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上,我们强调不打价格战,要与友商共存双赢,不扰乱市场,以免西方公司群起而攻之。——任正非 看到这句话,就有了写下这篇文章的冲动。 相对于其他企业老总而言,任正非一直显得比较低调。作为2004 CCTV经济年度人物候选人之一的任正非,自始至终,他呈现给我们的只是一张照片。任正非的低调我第一次有了某种程度的领受。 与低调相比,任正非在企业发展战略上与员工的沟通则显得很是活跃。在华为2000财年销售额达220亿元,利润以29亿元人民币位居全国电子百强首位的时候,任正非提出了“华为的冬天”。在华为国际化道路越走越宽的今天,任正非又发出了“合作共赢”的声音。每一次,在形势还是大好一片时,任正非所代表的华为领导层总能清醒地认识到繁荣背后的问题所在,眼光之长远,洞察之敏锐,让人叹服。 从2003年提出“走出去”战略到现在,华为在海外的发展可圈可点。这一方面显示了华为在技术上的实力,但另一方面,华为产品的价格优势所起作用也不容忽视。其实中国产品的“价廉物美”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不同的是,以往标有“MADE IN CHINA”的玩意儿都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没有什么技术可言,老外们乐意接受。可现在,在知识密集型的通信领域,中国企业竟然杀到家门口来了,老外们自然高兴不起来。2003年在业界闹得沸沸扬扬的华为思科案,相信大家不会忘记吧。思科一纸诉状将华为推上了被告席,理由是华为侵犯了其知识专利。对于思科起诉的真实意图,各界说法不一。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所谓的知识产权只是表象,否则最终结果不会是庭外和解。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其实思科当时就已经将华为放在了竞争对手的位置上了。华为在国外市场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对思科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如此看来,在基于创新的前提下,与竞争对手合作共赢,产生利益最大化才是最为明智的发展之道。如果一味的拼价格,国内企业很难真正走出去。到头来,我们留给世界的仍然只是“低廉”的背影。 任正非此时提出这种观点,实在是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