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时报》:现在还是有很多人对直销行业有成见,认为这个行业形象不好,安利在公益方面的投入是否与这段特殊的经历有关? 黄德荫:过去的10年,公众对直销的认识被混肴了,安利的确要花很大的力气去改变这种误解,但我们并不是靠公益事业去改变,安利做公益是出于公司本身的考虑。安利是植根于社区服务的企业,关注和回报社区是安利自创建以来就有的一种文化。 戴宝芝:从1997年开始,安利总公司就开始研究如何提高商誉、解决中国市场的问题,这是我们公司到目前为止为期最长的调研。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四个方面影响着我们的商誉:公司、人员、产品和业务计划。所以我们要展现在以上四个方面我们都做得很好。为此,我们的营销策略有所改变,也有专门的部门负责产品广告和形象广告的投放,但我们宣传公益并不是为了提高业务,而是为了宣扬“这是对的”。 《财经时报》:现在国内的企业都特别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在这一领域常常有人将安利的做法与大型国企进行比较,安利公司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黄德荫:其实我们在公益方面的投入都是大同小异,很多国有企业在公益方面的捐助比安利还要多很多,这些都很值得尊敬。我认为对于安利(中国)来说,最有特色的是志愿者组织以及传播信息的能力。 安利的志愿者队伍其实是在偶然的情况下产生的。以前在一些公益事业中,销售人员对公益事业的反应非常强烈,很快就发展成一支有5000多人参加的志愿者组织,而公司只是将使命感讲给大家听,由我们的员工和销售人员做二次传播,成千上万的人通过安利的销售人员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这令我们感到骄傲。 戴宝芝:是的。我们在全球有300多万销售人员,通过他们的传播,我们在全球能产生很大的影响。 黄圣文:最初我们的志愿者队伍比较松散,后来在各地团市委的帮助下,我们的志愿者接受了很多专业培训。比如在特奥之前的两个月内,我们依托遍及全国的141支安利志愿者服务队,做了84场活动,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超过1.9万小时,令上千万人由此接触特奥。 《财经时报》:我们注意到安利在选择公益项目的时候往往集中在“儿童、环保、健康”这三大领域,这是为什么? 黄德荫:这首先和我们是一家日化企业有关。为了寻找一个能够深入持久拓展的公益事业主题,我们特意聘请美国精通“公益事业市场”的研究专家卡罗?库纳女士对中国国情进行详细研究。从2004年开始,在中国,安利确立了“儿童、环保、健康”三大主题,并把这三大主题视为三大品牌项目进行管理。 儿童代表未来,拥有无限美好的前景,这与安利的企业理念“为你生活添姿彩”是相吻合的。目前,安利在全球推出了旨在改善贫困地区儿童生存状况的“爱心手牵手――关爱儿童大行动”。而“健康”“环保”则属于“中国特色”。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健康”“环保”成了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设立这两个主题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财经时报》:很多人认为捐赠和慈善就是企业社会责任,对此安利怎样理解? 黄德荫:安利的确很注重慈善捐助,截至2006年底,安利累计开展公益项目3100多项,投入资金1.9亿元人民币,但这仅仅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 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持之以恒地不断投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安利并没有任何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而是把企业社会责任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首先就是诚信守法,“义”中取利,尤其是在直销法颁布后,公司进行了开业以来最大程度、最大规模的调整与变革,并于2006年12月1日获批直销经营许可,我们相信安利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最好机遇。其次,我们通过打造社区好公民的良好形象、积极推广就业与职业培训机会,实现利己利人、共同发展的目标。第三,我们通过环保生产、大力开展环保公益活动,来保护环境,持续发展。最后,就是热心公益,与社会和谐共存。 《财经时报》:安利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作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我们想知道在这方面安利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 黄德荫: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永远都可以再进步的工作,有一些工作是比较有规划的。比如到2009年,要达到什么目标……而除了这些计划之外,我们希望把公益变成每个安利人的习惯,并在我们的消费人群中传播这种理念。接下来我们将首先在员工中传播这种认知,最近安利刚成立了一个小组,专门研究怎样在我们的5000多名员工中传播关注环保的重要性,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安利希望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最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