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权威部门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童装市场约有70%是无品牌竞争,而20%的品牌童装是进口品牌,内地品牌的比例仅为10%。加之品质、款式等方面的欠缺,国产童装表现出“贫血”症状,其零售价远远低于进口童装,进口品牌童装比我国品牌童装的价格普遍高出50%,有的甚至高达10倍以上。国产品牌童装在家门口竞争无力的现象,正引起业内人士深切关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童装消费成为当前国内家庭生活消费的重要支出之一。目前,我国发达地区儿童的年平均消费高达8000到10000元,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儿童年平均消费也达到4000到6000元的水平。但在童装消费正处在逐年上升阶段的同时,我国的童装年产量只有11亿件,人均仅有3件,童装的市场前景非常可观。近年来,童装市场每年以10%~15%的增幅高速发展,童装消费的增长幅度甚至超过女装,已经成为服装行业新一轮发展的增长点。 国内童装市场巨大的容量和诱人的发展前景,吸引着众多厂家和商家向童装产业投资;尤其出于对高档童装市场前景的看好,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纷纷开始抢占童装品牌市场的商机。 一项调查数据令人吃惊:16岁以下少年儿童占我国总人口的1/4,但童装的市场份额仅为服装市场总量的1%;而国内有规模和全国影响的品牌童装专业生产企业不到30家。目前,童装虽然在我国整个服装市场中所占份额不大,但竞争已异常激烈。进入我国童装市场的产品,70%属国产无品牌童装;国外品牌童装(如“米奇妙”、“卡通天地”、“史努比”、“丽婴房”等)约占50%,国产品牌(如“一休”、“懒猫”、“博士蛙”、“娃哈哈”等)占有的50%份额中,只有30%拥有品牌,在整个童装市场上的比例仅为10%。 业内人士提出,童装产业发展空间较大,但尚未真正进入品牌阶段。一些制约竞争力提高的因素,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首先,我国童装企业规模较小,实力不足。在一些童装产业聚集地,10人以下的家庭作坊式童装企业遍地开花。这些企业没有品牌,没有专业设计人员,没有质量控制,是靠抄袭生产低档、低价、甚至是劣质产品的主体。 其次,创新观念差,研发投入不足。对北京童装市场的调查发现,国内童装与合资、外资、进口童装品牌相比,面料上差距不大,主要是设计水平跟不上。主要表现在色彩暗淡、款式单调、装饰过于繁琐花哨。发达国家对童装面料的环保要求有严格的标准,消费者在面料和缝制工艺上的识别能力相对成熟,生产厂家马虎不得,但我国童装消费从买布自做到成衣化,从一衣多穿到一人多衣,从千人一面到个性化、时尚化仅仅只有20多年的历史,消费成熟度也相对较低,企业缺乏在质量问题上精益求精的动力。在批发市场流通的童装问题更大,除了面料质量标准低、染色不过关和工艺粗糙,许多标出的号码与相应年龄的个体身材存在差异,同时规格不全、尺码断档的现象也十分严重。 另外,缺乏行业自律和监督执法,假冒伪劣品冲击市场。由于行业协会没有与执法部门的有力结合,加强对假冒伪劣童装的遏制和打击力度,“克隆”成风在童装界尤为严重,形成恶性竞争。 一些专家还指出:发达国家每年至少发布两次童装流行趋势,专业童装书刊和著名童装设计师均有相对成熟的市场需求。国内几乎没有专业童装研究机构,对国内外市场的童装流行色、流行款式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研究发布,在童装设计上,缺乏对儿童生理特点的研究;而且设计与市场缺少沟通,信息不畅。这些都是造成我国品牌童装呈现“贫血”症状的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