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英东一生充满传奇,早年在香港乱世中创出一个王国,晚年跻身中国领导人行列,大力扶助内地建设,在内地和香港备受尊崇。
出身寒门卖杂货起家 1923年,霍英东出生于香港一户水上人家,五个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四,一家7口挤住在一艘小船上,双亲给他取名“官泰”,希望他长大后当大官,他上学后改名“英东”。霍英东7岁时,因父亲和两位兄长相继去世,随母亲和一姐一妹上岸生活。他在皇仁书院念至中学,因日军进占香港而辍学,开始从事体力劳动养家,当过渡轮加煤工、机场苦力、修车学徒、铆工等。20岁时开设杂货店,首次当老板。1945年转营驳运业务。1954年创办立信置业有限公司,经营房地产。1955年后,创办霍兴业堂置业有限公司、有荣有限公司等,经营地产、建筑、航运、旅馆、博彩、酒楼、百货、石油等业务。1953年,霍英东开始踏足地产业,凭他的创新经营手法,成为地产界龙头。上世纪六十年代又投资澳门博彩业。后毅然退出地产业,转而投资内地,并大力捐助国家建设。 赚到第一笔大钱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霍英东以敏感的眼光,捕捉到了一个发财的机会。日本侵略军投降后,留下了很多机器设备,价钱很便宜,但稍加修理就可以用,也可以卖出不错的价格。霍英东很想做这种生意,于是他成了个读报迷,专门注意报纸上拍卖日军剩余物资的消息,及时赶到现场,以内行的目光挑选出那些有价值的,大批买进,迅速修好后卖出。由于缺少资金,他难以放手大干。有一次,他看准一批机器,并且在竞买中以1.8万港元中标。有一个工厂老板也看中了这批货,愿意出4万港元从他手中买下,霍英东净赚了2.2万港元,这是他在那几年中赚到的最大一笔钱了,为他积累了最初的资本。 香港的“土地爷”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霍英东就预料到,香港航运事业的繁荣,必然会带来金融贸易的发展,而这又将促进商业及住宅楼的开发。于是他抢先把经营重点转向了房地产开发。1954年12月,霍英东拿出自己的120万港元,另向银行贷款160万港元,在香港铜锣湾买下了他的第一幢大厦,并创办了“立信建筑置业有限公司”。开始,他也和别人一样,自己花钱买旧楼,拆了后建成新楼逐层出售。这样当然可以稳妥地赚钱,可是由于资金少,发展就比较慢。一个偶然的事件,令霍英东得到了启发,他决定以采取房产预售的方法,利用想购房者的定金来盖新房。这一创举使霍英东的房地产生意顿时大大兴隆起来,一举打破了香港房地产生意的最高纪录。当别的建筑商也学着实行这个办法时,霍英东已经赚到了巨大的财富。他当上了香港房地产建筑商会会长,会内有会员300名,拥有香港70%的建筑生意,所以有人把霍英东称为香港的“土地爷”。率先投资内地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霍英东率先积极地开始了在中国内地的事业,从广州白天鹅宾馆到中国温泉宾馆,从公路到桥梁,从体育基金到残疾人福利基金,从暨南大学到英东游泳馆…… 霍英东晚年致力开发位于珠江西岸的南沙港,并为之投入极大心血。南沙项目对联结香港、支持珠三角与广东经济建设有极大贡献,尤其是促进珠三角西岸的繁荣。 热衷捐赠体育事业 长期以来,霍英东为祖国的文化、教育、体育事业以及家乡建设捐献了大笔金钱。有心人曾于最近为他算了一笔账,发觉其捐赠总数已逾40亿港元。其中的五分之一,是直接捐赠予体育项目。 霍先生曾作过解释:“捐赠体育项目,并非仅仅由于我本人喜欢体育运动,而是基于体育运动本身对于国家进步,民族兴盛的重要作用。”当时他曾扳着指头算了一笔账:“国家每年拨予教育的经费要比体育的经费多得多。当然,相对于众多的中国人口,还远未能说教育经费已经足够,但海外华人、港澳同胞之中,捐资兴学的人士毕竟比襄助体育者多得多。因此我尤其愿意在体育方面,贡献自己一份小小的努力。” 与淋巴腺癌抗争20载 自霍英东今年年初在北京出席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已有传霍老患病的消息,身体情况相当反复。至今年年中,霍英东再次传出患上急病,有关部门曾于6月派出专机将霍老接到北京进行诊治,其间更传出霍一度病重,处于弥留状态,需要依靠仪器维持生命。 政协常委陈永棋说,霍老去世对国家和香港都是一个损失,当年在抗美援朝期间,中国受到欧美国家封锁,他冒险送物资支持国家,贡献良多,之后在内地投资酒店、高尔夫球场等,都是走在前端,对香港回归也有很大贡献。 霍英东与癌魔搏斗达20多年,最终仍敌不过癌魔。不过,在这过程中,他一直积极面对,从未言败。 霍英东的父亲霍耀容,于1930年因患淋巴腺癌猝逝。半个世纪后,同样的疾病又再度来到他的家门。1983年,霍英东与好友、澳门富商何贤分别发现患上癌症,中央政府建议他与何贤到北京医治,但何贤没有接受,按原定计划到美国,可惜治疗无效,不久便去世。霍英东在香港接受切除肿瘤手术,由陈鸿章、何鸿超等名医主刀。随后霍英东又到北京接受化疗,终于成功活下来。 事隔20年,霍英东的癌病在2003年底复发,多次赴北京诊治,康复期间偶尔打网球锻炼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