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小灵通退市
“2003年‘小灵通’将在全国城市开通。”UT斯达康公司总裁吴鹰说
从1999年诞生到2002年年底,中国一共有1200万人在使用“小灵通”电话。曾经一度“小灵通”被定义在低端、落后的技术,被限定在中心城市之外。实际上,由于“小灵通”触发了中国通信市场的若干敏感神经而备受各方关注。“小灵通”的市话价格、它的单向收费对已开通地区的移动、联通手机业务构成了竞争,“小灵通”被看作是中国电信和网通在拿到3G移动通信牌照之前抢占市场的举动。 目前“小灵通”的设备供应商有UT斯达康、中兴和朗讯三家,其中UT斯达康的份额约在60%。2003年1月30日,吴鹰接受记者专访。 问:“小灵通”是怎么出现的? 答:小灵通是从接入网的技术发展过来的。 什么叫接入网呢?就是从交换机再往后到用户终端都叫接入网。传统的接入网很简单,从交换机牵一根电话线,连上电话机到用户家里就完了。但是这种接入网有一个问题,交换机扩展的时候,从中心交换局到远端模块局,它们互相之间都用自己的技术协议。所以某一个厂家生产了中心的交换机之后,以后扩容都是你一家的,技术都是保密的,价格也放不开,而且中间走的都是模拟的信号。 1995年国际电联开放了一个叫做V5(包括V5.1、V5.2)的接口,中国开始使用的就是V5.2的接口。V5.2接口是使用光纤从交换机出来,到远端再还原成模拟信号。这样就把接口放开了,而且能够实现语音和窄带数据业务的综合接入。对运营商来说就多了很多选择,接入手段有了无线接入和有线接入两种方式。这种接入技术的开放最后让中国电信每线的成本从100多美元下降到几十美元。 1995年,中国电信还没拆分,邮电部委托当时的中国电信总局选择接入网的厂家。电信总局选型的时候,全世界最大的30多家厂家申请参加接入网的选型,筛选之后选中了15家作为试点,UT斯达康是其中一家。中兴、华为也参加了,虽然也有交换机产品,但是当时的占有率比起其他国际大厂来说就低很多,所以他们支持V5的开放。UT斯达康就更小了。 在试验过程中,大家都找到各种技术,包括DECT制式、CDMA制式等等,UT斯达康选择的是基于无线本地环路概念的PHS,表现不错。我们在无线接入网和有线接入网技术上是第一家在V5.2接口上跟不同的交换机厂家对接成功的。我们不是交换机厂家,跟它们相比我们有一定的弱势。但是国际电联开放接口,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机会。 当时“无线本地环路”概念炒得很厉害,全世界都很热,预计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无线本地环路是指一个区域的接入,刚开始一个环路一千个用户。我们做的时候呢,做了一些调整,发展到一个环路四千个用户。后来我们又把它变成无线社区电话,一个区域内可能一万人使用。最后我们又把把各个环路都给它联起来,可以覆盖整个城市,PHS技术演变成小灵通(PAS)技术。 电话自诞生以来,最后一公里半公里的铜线技术没有任何发展,现在用无线来取代铜线,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无线市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它又叫“小灵通”。 问:“小灵通”合法吗? 答:中国的政府组织开始做接入网的一个实验,实验的过程从1995年到1998年结束,从第一天都是很合法的。而且无线接入的范围一直是电信运营商100%的合理合法的运营范围,不是说钻什么空子,都不是这个概念。我们把接入的范围扩展到一个城市,也没有跳出运营商的经营范围。 外界有人传闻说信息产业部对小灵通叫停啊,其实信息产业部一直是按照规矩办事的。2000年有一段时间说要调查,其实这也是应该的。政府要调查技术是不是成熟啊,是不是要进入城市啊,有没有违规啊。这都是合理合法的。一个月调查最后的结果是老百姓喜欢,技术又相对成熟,允许进入城市区。当年信息产业部604号文件进一步明确“小灵通”是固定电话网的补充和延伸。由于运营商之间有争议,给无线市话做了一个定义,所以至今没有跨地区的漫游。问:最早开通的杭州市是一个中型城市,曾经有未证实的说法是政府部门给“小灵通”的限制是在京、沪、穗、津四城市之外,又有说法是京、沪是最后的底线,到底会怎么样呢?
答:我认为在今年之内,不会再存在任何(政策)限制,所有地方上和不上,都是由运营商根据自己的业务发展,根据自己的投资回报率来决定。我认为从国家的角度来说,有一个很好的趋势就是政府的干预越来越少。 问:据说“小灵通”和日本一种PHS的移动网络技术一样,而PHS是一种非主流的技术,“小灵通”也会是非主流的吗? 答:我们技术的空中接口跟PHS是一样的。但是在日本的PHS是一个独立的移动网络,有很多先天的不足,首先是它高速移动的时候性能没有蜂窝电话好,第二由于它是微蜂窝的技术,在人口稀少的地区大面积覆盖不合适。但是作为一种接入技术,PHS的所有优点就都表现出来了。 过去不讲投资回报,中国电信固定电话里铜线和交换机的使用率都是在50%左右,我们做无线接入可以利用这些富裕容量,所以我们不用再建一个传输网络而只做接入。 城市人口的活动空间90%在中心城市的左右。北京包括郊区县面积很大,但是人活动区域可能就是20%的地区,包括了城市人口90%的活动空间的范围。它符合一个二八定律的准则。我们不需要所有地区都大面积覆盖,而微蜂窝技术可以有很多信道数,跟过去一根线一部话机的状况不可同日而语。再者在日本PHS手机有现成的产品,到中国来就有可能做得很便宜。 问:“小灵通”便宜在什么地方? 答:日本把PHS当作移动网络来做,移动交换机每个用户的交换机成本就要250美元,总成本要在500-600美元,这样的网络在中国就太高了。我记得当时摩托罗拉最早选择了CDMA的接入技术,每户的成本要800美元,也太贵了。 PHS的每线接入成本远远低于有线电话的接入成本,有线电话的成本是1500元,小灵通是在500元到600元人民币之间。现在市政建设的成本是逐渐上升的,无线成本远远低于有线的成本,那就没有必要再铺固定线路了,而且有线的维护成本还更高。这样的话运营商的运营成本也降下来了。 对用户来说,现在小灵通的手机从480元/部-2600元/部,最贵的有65000种彩色。而现在GSM、CDMA65000种彩色的手机至少是在5000元。各地运营商目前的无线市话通话资费与其固定电话资费水平相同,即平均为前三分钟0.20元,以后每分钟0.10元。 问:现在你们卖的“小灵通”手机打的是UT斯达康的品牌,这种手机的生产需要牌照吗? 答:现在这个终端,不需要GSM或者CDMA的手机牌照。将来的双模手机是需要生产牌照和入网许可证的。但是我认为将来这些牌照可能都是不需要的,生产不生产完全是企业自己决定的事情。 问:可是有人说“小灵通”便宜却不好用呢!比如说信号弱,不能漫游等等。 答:对于一些技术瓶颈,我觉得有一些问题是不需要解决的。因为技术要满足不同的需求,我不认为小灵通要做一个100%全覆盖的网络。现在中国GSM网络已经覆盖得很好,这比欧美一些地区都好,而我们只是做城市固定电话的接入。最早“小灵通”全是10毫瓦的微蜂窝机站,覆盖面积只有一、二百米,现在是500毫瓦的机站,覆盖面积到了七、八百米,信号穿透建筑墙体的能力也大大改善了。 如果说漫游,现在在杭州0571的区号下面,从市区到桐庐、千岛湖等区县,都已经实现了漫游,不过是在同一个区号下面。两个县之间远的距离有200公里,在电信领域中,200公里和1000公里是没有差别的,跨区只是在网络计费上有一些差别。按照信息产业部对无线市话的定义,它是固定电话的补充和延伸,跨区号的漫游是不允许的,但不是技术做不到。但是我估计“小灵通”漫游市场不会大,因为它的用户90%的时间都在本地。中国GSM话务量中统计下来漫游费用占10%。“小灵通”提供一个漫游功能,可能对客户来说从心理上觉得不错。 问:中国电信、网通发展“小灵通”是为了抢占移动通信市场吗?上了3G以后,“小灵通”还有必要吗? 答:我们看一组数据:美国第二大固定电话话运营商SBC,在截止到2002年10月份为止的12个月内,固定电话的用户数下降了至少600万。很多人搬家之后,不再安装固定电话,固定电话被移动电话取代了,反而是固定电话面临新的技术革命。浙江省无线市话发展最好,小灵通用户超过了200万,对于一个只有4000万人的省来说它是一个大数字。而浙江的移动、联通用户都是全国前一二名的位置。台北GSM电话的普及率是106%,GSM的平均话费只比小灵通无线市话高30%,台湾大众电信2001年6月推出无线市话,放号量超过了6家GSM运营商中间的4家,一年多发展了50万的用户,已经开始赢利了。
现在全国小灵通用户每月的使用费(ARPU值)是65元,理论上运营商一年、实际上两年就收回了投资。这是很好的回报,因为现在资本市场4-5年的投资回报率都是不错的。 我估计两年或者三年以后,中国开始上WCDMA了,小灵通的用户可能达到4000万-5000万左右,这里如果有40%对3G感兴趣的话,中国电信和网通一下就有可能有2000万的移动用户,这对他们是很有吸引力的。 中国电信和网通的领导都说,即使3G牌照发下来,也不影响小灵通的发展。小灵通最后扮演的角色是取代最后一公里铜线,现有的铜线可以用来发展XDSL传输宽带业务。所以任何一个运营商,只要他们有固定电话网的运营牌照,他们就会继续保持和发展无线市话小灵通,而把铜线节省下来发展宽带。 问:现在移动和联通的话费下降空间还很大吗? 答:肯定有很大的下降空间,而“小灵通”无线市话也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现在移动通信还是国家来指导定价,以后要让企业根据自己的成本来定价。但是现在通话费放开肯定是恶性的价格战,市场还需要成熟,。 问:未来的3G是数据和话音的综合通信,“小灵通”在技术上会被淘汰吗? 答:现在电话系统在当初设计的时候都不是为一个超大话务量设计的,全国的有线电话平均每个电话的通话时间不到一分钟,移动电话就更低了。数据业务使用的时候平均使用时间不止一分钟,谁上网才上一分钟啊?使用时间长,现有的有线电话系统承担不了大的数据业务,所以要发展DASL等技术,而不是大力发展拨号上网。 将近三年前我们发现PAS这个技术从无线的规范上来讲,它使用32K ADPCM调制,天生就有一个比较宽的无线带宽。一个语音信号是32K,来回两个信号捆绑在一起就是64K;然后它又是微蜂窝技术,信道数很大。所以它天然的优势就是目前为止的任何一种无线技术、甚至包括有线电话技术都没有办法取代的数据的特性,今后两年还没有这么好的技术可以替代小灵通的数据通信能力。 小灵通的数据业务速率现在是64K,我们计划年底达到128K,实验室已经做到了。这种数据通信的特性在台湾得到证实,大众电信业务量20%都是来自数据业务。 未来的3G和现在小灵通的核心网(数据业务交换平台)在硬件上是一样的。现在小灵通用IP来实现核心网的运行。这使得运营商可以从时分交换过渡到IP交换,从窄带到宽带的过渡,从有线到无线的平滑过渡,有线也要向下一代3G的发展。 我们要做的是开发一种小灵通和WCDMA双模的手机、然后在内容和使用上做一个平滑的过渡。不能过渡的是无线机站。不管什么技术,升级一定要买新的技术,不可能从原来过渡的,这个谁没有办法。未来的双模手机在本地业务上,WCDMA能做的业务,几乎小灵通都能做,而且成本低得多。 问:未来的电话使用会有什么变化?答:将来也许很多人都有一种双模手机,在本地的时候它可以使用无线市话,在漫游或者需要使用GSM和未来的3G移动通信时自动切换。对于固定电话运营商来说它是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对于老百姓来说又便宜又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