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现已成为国际医药与保健品市场的主要大宗产品之一。据有关资料,20世纪末,全世界医药、营养保健品、食品、化妆品、饲料等行业每年消耗的各种维生素原料的市值已达25亿美元。在维生素家族中,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A已成为当今国际维生素市场上的三大支柱产品,年销售额合计约20亿美元。巨大的市场空间,吸引了不少弄潮儿,也酝酿着变幻的风云。历经多次洗牌,维生素市场格局日趋合理,中国维生素生产企业也在风雨中逐渐走向成熟。 国内维生素的发展历程 我国维生素工业起源于50年代末,当时主要以生产医药用原料为目的。进入70年代,若干种B族维生素已能自行生产,维生素C两步法生产工艺的研究成功在国际上引起震动。80年代,我国已基本形成除生物素以外的各种维生素生产体系,但中间体依赖进口,产量和规模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90年代以来,我国各种维生素及中间体的生产技术相继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有效地促进了维生素的发展。维生素价格的大副下降,虽使一些不具成本优势的企业惨遭淘汰,但浙江新和成等中间体自产率高、成本优势明显的生产企业得却以迅速崛起,不仅抢占了国内市场,还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站稳脚跟。目前我国已成为全世界屈指可数的能够生产迄今发现的所有维生素品种的极少数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维生素出口国之一,相当一些产品的生产工艺及产品质量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维生素工业的现状 在国际维生素行业重新洗牌中,中国维生素制造商经受了考验,依靠灵活的经营策略、产品的成本优势和技术上的后发优势,在竞争中站稳了脚跟。在2001年维生素H投产成功后,中国已是全球极少数能够生产全部维生素品种的国家之一。中国不少维生素品种产量已位居世界前列。
![2017维生素前景 维生素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前景分析(1)](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01472435316176.jpeg)
根据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和饲料工业协会统计,目前我国各类维生素总年产能力约20万t,2001年产量约18万t。其中,氯化胆碱约10万t,占全球产量的40%;维生素C产量48700t,占全球产量的40%;维生素E产量12000t,占全球产量的30%;维生素A产量3000t,占全球产量的10%;其他维生素约2万t.转载自中国兽药114网。我国饲料级维生素生产及需求已占世界总量的很大数额,其中国内每年饲料级维生素市场需求量约12万t,占全球饲料级维生素市场需求量的比例接近1/5。我国已成为世界维生素需求的重要市场。 我国维生素特别是饲料级维生素依靠进口的局面现已完全改变,国内市场几乎所有的维生素由国内独资或合资企业生产,其中很大一部分出口,已成为国际市场重要的维生素供应商。据统计,2001年中国维生素C及其衍生物出口量39000吨,占国内产量的80%;维生素E及其衍生物出口量10100t;维生素B2及其衍生物出口量874t;维生素A及其衍生物出口量1300t,占国内产量的65%;氯化胆碱出口23500t,占国内产量的24%。 近几年来,国内科研单位和企业在维生素行业取得的科研成果和技术突破,是中国维生素生产商得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并壮大的主要原因。国内14种维生素生产基本实现国产化,告别了饲料级维生素主要依赖进口的历史。维生素D3、生物素、维生素B2、烟酸和泛酸钙等技术均有重大突破并实现产业化。有的生产技术如维生素B2、维生素C等还领先于国际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