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的历史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思路、总要求。稳步扎实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能否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据各地农村发展的不同情况,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新途径。黑龙江省有906个乡镇、8952个行政村,农村人口179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6.9%。耕地面积为1.73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8.86%,耕地总面积和农民人均占有量均居全国首位。2005年粮食产量达到720亿厅,占全国粮食产量的7.44%,是国家重要的产粮大省和商品粮基地;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97.5亿元,其中畜牧业总产值460亿元,畜牧业产值已占农牧渔业产值的4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221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4元。近几年,“打绿色牌,走特色路”战略成效比较显著,全省绿色食品认证个数达到900个,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达到3490万亩,种植面积继续保持全国第一位。
一、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增收基础不稳固,缺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帐多、性能差。一是农田水利设施少、不配套,灌溉设施老化。我省灌溉设施多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农业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20.8%。主要江河缺少控制性工程,水库调控能力仅为7%,大中型病险水库达57座,占大中型水库的60%;中小河流堤防标准低,“小水大灾”经常性发生,抗灾能力较弱。二是大中型农业机械还不能满足需求。全省约有3000个村没有大型农业机械提供作业服务。大型农机具缺失直接导致土壤板结程度加重。另外,农村通田道路是晴通雨阻、电力等设施也不能有效地满足农忙季节的需要,农业基础建设比较欠缺,基本上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2、农业生态环境呈恶化态势。一是水土流失较严重,耕地质量明显下降。目前,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16800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25%,其中耕地流失面积850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9%,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约2—3亿立方米。水土流失还直接导致黑土层变薄,质量变差。我省的黑土层厚度已由开垦初期的1米左右减少到现在的20-30厘米左右,个别地块仅有5厘米,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破皮黄”现象。土壤有机质含量也从初垦期的11.82%下降到目前的2.5-3.5%左右,耕地质量明显下降。二是森林资源林份结构失衡,功能弱化。近些年,因重视粮食生产和对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我省森林资源的林份结构已经失衡,其中中幼龄林面积、蓄积量分别占用材林的83.7%和75.3%;成过熟林面积、蓄积量仅占用材林的7.9%和11.8%。中幼林成分较大,森林调节和改善生态环境功能不强。三是草地资源和湿地资源也都呈现出面积锐减,功能下降。农业生态资源日趋恶化使我省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威胁,已经成为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3、农民创收渠道窄,增收的基础不稳固。2005年,哈尔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的纯收入占55%左右。农业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粮食产量和粮食价格直接影响农民收入水平,但是这些条件是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的,保障不了农民持续增收。我省县域经济发展速度不快、实力不强,带动农民增收也不显著,缺少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农民增收受政策、市场、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增收基础不稳定。(二)农村公共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落后1、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一是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低,学生上学难问题突出。目前,我省的农村小学75%的教师是初中或高中毕业回乡的原民办教师;主要学科教师的第一学历70%是中师毕业,本科学历极少;教师年龄50岁以上居多,30岁以下的较少。学生上学难问题十分突出。我省农村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冬季漫长寒冷,学生生源分散。目前,农村百人以下小学校和复式班教学普遍存在,25名学生以下的班级占农村小学校的70%,严重影响了学校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发展。随着乡镇机构改革的进行,各村学校撤并,乡镇集中办学,又使农村小学生的就学半径比原来扩大了,小学生上学遇到了一系列新困难。二是农村医疗卫生水平低,农民就医难。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差,诊治能力低。绝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都没有达到规定业务用房面积以及诊室、处置室、治疗室分离的要求,危房数量较多。乡镇卫生院目前使用的常规设备,大多是80年代末配置的,大部分没有X光机和B超机,做不了简单手术,只能做血尿常规检查,影响确诊的准确率,已经不适应临床诊断的要求。多数村级诊疗室的医疗器材仅限于体温计、血压计等,急诊急救设备严重不足。乡村卫生人员素质低。乡镇卫生技术人员仅占全省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13.7%。其中,本科学历以上的占1.4%,大专学历占9%,无学历人员占24%,未取得职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的人占1/3。多数乡镇卫生院处于生存难、发展难的境地。2004年,全省因病致贫人口占绝对贫困人口的54%。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很突出。三是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五保”供养能力低。现有农村敬老院大部分的建成时间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标准低,规模小,年久失修,居住条件差,严重制约了集中供养人数的增加。税费改革后,一些乡村的“五保”对象是按指标核定的(3.7人/村),没有做到应保尽保。对“五保”对象的供养标准仅确定为1200元/年(分散供养)和1500元/年(集中供养),这一标准只能是保吃、保住、保衣,全面落实五保比较难。社会养老保险标准低、保障能力弱。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受全国政策的影响,扩面工作处于停滞状态。农村特困家庭生活救助制度不够完善,农村医疗救助能力弱。目前农村特困家庭救助政策分散,没有得到有效整合,特困救助率较低。即使只是4000元/人/年的医疗救助标准,全省每年也只能使20%的农村大病对象得到救助。而目前农村因病致贫人口826万人,需要大病救助的有10万人。2、关系农民生产生活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农民吃水难、行路难问题普遍存在。一是乡村道路通达率低,等级差。目前全省尚有1087公里涉及10个县没有达到通县公路标准,13个乡镇不通公路,占全国不通公路乡镇的8.2%。562个乡镇公路没有达到硬化要求。不通公路的行政村4113个(含农场),约占省内行政村总数的36%,占全国不通公路村总数的的8.3%。公路设施的现状也落后于全国交通发展水平,绝大多数村级公路晴通雨阻,导致农副产品运出难,已经成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二是农村饮水不安全,保障能力弱。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仅为34%。全省有21473个自然屯、1030万人存在饮水困难,分别占行政村和自然屯人口的56%和52%。农民饮水安全难以保障。我省多数村屯农民饮用浅层地下水,有些饮水井靠近城镇排污渠、农家厕所和大牲畜粪池,人畜近距离生活,很容易造成慢性疾病和传染病。有些乡镇企业排污设施不达标,导致水污染严重,饮水不安全的村屯占全省农村村屯的56%。三是农民住宅建设落后,弱势群体的住房问题十分突出。我省村屯住宅砖瓦化率为69.6%,有近30%约200万户涉及800万人口的农村住房是低矮阴暗的泥草房,居住条件相当简陋,特别是冬季难以保温取暖,室内温度在10℃以下或接近0℃,多数室内结冰,生存条件较差。(三)农村基层组织运转困难,建设弱化,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1、农村基层组织经费少、工作量大、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一是乡村两级办公经费严重不足。农村税费改革后,一个乡办公经费一般在20-30万元左右,村的经费大约为4万元左右,去掉干部工资报酬和必要的办公经费,所剩经费寥寥无几,根本没有财力支撑拓展工作业务。二是乡村两级债务沉重直接困扰基层组织工作的开展。全省有近90%的乡村有债务,乡村债务总额达到120多亿元,多数村已没有可用于化债的资源,化债无方,只能背着“债务包袱”前行,这进一步加剧了基层组织运转难度。另外,农村综合改革后,随着乡镇职能的转变,乡镇干部的不适应性比较突出。一些乡镇少数人能干事、在干事,多数人无所事事的现象比较普遍,许多乡镇干部感到推动村级工作缺乏手段,农村工作越来越难干,乡镇的公共服务职能呈弱化态势。从村级本身看,村干部开展工作的畏难情绪比较严重,村级组织作用难发挥。由于并村后村的管辖范围扩大,村干部相对减少,使村干部工作难度加大。加之村干部待遇低下(补助标准低、退休无保障),相当多的村干部工作处于消极应付的状态。有些村屯甚至无人愿当村干部。农村有句顺口溜:“有房有地不靠你,有粮有钱不求你,有了问题就找你,解决不了就骂你,你来硬的就告你。”村级组织目前呈现出“有力气、无底气、不硬气”。2、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弱化,符合建设新农村要求的新型农民少。目前农村党员趋于老龄化,青年党员越来越少,党员人数越来越少。其原因一是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如从前,影响了年轻人入党的积极性;二是长期在农村生活的青年数量下降,留在村里的青壮年劳力中,有能力、有水平、有文化的较少。培养党员难、选带头人更难。建设新农村的实用人才严重不足。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一)创新机制、强化管理,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1、建立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机制。一是探索和完善新农村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帮扶机制。二是建立和完善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包乡包村制度,实行定点帮建。三是建立大中型企业、金融部门、大专院校对新农村建设的帮扶机制。逐步通过推广典型经验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提高新农村的建设水平。2、探索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制度创新机制。重点在基础设施投入、主导产业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建立城乡统筹的政策支撑体系。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入手,积极创新财政税收制度、金融制度、城乡统一的户籍与就业制度、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制度。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以县级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的行政管理体系。(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1、采取综合措施,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应抓住全省畜牧业大发展的有利时机,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积造和采用农家肥的积极性,增加农家肥的施用量,提高土壤肥力。指导和鼓励农民对各种作物进行“高茬收割”、秸秆还田、根茬还田和秸秆造肥,减少化肥使用量,逐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耕地生产能力。继续鼓励使用大型农业机械。重点发展以深松为主体的基础耕作,改变目前耕地的物理性状,提高耕地的产出能力。采取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措施,增强保水保土和土壤抗蚀能力。2、合理利用和节约水资源,搞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应重点抓好水源工程建设和灌区配套工程建设。改变现有灌区相当一部分工程不配套,工程老化失修,大部分采用传统落后的灌水技术,灌溉水浪费十分严重的现状,合理调整灌溉布局。同时应该加快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推广和发展节水农业技术及旱作农业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3、有效地保护森林、草地和湿地资源。要加大对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区、湿地、草原、灌丛、水泡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力度,全面推行禁牧、轮牧、休牧制度,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逐步恢复其生态功能。继续推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逐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的抗灾水平,以此提高农业耕地的储备水平,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三)因地制宜、立足优势,推动农村经济快发展1、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全面普及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扩大农业标准化覆盖面积。建设粮食、蔬菜、畜产品对俄出口基地,大力开发省外、国外农产品市场。利用优势资源吸引省外和境外资本参与我省农业产业化开发,着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如食品加工业、粮食化工业等,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搞好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与基地农户的对接,保障农民利益的最大化。2、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继续实施良种化工程,特别是对优质粳稻、高油高蛋白大豆等未来很长时间的优势主导作物,提高农产品优质化率。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扩大认证数量、开发总量和加工规模;加快特色农业发展,努力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新格局。深入实施“主辅换位”战略,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现代化饲养场、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推动畜牧业规模化、节约化和专业化发展。3、发展高科技农业。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也在日益拓展,像太空技术、基因技术、网络技术等都在改造传统农业。建设新农村、建设现代化农业,应该在推广适用农业技术的同时,把握现代农业的前沿技术,用先进的高科技武装改造传统农业,因地制宜地发展设施农业,研究信息农业,发展循环农业,以此提高我省的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四)提高公益事业建设水平1、提高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水平。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投入机制,财政新增社会事业投入主要投向农村,重点倾斜农村公路、电力、安全饮用水等基础工程的建设,解决农民最基本、最需要的事情,让广大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另外,鼓励城市社会事业单位和公共服务部门向农村延伸服务,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社会事业均衡发展,使农民享有更多的公共服务,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建设。2、调整教育布局,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师资水平。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积极推进集中办学,有效解决村级学校生源少、教师缺、教学设备落后问题。调整教育资金用途,2006年我省计划用于农村教育D级危房改造资金达7.6亿元,如果将这部分资金直接用于集中办学,建设寄宿制或走读制学校,将更有利于充分发挥资金效益。逐步转变农村初中教育模式,把农村初中4年的文化课教学模式改革为部分实行3年文化课教育+1年技能实践课教育,对无望继续升学的学生,以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为目标,对他们进行农业生产技术的实践教学,提高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新农民。推进农村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的实施,切实提高在职教师学历层次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建立教师和校长终身学习的培训体系,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3、加强医疗合作、推广适用技术,提高农村卫生医疗水平。推进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的纵向合作。充分发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指导和带动作用,不断提高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整体功能。把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有机结合起来,走集约化、集团式连锁经营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道路。加强乡村卫生院所的医疗设备配置,提高其医疗能力。实施城乡交流医务人员制度,通过城市医务人员的帮代,提高乡村医生的技术水平。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减轻农民就医负担。加强对乡村医生中医中药技能的培训,使中医药在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4、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五保”对象供养水平。加大敬老院建设力度,改革敬老院运行机制。实行政府支持与敬老院自助相结合的政策,鼓励敬老院搞副业,提高和改善供养人员的生活质量,增强其造血功能。集中财力物力人力,整合敬老院。根据“五保”人口的分布情况,实行一乡建一个或相邻的几个乡联合建一个敬老院,提高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尽快建立针对农村“五保”对象的医疗救助制度。同时将“五保户”纳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所需费用由政府承担。全面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6:1,差距比较大,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具有不确定性,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国家应给予农业大省更大的资金支持,缩减要求地方资金匹配的比例,减轻地方财政压力,实现应保尽保。(五)深化改革,建立完善与新农村相适应的新体制1、继续深化县级管理体制改革。现在基层普遍反映,“乡改,县不改是白改;县改,乡不改也得改”,建议乡镇机构改革应促动县直部门的改革同步进行,这样既防止业务部门对乡镇机构编制和岗位设置进行干预,又有利于协调顺畅地开展工作。2、进一步推动和完善乡镇事业单位改革,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对公益性职能的事业单位依然由政府举办,但管理方式应由“花钱养人”转为“花钱养事”,实行公共服务项目招标或定岗招标等市场运作方式,提高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责任感。http://www.aihuau.com/对具有经营性和中介性服务职能的事业单位,如涉及农资经营、技术咨询、种苗繁育等职能部门,直接改制为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我管理。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要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要求,重点放在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等服务职能上。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由过去的微观管理为主向宏观指导方面转变;由计划手段向市场引导转变;由行政命令向管理服务转变,尽快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3、创新村级干部任用管理模式。推行五常市村级干部公职化任用模式。即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将分流人员中符合条件的选派到村任职。任职期间干部身份不变、工资标准不变、福利待遇不变,同时和乡镇签定工作职责和任务的聘用合同,年末考核突出的,做为提拨和评优的重要依据,并给予物质奖励。推行龙江县村支部书记星级化管理模式的经验。即在以往村党支部书记目标管理的基础上,根据工作业绩和群众评价分为十个星级,以星级多少决定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达到七星级以上且符合离职年龄的支部书记,可享受相应的待遇。通过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村党支部书记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稳步稳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更多阅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新农村指导员调研报告
摘要:本文以在慈溪市彭桥村进行的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活动为基础,通过对村民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和分析,以了解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进而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 村民一、引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与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的历史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思路、总要求。稳步扎实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依据各地农村发展的不同情况,积极探索符合农村实
乡镇新农村建设规划 乡镇档案部门在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新农村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保证,档案管理又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为了做好档案管理,乡镇档案部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档案法明确界定,乡镇基层政府对村民自治组织档案管理工作具有监督和指导的职责,从法律上明
金华寺平古村落景区 新农村建设应加强古村落保护——基于金华古村落保护的思考
古村落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化的结晶,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促使古村落保护进一步成为新农村建设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建设社会主义
农村信用合作社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作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将农村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型农村,在建设中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在这个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必须要分清主次,采用渐进方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