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苏宁的盈利模式是什么?联合证券研究员吴红光有一个惊人的结论:“吃供应商”,即他们的利润主要来源于供应商的返利和通道费,如果没有这些,这两家公司实际将是亏损的。
在经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后,他得出这个结论。同时,他认为,国美、苏宁正在大肆侵占供应商资金进行“无成本融资”。
“如果长此下去,中国家电制造业将会遭到沉重打击。”昨日,吴红光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盘剥供应商
“由于拥有全国性的销售渠道网络,国美、苏宁能够如同银行吸收存款一样,可以通过‘账期’来占用供应商资金,将获得的周期性无成本短期融资投入企业日常运营,或通过变相手段转作他用。”在9月出版的《新财富》杂志中,吴红光这样写道。
他在这篇名为《国美苏宁类金融生存》的文章中全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指出国美、苏宁的商业模式实质上是一种“类金融”模式:国美、苏宁在与消费者之间进行现金交易的同时,延期3~4个月支付上游供应商货款,这使得其账面上长期存有大量浮存现金,并形成“规模扩张—销售规模提升带来账面浮存现金—占用供应商资金用于规模扩张或转作他用—进一步规模扩张提升零售渠道价值带来更多账面浮存现金”这样一个资金体内循环体系。
换句话说,是供应商的资金支起国美、苏宁的连锁王国。
正因为其大量的资金占用,使国美、苏宁存在强烈的多元化冲动,多元化投资一般投资于资金需求较大的行业,如房地产。在对苏宁老板张近东家族和国美老板黄光裕家族控制公司的架构中,吴红光发现了两大家族“商业+地产”模式的运作踪迹。
吴红光对本报记者表示:“估计近年内这种肆意侵占供货商资金的行为不可能消除掉,而且这种行为还有愈演愈烈之势。除了大量拖欠供货商货款之外,对供货商收取高昂的进场费也是一个重要的无成本融资手段。”
对于上述行为,众多家电厂商都是敢怒不敢言。某知名家电企业的国内营销负责人坦言,这是惯例。制造商处于弱势,家电连锁大卖场在国内一二级城市占了相当大的份额,因此,制造商谁也不敢不跟它们合作。在各种家电销售渠道中,大卖场的费用率是最高的,最少15%,高的达30%甚至更大比例。
因此,国美、苏宁可以在获取采购价与零售价差价基础上,主要利润来源于供应商返利及通道费。
如果不按照这个游戏规则行事,厂家就进不了国美、苏宁。今年1月,先锋电子在同国美、苏宁进行接触后,便放弃了大范围合作的计划。先锋一位主管营销的负责人无奈地说:“如果在国美、苏宁等连锁大卖场销售等离子电视机,每家大卖场至少10万元的入场费,会大大增加先锋等离子电视机的销售成本。”
孙为民坦谈“弱势”
“这种说法是很无知的”,针对“国美、苏宁盈利模式”的批评,苏宁电器总裁孙为民坚决驳斥。
昨晚,孙为民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反问:“请问他(吴红光),作为一个上市公司,确定盈利的标准是什么?我所有的东西都卖给了消费者,是不是消费者也给我利润来源?”
他指出,苏宁也有大量的预投款,至于延期付款,是很正常的,因为家电产品是不断降价的,零售商有个控制风险的问题。
相反,作为零售商,他也有一肚子委屈:“现在媒体老是说我们强势,其实我们是弱势的,受到控制的。20年了,商家都是弱势,未来20年,也许还是弱势。”黄光裕:靠促进流通盈利
孙为民论证说,从定价角度看,有两种方法。一是“商家定价法”,像沃尔玛,它确定自己的毛利率,然后找厂家,“我就这个价”。受不了的企业,像三星、索尼,就退出了沃尔玛。再一个是“厂家定价法”,厂家确定产品卖多少价格,商家按这个价格卖,拿返利,拿销售提成。“我们国家的情况,都是厂家定价。我们没法跟海尔谈价格。我们怎么会强势呢?”
对于苏宁的利润来源问题,孙为民称:“所谓我们靠供应商赚钱,这是外行的说法。那供应商又靠什么赚钱?我们不卖产品他们怎么赚钱?我们的利润来自销售差价、返利和促销,是讲得清楚的。”
而国美集团董事长黄光裕同样对吴红光毫不留情,他说:“这人根本就没有研究企业,和企业观点是不一致的。”
这些年国美和厂家之间看起来一直吵吵闹闹,为了利润互相争执,“表面上谁也不示弱,但是实际上我们的关系是均衡的,是公平友好的。”他说。
对于“国美、苏宁是‘类金融企业’”的说法,黄光裕告诉记者:“这个命题听起来确实很好,但是它只看到了一个点,它不了解零售业的操作规律。企业发展是一个系统,能够只靠一个点孤立地发展吗?”
记者问:“那么你认为国美是靠什么赚取利润的?”
黄光裕回答:“靠促进流通。制造业和流通业要各司其职,我们的任务就是把流通做好。国美要通过提升服务内涵、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规模化水平来获得利润,例如我们将整合自己的物流系统,使它可以直接与厂家的物流系统对接。这就能降低成本。所以我说,厂家的出路在先进性和科技含量,我们的出路在先进性和规模化。”周云杰:核心是“分什么”
海尔集团副总裁周云杰在国美组织的一次研讨会上的发言,似乎为黄光裕的说法提供了某种注脚。他说:“我们确实在讨论利益分配的问题,但是争论的核心已经不是怎么分,而是分什么。家电企业面对原材料涨价,成本从5元变成6元,但由于消费者的需求永远是物美价廉的,所以商品的售价却从12元降低到了10元,中间只有4块钱利润,如果我们去争这4元钱怎样分是没有出路的。我们要研究怎么让4元钱变成6元钱。”
他提议:“一是海尔工厂利用国美的信息平台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开发出的产品本身价值15块,但是我只卖12元,那么用户满意,国美高兴,我们赚钱;二是海尔用自己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开发新产品,降低自己的成本,使整个价值空间加大。当4元钱变成6元钱的时候,再来探讨怎么分,就轻松多了。只有这样下去,中国的家电业,无论是制造还是流通才有发展的前景,否则是没有机会的。”
对于此前《第一财经日报》“和谐商道”的系列报道和《新财富》吴红光文章中质疑国美、苏宁利润构成主要来自供应商的各种进场费用和渠道费用,黄光裕称,这只是企业核算的一种方式,其实羊毛出在羊身上,费用都是那么多,只是怎么放的问题。
“(我们的盈利模式究竟是什么),这是商业机密,我们最简单的东西就是薄利多销,做好服务。”电话那头,黄光裕呵呵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