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得意的李新炎正一步一步地接近目标。
这位刚刚在胡润的百富榜上受到关注的私营企业主,现在又被瞩目的理由是:在今年内地跨境换股遭到空前管制和内地民企海外上市几近停滞的情况下,他的企业却以“假红筹”的方式,将于11月3日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
“中国龙工从今天开始至本月27日公开招股,一切都很顺利。”中国龙工控股有限公司(3339.HK)证券部陈部长10月24日傍晚对记者说。
中国龙工将发行3亿股,募集资金4.73亿元,其中2.7亿股以国际发售形式发行,占总发行股本的90%,其余3000万股在香港公开发售,超额配股权为4500万股,招股价1.51-1.94港元。
在资本市场迈出重要的一步,长袖善舞的李新炎的财富无疑将又一次实现几何式增长。
长袖善舞
李新炎及其财富的迅速积聚,始终让人感到神秘。
中国龙工是一家地道的民营企业,注册于开曼群岛,为俗称的“假红筹”,公司由李新炎及其太太全资持有,两人分别持股55%及45%。
号称中国第三大轮式装载机制造商的中国龙工,分别以上海松江工业区及福建龙岩市为生产基地,主体企业为龙工(上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龙工(上海)桥箱有限公司、龙工(福建)机械有限公司和福建龙岩龙工机械配件有限公司等全资子公司。
公开的资料显示,李新炎1993年创办福建省龙岩工程机械厂时,年生产装载机只有80台,10余年来产销规模平均增幅为56%,2000年跻身中国装载机行业前三名,2003年产销超过8000台,销售额达到26.3亿元。
“估计今年销售将达1.5万台,纯利将达到2.25亿元。”中国龙工董事局主席李新炎称。
这种滚雪球式的发展速度当然令人咋舌,更何况中国龙工一直都是以李新炎独资的方式裂变。
在不久前公布的胡润2005年百富榜上,李新炎以17亿元总资产位列97位。按照这个评估,李新炎12年前进入装载机制造领域1600万元的投资,获得了超过100倍的回报。
但如果现在重新进行百富榜排名,李新炎的名次无疑将大大提前。根据中国龙工上市保荐人嘉诚亚洲的研究报告,参考内地A股的徐工科技、柳江机械等同类企业,中国龙工估值在16.9亿元至21亿元之间,相当于预测市盈率8至10倍。
李新炎1951年出生于福建龙岩市上杭县才溪镇岭和村,据说,这个青年时期曾当过工人、机关干部的富豪,上世纪80年代在香港以国际贸易发迹。
“李新炎的第一桶金来自经营小型水泥厂,他从香港回来之后在家乡创建了一个小型水泥厂,那时候生产水泥是暴利。”龙岩市的一位人士透露。
1993年,李新炎抓住中国建筑业迅猛发展的契机,卖掉水泥厂,投资1600万元进入装载机制造行业。2000年10月,李新炎进行“战略转移”,将“触角”伸到上海。此后,中国龙工开始大力扩张,和柳工、厦工均分了装载机、压路机等的大部分市场,而中国龙工是三者中唯一的“年轻”民营企业。
这几年,中国龙工通过自创、兼并、购买等方式,先后在福建、上海、香港、江西、江苏等地拥有了超过10家全资子公司。2004年李新炎进入电力领域,持有香港上市电力公司潍柴动力(2338.HK)10%的股份。
家族经营
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中,中国龙工无疑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一家。而眼下,李新炎正在家族中不断复制这种模式。
事实上,中国装载机产销量前10名的企业中,除中国龙工以外的一些企业仍然或多或少地担负着计划经济时期“企业办社会”的福利性职能,社会负担比较沉重,而中国龙工却没有这方面的困惑。
但中国龙工的成长却是基于高负债率。资料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龙工为若干销售代理提供1.62亿元担保,一年内到期贷款为5.9亿元。因而中国龙工在招股说明书中表示,这次所筹集的资金主要用于研发产品、扩充产能及偿还贷款。
“目前公司的负债率维持在70%至80%之间,上市后负债率将大幅调低至40%。”中国龙工副总裁冯婉如表示。
面对如此高的负债比率,中国龙工首席执行官邱德波在向投资者解释时认为,这是行业的特点,主要原因在于流动资金需求较大,“这不会影响公司的毛利率,我们的目标是维持毛利率20%的水平,自2001年至今的毛利率一直稳定在19%至20%。”
而最关键的是,中国龙工的发展方向似乎是成为李新炎更大的家族企业,即使上市成为公众公司也没有改变的迹象。
一个隐秘的事实是,李新炎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已经确定了3个子女的发展计划,李新炎按照拥有的企业对子女进行比例搭配,两个公司一个组合,由3兄妹分头去负责。
据知情者透露,中国龙工目前的格局是,除了李新炎外,其大儿子掌管无锡龙工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和龙工(上海)机械部件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二儿子在江西省高安市负责江西龙工齿轮有限公司和江西龙工机械有限公司;小女儿则担任龙工(上海)液压有限公司和龙工(上海)铸造公司的董事长。
“李新炎的目标就是要打造属于自己家族的企业王国。”知情者称。
在上市缓解负债压力后,中国龙工新一轮扩张也在胎动之中。
但问题在于,一直以高负债率并且以家族独资方式取得高增长的中国龙工,其既有的成功模式是否依然是未来不败的秘诀,则有待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