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被奉为2009年市场热门选手的有机这一次也开始遭遇当初“纳米”的下场,比起需要依靠建设产业链、终端建设和大资本投入的有机实体产业来说,统一2009年夏季饮料市场的出击变得尤为值得关注。 其一,有机算是个贵族,似乎披上这2个字就可以走高端路线,譬如现在已经开始越发成熟的有机牛奶,有机蜂蜜,从正常角度上,但若货真价实没人愿意贱卖自己,至少也是比平常要高尚些许。而作为饮料大牌,统一有机绿茶饮料,2009年蛰虫惊人,2.3元!于之消费而言,一向高贵惯了的公主突然要下嫁农夫,似乎醉翁之意不在酒。 其二,什么样的有机可以和上下一2.3的成本?又或者说有机这个标准作为企业究竟该如何使用和拿捏?坦白讲,作为消费者,第一反应,这2.3的有机是擦边球。即便真的有自己的基地,自己包种,有机的生产程序也是个稀罕的过程,除非1斤茶叶某部分煮上下其手:10000的水才能核的上这昂贵的平民化?即便如此,带有贵族血统而被贱卖的价格又是否真的可以赢得消费青睐?显然,不是。 其三,贱卖的有机是否会成为第二个纳米?如此看来,2.3的有机及其有可能走上被纳米天下之路,所不同的是,如今的有机刚刚再市场上开来了敲门砖,纳米已经被地摊化了。更为重要的是,有机虽然贵族,但消费层面来说并非难懂,知道种植方式,培育方式,提取方式,老百姓会衡量它自身的价值,轻而易举可懂。而纳米之所以被快速的地摊化在于它本身的科技外衣,概念化的东西玄狐时候是好,但在市场上也是玻璃一个,简单化到轻易复制,抄袭。如此看来,贱卖有机不过是短期投机行为而已。 有机可以再大米、白面、水果、蔬菜、农产品深加工中不断出现,也可以因他们的提取而扩充到其他行业和领域,譬如有机大豆做的衣服,虽然样式简单,但每一件都只有一件的高端。所以,有机行业是可以有弹性的,价格也是可以压缩和节省的,只是,作为标准化的东西,擦边球 是危险的但让老百姓懂得珍贵又买账却是可贵的,比如我们曾经操作过的核桃露和小浆果饮料,一个高价值的原料在转化为产品的过程中是需要过很多关的。譬如消费传统认知,譬如消费心理期望,譬如社会化程度,一如笔者所提出的DL长赢商业模型一样,在当下的市场要想做好品牌,做好销量,做好市场,做满意了消费者,不是自定义即可完成的,哪怕你是大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