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起来,因年初曝出的“迪痘质量门”事件而笼罩在药妆领域上空的阴影正慢慢散去。 佐证之一来自近日在广东东莞召开的“2007中国药店会”。其间,一场名为“首届中国药妆赢利模式高峰论坛”和昆明圣火制药以“中药护肤专家”为品牌定位推出12味系列中药护肤新品的发布会同 时举行,引得无数关注。据后者称,其新推的6大系列31个药妆品种,不日将在全国范围内上市。 另一个佐证则出现在8月下旬――其时,广州敬修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正式进军牙膏市场。这并非该药企第一次涉足日化界,早在两年前,其已进入中药美容化妆品市场,推出面膜、霜膏、精油等70多个化妆品种类,甚至尝试创办了首家药妆旗舰店。 事实上,在专家看来,可堪佐证的迹象远不止这些。“随着医药行业的处境日显艰难,云南白药等老牌OTC企业纷纷涉足日化界,并引发医药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热潮,‘药企+日化’的模式也被越来越多的制药企业所认同,中草药牙膏、祛痘消痕凝胶、纳米祛斑霜、片仔癀珍珠膏等一系列制药企业生产的化妆品更是引爆近期的整个日化市场。”一位资深日化专家对记者说。市场细分正当时 药企们看中的显然是中国药妆市场的诱人“可能”。 “虽然起步较晚,直到1998年,随着法国品牌薇姿的进入,中国才开始出现‘药妆’的新概念,但由于其正好满足了中国医药行业的多元化经营趋势,这一概念不仅迅速被药店终端所接受,也逐渐为制药企业所青睐。”上述专家说。 在这种双重追捧下,原本隐藏的国内药妆市场需求很快被点燃――根据业内人士的推算,我国药妆的市场需求正在以每年8%%以上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0年,这一市场总额将达到80亿美元,占据化妆品整体市场的三分之一还多。”此外,据权威调查机构Euromonitor的预测,2002―2007年间,中国的化妆品和其它护理产品的销售增长为年均7%。其中主要的增长力量来自于护肤品和彩妆,这些产品的主要目标对象是白领女性。护肤品在中国化妆品市场中占40%,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 尽管市场如此庞大,但业内专家普遍的观点是,中国的药妆市场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基本上被一些外资品牌把持,国内化妆品企业则被挤到空间狭小的低端市场。 这让做药出身的药企们看到了机会。敬修堂药业的一位高管向记者透露,自2004年9月进入日化界“淘金”,“两年多的时间,斩获不少”。 “目前的日化市场对于制药企业而言,是个难得的机会,关键在于以何种方式进入这个市场,如何从这个竞争逐渐升级的市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新‘蓝海’。”那位高管说。关键在于准确定位 对于上述观点,有人的解读更加直接。“那个‘蓝海’实际就是细分市场后的准确定位。”昆明圣火药业集团的一位相关人士对记者直言。 在他看来,药企进入日化市场,成功的关键在于细分。“这也是本土品牌要想在药妆领域找到立足之地的最重要的前提。”其表示,此次圣火推出的12味系列中药护肤品主打中高端人群,同时力推“中药药妆”概念,正是希望能借此细分出一个新的市场。 “云南白药牙膏的异军突起,也让后来者意识到细分策略的重要性和在此基础上精准定位的必要性。”某业内人士表示,尽管自3年前刚推出白药牙膏起,业内围绕云南白药牙膏的争议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但市场反馈表明,云南白药牙膏2006年的销售额位居全国第五,达到3亿元,在部分城市甚至仅次于佳洁士和高露洁,排名第三,已成为目前国内牙膏市场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 “分析其成功之道,不难发现,相当程度上应归功于定位――尽管打的同样是保健概念,但它以22元的高价将自己定位在高端,从而跳出了竞争日趋激烈的中低端牙膏‘红海’。”那位业内人士说。 更值得关注的或许是他的另一个预测。在这位业内人士看来,即将在明年迎来自身发展第一个10年的中国药妆,其分水岭也极可能是在2008年。“目前,国内外各大品牌都在加大力度进军中国药妆市场,而且,药妆市场多样化、品牌化、规范化的格局已初露端倪。尽管今年初略显沉寂,但下半年药企新军们的频频登场,无不表明,业界将掀起新一轮‘药企+日化’的风潮,而随着竞争的加剧,这一市场也必然面临大的调整。”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