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严冬,有的企业拒绝“冬眠”,青岛啤酒开始逆市并购扩张。“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青岛啤酒公司董事长金志国如是形容。 近日,青岛啤酒公司、朝日啤酒株式会社、烟台啤酒集团签约,组建烟台啤酒青岛朝日有限公司。原有两个股东朝日和烟台啤酒分别向青岛啤酒转让各自持有的2%和37%股份,青啤成为第二大股东。最少的资金控制最多的资产 根据协议,重组后三方的股权比例为:朝日啤酒51%,青岛啤酒39%,烟台啤酒10%。尽管青啤公司的股份不占控制地位,但此次合作中的两个品牌的销售业务由青啤全面负责。 青岛啤酒对烟台啤酒觊觎十余年之久,但此时进入价格更划算。青啤相关人士分析说,这种通过资本运营平台链接,产生的合作联盟将撬动供应链的协同共赢,从而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 新合资组建的烟台啤酒青岛朝日有限公司,将承担青啤和烟啤两大品牌的生产制造功能,成为青岛黑啤酒的生产基地。 “用最少的资金控制最多的资产”,这种并购模式在青啤早有先例,即并购并不是非要拿到控股权,关键是靠品牌影响、营销网络拿到对方经营权,用较小的资金产生杠杆力量撬动市场。规模拉动效益 “今年的啤酒行业已经明显出现了供过于求的态势,明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会在国内进一步显现。”广东省啤酒专业协会会长郭营新表示。 业内分析,在恶劣的经济环境、金融危机情形下,烟台啤酒这种区域性品牌生存空间大大恶化,需要“借个棉被过冬”。 青啤董事长金志国指出,今年整个中国啤酒行业,比去年增速下滑了一半以上。这种形势下的竞争,已不是企业和企业的竞争,必须是一个企业联合体与联合体的竞争,是一个价值链和一个价值链的竞争,整合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和协同。 “合作产生的规模经济效益,有利于青啤进行集中采购、优化管理、采用新技术、品牌推广等。”郭营新表示,规模化的最大好处就是降低成本费用,而这有助于其与国内啤酒业老大华润竞争。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啤酒分会秘书长何勇认为,青啤参股烟啤,对青啤而言,最有价值的理由是,减少一个竞争对手,增加了合作伙伴,无论如何是利大于弊的。 “啤酒虽然不会对经济危机免疫,但其属于低价消费品,受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不会像房地产、钢铁那么大。”何勇告诉记者,啤酒产业属于规模化产业,要走集约化道路,因此整合是必然结果。而啤酒产业的另一个特点是,需要新鲜度的管理。因此要被消费者接受,需要在各个市场设立根据地。防御性进攻 “集约化要做大、本土化生产”是成就啤酒巨头最为智慧的路径。 长江商学院战略学教授滕斌圣指出,企业过冬无非是冬眠、取暖、觅食三种战略。这些有现金储备的企业,很可能在“觅食”中以非常实惠甚至是多年不遇的价格进行收购。 “这是一种战略抄底。当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过于良好估计自己健康状况,危险会很大。”滕斌圣同时表示。 上述青啤相关人士说,青岛啤酒虽然不放弃扩张,但投资会更加谨慎。一方面从战略上防范投资风险,另一方面又从运营角度严控现金流。 “现在公司内部实行从紧的资金政策,拉紧资金支出的阀门,使现金流充分发挥效应。未来投入一块钱的产出,要远远大于行业平均产出,或者远大于竞争对手的产出。”金志国这样说。 选择通过收购进行自救的还有全球最大啤酒公司比利时英博公司。11月18日,英博宣布以520亿美元完成对AB公司的收购。同时,我国商务部有条件批准了这一交易。收购AB公司后,英博将拥有AB之前持有的27%的青岛啤酒股权,拥有100%哈尔滨啤酒集团股份。

小资料:青啤逆势并购历史 2001年青啤收购万泰啤酒公司。青啤出资9600万元,收购了30%的股份,一举取得了该公司8亿多元资产的经营权。 2004年,青啤子品牌汉斯啤酒以零租赁合作方式经营宝鸡啤酒,并生产汉斯啤酒,使汉斯啤酒完全掌控西北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