融“软实力”状况。有时恰恰是那些“硬实力”较强(例如资本充足率很高)的金融机构在危机中倒下,问题就出在它的文化、机制、理念等“软实力”方面。
第四,坚持中外结合、循序渐进,实现中国金融“软实力”立体提升。金融“软实力”建设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社会系统工程。在提升过程中,要坚持中国国情并努力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为我所用;在提升方式上要坚持以实助虚,以虚带实,虚实结合的原则,不能脱离金融“硬实力”的进步来建设“软实力”;在具体把握上,要坚持既大力推动又循序渐进的原则,把大战略化为若干小目标,分阶段扎实推进。
我国金融“软实力”不足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数字指标为主的中国金融“硬实力”平面迅速扩张,而以素质指标为主的中国金融“软实力”立体提升却相对缓慢。
金融“硬实力”包括金融资产规模、经济金融化程度、经济货币化程度、股票市值、资本实力、金融机构数量、金融从业人数、外汇储备、金融市场交易量、金融业增加值等;金融“软实力”包括金融创新水平、金融市场体系发育程度、金融企业治理机制、金融社会环境、金融监管能力、金融国际化程度、金融人才配置、金融文化、金融理论建设、金融国际环境等。
唐双宁指出,我国金融“软实力”不足问题主要表现十个方面:一是金融创新适应不了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金融创新层次较低,技术含量不高,自主式创新较少,创新机制薄弱,创新人才不足;二是金融市场深度不够、产品单一、价格形成机制不到位;市场国际化程度不足,规范性、透明性、有序性、有效性有待提高;金融市场之间的连通性还有待进一步增强;三是金融企业治理机制还不完善;四是包括法律环境、社会信用环境等金融发展环境还有待改善;五是金融监管需要不断改进;六是金融国际化程度不高;七是金融人才配置不平衡,特别是高级金融人才缺乏;八是金融文化建设滞后;九是金融理论建设亟需加强;十是金融国际环境有待改善,中国金融话语权仍不高,与我国经济实力不相称。
金融危机为提升“软实力”提供历史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亦为中国金融“软实力”的提升提供了历史机遇。
唐双宁表示,国际金融危机是一件坏事,但是从反面教育了世人,又是一件好事。在这次危机中中国金融机构直接损失不大,并不是由于我们的水平很高,而是由于我们的国际参与程度不够。必须看到,金融国际化趋势不可阻挡,此次侥幸过关并不意味着未来不遇险阻。金融“软实力”强的国家深陷泥潭,以目前我国的金融软实力状况,如果已经深度参与的话,是难于应对这次国际金融海啸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危机正是中国提升金融“软实力”的机遇:提升对“软实力”认识和推进的机遇;同时,对手的失败也为我们提供了“让位”机遇,我们正可借此缩小差距。
我国金融“硬实力”的发展已为“软实力”的提升奠定了物质基础。
1978年以来,我国金融资产规模从1151亿元发展到2007年底的83.8万亿元;外汇储备从16亿美元提升到2008年底的1.95万亿美元;金融从业人数从76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389万人;金融深化指标(M2/GDP)从16%上升至2008年的158%;金融资产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1978年大约是30%,到2007年底已超过300%。目前,工行、建行、中行已位居全球银行市值前三位。(作者: 中国经营网 丁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