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老板”,你在网上搜索时,以下一些词汇会高频率地弹到你的眼前:挥金如土,悍马,“二奶”,买群楼,大字不识,暴富,原罪……
显然,这是一个让当代中国人心态复杂的群体。而现在,这一群体据说即将隐退。山西省实施的我国规模最大的煤炭企业重组方案即将步入收官阶段,山西煤炭企业数量将从现在的2200个减少到100个左右,小煤矿将被彻底终结,煤老板退出历史舞台已成定局。
“煤老板退出历史舞台已成定局”的判断稍显轻率。很明显,过去咱们称之为“煤老板”的人,即使有一些转到其他行业,但多数不过是在重组中变身为大大小小的股东而已,人还是那些人,标签换了一下,怎么就叫“退出历史舞台”?
“煤老板退出历史舞台”,宣告者仿佛欣喜若狂,这同样让人疑惑。“老板”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光鲜的一个词汇,“煤”不过是物态化的生产资料,合在一起就让人不舒服了吗?和许多利用其他生产资料赚取利润的人一样,“煤老板”并非天然就是一个贬义词,用一句流行的话,“煤老板”这个群体没有原罪。
那么,和“煤老板”有关的东西中,究竟是什么让我们产生强烈的拒斥心理?在我们看来,并非“煤老板”这个词,也不是“煤老板”这个群体,而是这个群体创造出的特有的“煤老板方式”。
“煤老板方式”有哪些特征?煤老板的炫耀式消费容易引起财富分配机制的联想,也许可以算一个,但其对社会的作用有限,又非强制性,即使列入“煤老板方式”,也不是最重要的。
“煤老板方式”对社会影响最大,而公众又无法规避这种影响的,当属下列三项:对安全的漠视;对资源毁灭性的掠夺;“独富其身”的发展路径。应该隐退的不是“煤老板”,而是这种“煤老板方式”。这次煤炭企业重组,如果能让“煤老板方式”从此退出历史舞台,那的确是值得欢呼的事情。而恰恰是在这一点上,我们充满期待,同时也抱有隐忧。
企业重组,变小为大,改私为公,能否使矿难的发生率降低?鉴于大型国有煤矿的矿难并不罕见之事实,我们很难认为,企业变大、改制了,对生命安全就理所当然地更加重视,就有了一套保障矿工安全的完善机制。
不可再生的资源在暴利面前,显得那么脆弱。“在我之后,哪怕洪水滔天”,这种心态催生了“煤老板”对资源的毁灭性掠夺。资本的这种心态不奇怪,关键在于社会要有约束的力量。重组以后的企业和原来的煤老板相比,是否会稍稍节制对利润的渴望?社会约束的力量能否经此诞生并发生作用?这些问题恐怕不能淹没在“煤老板退出历史舞台”的欢呼声中。
煤老板的暴富并不表示,他身边的人群一定会从这种暴富中获益,一个事实是,即使是其炫耀式消费,拉动的也往往不是当地的内需。民众身在资源丰富的地方,自己难以分享,最后却还要承担资源一旦枯竭所带来的各种痛苦,“煤老板”时代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后煤老板”时代会不会有所突破?
“煤老板”退隐了,如果“煤老板方式”依然活跃,我们所羡称的“产业升级”、“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只能是说说而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