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区域合作前景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景及我国的对策
东北亚是亚洲和西太平洋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形势从对抗转向对话、从紧张转向缓和,东北亚地区发生了有利于合作与发展的积极变化。国际经济多极化、区域化迅速发展,而亚太地区区域合作进展缓慢,使人们更加关注东北亚地区的区域性经济合作。本文通过东北亚合作的外在因素和内部条件的分析,探讨了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可能性及其前景,提出我国参与东北亚合作战略对策的几点思考。一、东北亚区域合作的现实可能性东北亚地区大体包括苏联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中国的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华北(内蒙古、河北、山东)及北京、天津八个省、市自治区,蒙古、朝鲜半岛和日本。人口约4亿多,相当于欧共体总人口的1.5倍。这一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即贸易(包括间接贸易)、投资、技术转让和人员交流等方面的双边合作,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然而,这一地区区域性的经济合作,即世界经济中现存的五种经济同盟性质的区域化合作,至今仍停留在构想阶段。(一)东北亚各国的合作意向及背景1、日本:日本的经济技术实力迅速加强,已成为美国日益强大的竞争对手。日本对美巨额贸易顺差,加剧了美日矛盾和摩擦。美加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欧共体统一大市场行将建成,对日本是个巨大的压力,使它有一种游离于区域化集团之外的孤独感。为了应付这种局面,也是为了与美欧抗衡,日本早已提出“太平洋经济圈”的设想,并为其实现做出了巨大努力,但迄今进展不大。日本近年来又积极提出建立“环日本海经济圈”的构想。同时,从日本国内经济布局来看,政府认为日本的经济力量过分集中在东京地区、应当适当分散。为此,计划把沿日本海地区作为日本开发的重点,并已开始在这里加快了运输、海港等基础建设,以便把这个地区对内与东京、大阪连接在一起,对外把日本沿海与东北亚各国连接起来。“日本海经济圈”的基本构想是:将苏联远东的资源、日本及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技术与资金、中国和朝鲜北方的劳动力结合起来,通过区域内合作来实现互补效益,共同发展各国经济。2、苏联:随着经济发展的战略东移,苏联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持热心、积极的态度。苏联已把其东部地区的发展视为整个国民经济“复兴的希望所在”,“是苏联21世纪的经济基础”,这一发展战略的实施,在开发资金和技术上不得不寄希望于日本和南朝鲜,在劳动力方面寄希望于邻近的中国和朝鲜。苏联削减在蒙古、越南金兰湾的军事力量,在远东建立自由经济区,以及不惜与朝鲜北方反目的代价,决定与南朝鲜建交等一系列做法都与这个战略有关。3、南朝鲜:南朝鲜的经济有了较快发展,成为亚洲新兴的工业化经济实体。近年来它提出“北方战略”,把中国的东北、华北和苏联的远东地区以及朝鲜北方乃至东欧作为拓展市场的重要目标。南朝鲜已与苏联建交,从而也带动了苏联与南朝鲜经济贸易关系的迅速进展。同时,南朝鲜正在计划向其西海岸进行巨额投资,加速这个地区的开发,并把牙山、群山等港口建成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的工业前哨,从而将其提出的“黄海经济圈”构想具体化。因此,应当说南朝鲜对东北亚区域合作也是持积极态度的。4、朝鲜、蒙古:近年来,朝、蒙两国也开始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首先是积极发展与邻国的经济贸易合作关系。5、中国:10年来中国实行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了很大成绩。治理整顿的方针收到明显成效。同时继续深入进行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经贸关系,大力提高经济效益和调整经济结构。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东北和华北都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为了推进这些地区的对外开放,东北亚区域内的中国沿海城市如大连、烟台、青岛、威海、天津等已开辟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秦皇岛、天津新港等港口也已改建和扩建。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省的对苏边境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正蓬勃开展。我国学者也正在以极大的兴趣从事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研究。(二)东北亚区域合作条件的综合分析1、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有利条件。(1)政治形势的积极变化东北亚地区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战场。日本帝国主义对这一地区的侵略,50年代的朝鲜战争以及战争遗留下来的朝鲜南北时峙;50年代末中苏关系破裂,60年代末期的边境军事冲突,使这一地区国家面临巨大威胁;目前北方领土纠纷长期不得解决;“冷战”带来的不少国家之间关系非正常化直至今日,等等。这一地区集世界近代多种矛盾于一身,造成各国之间的严重分歧与隔阂。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甚少,更谈不上经济合作。近年来,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并开展经济、技术、贸易等多方面合作,朝鲜南北对话及苏联与南朝鲜建交;中国与南朝鲜互设民间贸易办事处,苏联部分撤军和销毁远东部分SS-20导弹,减少海军在西太平洋的活动以及美国也准备在南朝鲜逐步撤军等,都使这一地区发生了有利于稳定和和平发展的变化,从对抗转向对话,从紧张转向缓和,这是东北亚各国从现实出发的结果,这为这一地区的经济合作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政治前提。(2)具有发展经济的巨大潜力和进行合作的优越条件。苏联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拥有世界上少有的自然资源,煤炭储量占世界的1/2,天然气占1/3,石油占1/4。还有丰富的水力资源、森林资源、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尚待开发,但苏联缺乏资金、技术和劳动力。中国东北和华北诸省、市、区与苏联远东地区有相似之处,即资源比较丰富,不同的是,这一地区的开发南北悬殊,北部与远东西伯利亚相连,亟待开发,南部不仅农牧业已相当发达,而且工业已有相当基础,可大量对外提供农副产品、日用工业品和生产资料。这里劳动力充裕,仅东北三省就有1亿人口,且劳动力成本较日本、南朝鲜均低。日本经济技术高度发达,金融实力雄厚,出口贸易不断增长,且有大量盈余,对外投资规模迅速扩大。但日本国土面积有限、市场狭小,资源贫乏,所需原料和能源绝大部分依赖国外。南朝鲜与日本类似,经过儿十年的高速发展,经济实力明显提高,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资金充裕,生产技术比较先进。但同样是市场狭小,资源缺乏。北朝鲜和蒙古经济都在发展中,且各具优势,如北朝鲜的建筑材料、有色金属和水产品,蒙古的畜产品等。但它们的资金和技术力量薄弱。上述各国的优势和劣势形成的互补性极强,是世界其它地区少有的。(3)具有便利的水陆空交通条件,战略地位重要。中国东北、华北和苏联西伯利亚、远东地区铁路密布,且多处联通,沿西伯利亚和贝阿铁路可与欧洲相连,是一条重要的欧亚大陆桥,日本、朝鲜半岛和我国沿海一带海上运输发达,不仅连接区域内各国,而且与世界各国联系密切、便利;各国和地区航空事业均比较发达,如能实现区域合作,将在东北亚地区开辟空中运输线,并沟通与世界各地区的经济贸易往来。西达欧洲大陆,东接太平洋地区,东北亚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4)具有民间贸易交往的悠久历史和共同的文化渊源。东北亚地区民间贸易交往的历史与人为隔绝时期相比远为悠久,素有互通有无、互调余缺的传统习惯。除苏联外。其它各国人民属同一种族,且受儒教文化长期熏陶,根深蒂固,至今仍影响这些国家人民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这为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合作提供了有利的人文基础。(5)具有广泛的双边合作基础,多边合作也有明显进展。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具有广泛的基础,各国(地区)均有直接或间接双边经济贸易往来。近年来,除原有的日本同南朝鲜密切关系外,中苏、苏日、苏联与南朝鲜的经济贸易增长迅速,尚未建交的中国与南朝鲜之间的间接贸易也有长足进展。多边合作已在某些领域取得进展。如1989年10月中国贸促会、日本贸促协会和苏联工商会代表在苏联哈巴罗夫斯克市召开经济合作会议,共同探讨三方合作开发苏联远东地区的可能性,签订了10余项三方合作意向书。会后,相互派团考察,共同商讨了实施合作项目的步骤和措施。至1990年7月,三方共签合作意向书50多项,部分项目已进入草案合同和具体实施阶段。此外,中苏在联合生产服装方面已达成协议,三国海运方面的合作也有进展,三方同意共同出资创办中日苏客货运输台作公司,并初步确定具体航线:中国天津港-日本新潟港-苏联远东港口(符拉迪沃斯托克或纳霍德卡或东方港)。2、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不利条件和制约因素(1)社会制度不同,给区域合作带来难度。目前世界经济中主要的区域性经济集团都具有国家社会制度的同一性,如欧共体、美加自由贸易区、东盟及经互会,无一不是如此。如果东北亚区域合作能够实现,哪怕是松散的、低层次的台作组织,也将开创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区域合作的先河,因而其难度较大。这将成为未来区域合作的首要制约因素。(2)日苏北方领土的争端得不到妥善解决,不仅影响了双边经济技术合作,而且在未来构筑东北亚区域合作体系的进程中也将成为不和谐之音。近来随着戈尔巴乔夫访日,日苏关系虽有改善但进展不大。(3)朝鲜半岛的对峙局势虽已有明显缓和,实现了南北总理会谈等一系列有利方面的进展,但美国驻军仍未全都撤出,南北关系的改善仍需时日。尤其是如发生逆转,也势必影响南北对话,更加不利于东北亚区域合作。况且,朝鲜南北关系至今仍然影响和牵制着中国与南朝鲜建立正式外交关系。(4)苏联国内政局动荡,经济秩序混乱,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日本、南朝鲜对苏经济合作和投资开发远东地区产生疑虑。如果苏联国内局势近期不能出现明显好转,也会间接地影响东北亚区域合作正常进程。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东北亚合作既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因素,有利条件多于不利条件,正是由于这些有利条件已为东北亚各国所普遍认识并由此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共识,才使东北亚合作具有现实可能性。而围绕东北亚合作的种种设想,如“日本海经济圈”、“环黄海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圈”等,也应当看作是这种现实可能性的积极反映。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东北亚合作的不利因素虽然不多,但却给这一地区的合作带来了不确定性,从而制约着东北亚合作的进程。因此,东北亚合作取决于对有利条件的珍视与利用和对消极因素的克服与淡化。有利条件与消极因素的消长变化,决定着区域合作的成败。可喜的是,从本国民族经济发展的长远和根本利益出发,谋求各国经济技术合作所产生的共同利益,并为此而淡化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带来的差异,奉行政治与经济分开的原则,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种潮流。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国家经济贸易技术合作不乏其例。近年来,东北亚地区各国也成功地开展了双边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东北亚地区经济技术合作不仅是区域内各国的共同愿望,而且只要本着求同存异、平等协商、积极推动、循序渐进的精神,经过各国坚持不懈的努力,东北亚区域经济技术合作尽管仍曲折而漫长,但前景是十分广阔的。二、东北亚区域合作的目标模式(一)东北亚区域合作内容区域合作的内容,决定区域合作的形式。而合作内容是由该地区特定的区情及基本特征决定的。如前所述,东北亚地区具有集南南合作、南北合作、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合作、大国与小国合作于一身的基本特征,这就决定了这一地区的合作应以开发区域内自然资源、促进共同发展为主。1、开发苏联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及中国黑龙江沿江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东北亚地区特有的优势。这一地区的自然资源是世界少有的尚待开发的自然宝库。在世界资源日益贫乏的今天,这一地区已经为各国所瞩目。美国已经进入这一地区,欧洲发达国家也跃跃欲试。东北亚各国应利用地理毗邻、经济互补的优势,将开发这里的资源作为中心内容。2、促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国的东北、华北及蒙古、朝鲜是东北亚的发展中地区和国家,虽已具备一定工业基础(如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但都面临产业多样化、产业结构优化和逐步实现现代化的迫切任务。促进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加速发展,尽快实现区域内各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由垂直分工转向水平分工,将使东北亚地区经济加速发展,结构更为优化,从而对区域外更加具有竞争能力。
3、改善区域内原材料和能源供应状况,培育和扩大区域内市场。区域合作的互补性、互利性,决定了在开发本地区自然资源的同时,会使日本、南朝鲜的原材料和能源从区域内就能得到解决,随着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的开发建设和区域合作卓有成效地进行,区域内贸易比重将增大,区域内市场的巨大潜力将逐步形成和扩大,而且极有希望成为下个世纪的世界市场。区域内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也将随之扩大,各国都将因此获得较大的比较利益。(二)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步骤1、准备阶段:通过区域内各国和地区的协商取得共识,并在此基础上,积极促进区域内各国和地区间的双边经济、技术和贸易合作,力争使相互间对外贸易额在本国对外贸易额中占有较大比重,从而建立较为密切的经济联系。2、实施阶段:在双边和多边经济、技术、贸易合怍的同时,通过建立跨国公司和合作、合营企业及自由贸易区,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大中型企业实行大规模技术改造,逐步实现区域内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的转换。3、建成阶段: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顺利实施后,随着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可考虑实现某种程度和某些领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三)东北亚区域合作的组织形式东北亚地区复杂的区情和合作目标特殊性,决定了东北亚区域合作组织形式与欧共体、东盟等比较存在着明显的差别。首先,应当考虑到如卞情况:东北亚地区五国六方中有两个不是整个国家而是局部地区属于东北亚地理区域,即中国的东北、华北和苏联的西伯利亚、远东。按照国际惯例和对等原则,东北亚区域合作的组织应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中、苏、日、蒙,北南朝鲜之间建立国家级组织;http://www.aihuau.com/第二层次:五国六方的地方政府之间建立的区域合作组织。试图以一国的地方(如苏联的远东地区)与另一国的中央政府(如日本政府)建立任何合作关系或经济组织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因此,后一层次的设想较为现实可行。2、东北亚各国参与区域合作的局部地区(地方),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断绝与本国经济的密切联系和从属关系。这一点决定了东北亚区域合作组织不具有封闭性,而具有松散型特点;松散型的区域组织决定了其排他性也相对较小。3、东北亚各国(地区)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水平落差较大,实际上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且短时间内难以根本改变。这就排除了欧共体、美加自由贸易区模式的适用性。保持平等互利基础上的公平竞争与互惠合作,才能为各方所接受。综上所述,东北亚区域合作组织的筹划与组建,应注意遵循“少说多做”和“地方为主”的原则,由初级到高级、由部分(领域)到全面、由松散到较为紧密,循序渐进地建立和完善起来,其基本设想:在东北亚地区各国(地区)政府的支持与推动下,召开东北亚地区经济技术合作会议(或研讨会),五国六方均有官(主要是地方政府官员,国家政府官员应以个人名义)、产(主要是产业、商业界实业家)、学(包括专家、学者和政府研究机构代表)三方人士参加,以便将理论探讨与实务结合起来。在取得共识、条件具备的基础上,适时地将这种会议作为区域合作的组织机构固定下来,定期召开。
更多阅读
房地产投资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内容摘要:本文在阐释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并以国内房地产发展四大热点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为例,对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 关键词:论
亚洲区域合作前景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景及我国的对策
东北亚是亚洲和西太平洋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形势从对抗转向对话、从紧张转向缓和,东北亚地区发生了有利于合作与发展的积极变化。国际经济多极化、区域化迅速发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 东北亚地区经济技术合作的前景及我国对策的思考
一、东北亚面临的国际环境(一)国际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及其影响欧共体将于1992年建成内部统一大市场、美加自由贸易区将建成及美洲经济一体化的进展,标志着国际
东北亚区域合作 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的前景及我国的战略对策
近年来,随着国际政治形势从对抗转向对话、从紧张转向缓和,东北亚地区出现了有利于合作与发展的积极变化;国际经济的多极化、区域化趋势,特别是欧共体将建成内部统
东北亚区域合作 东北亚区域经济中的黑龙江
一、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意义东北亚地区人杰地灵,具有尚待开发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丰富廉价、素质甚高的劳动力,以及广阔的很有潜力的购买力市场。东北亚地区许多重要的技术指标也名列世界前茅。可以预见,东北亚经济圈的逐步形成必将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