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很多就业指导人士提出“先就业,再择业”的观点,我针对性的提出“就业即择业,没有择业就没有就业的”观点。针锋相对不是我的风格,之所以这么提,是因为“先就业,再择业”的观点已经误导了学生,也误会了用人单位。
“先就业,再择业”意思是希望学生放低姿态,务实一点,先找个工作干干,以后再寻找机会。持这种观点之所以错误,首先在于还是以自我需求为中心,是“我要什么”思维?不是“你要什么,我能给什么”的思维。出发点是学生现在不好就业,先务实点找个栖身之所,下嫁的思维,等时机好点时候我再跳槽,是先“闪婚后离婚”的典型。用人单位会怎么想呢?在经济危机时期企业成了避难所,成了培训学校,有几个企业愿意干这个事情呢?
其次是误导学生。表面上看,此轮是希望学生认清形势,面对现实,降低期望值。而实际上是回避了客观规律的认识,是典型的“高低论”。过去,大学生就业眼高手低,需要认清形势,降低期望值没有错;但现在今年开始大学生已经不是高不成低不就了,而是供求关系失衡形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强调“先就业后择业”好像就业随处可见,择业就是眼高手低的逻辑。好像大学生就业很容易,只是找到好工作比较难,那就随便找一个吧,以后再找好的。有形无形形成大学生下嫁的思想,会恶化大学生对所在单位的满意度,加剧二者磨合的痛苦度。感觉就业随处可见,结果到处撒简历,到处碰钉子,失败感挫折感很强烈,信心遭打击完了,甚至是妄自菲薄。媒体舆论是大学生基薪再创新低,成都现月薪500元,大学生一味被要求降低期望值,一边听说某同学找到工作两三千的,甚至四五千的,如果你是大学生,你会怎么想?所以,现在很多大学生搞得思维混乱,不知道怎么判断形势了。究其原因是产品的高低论,不是贡献的大小论;只看生产价值,不看使用价值,更不管市场波动的价格。过去大学生高贵,所以挑肥拣瘦;现在大学生低贱,所以妄自菲薄,全然不顾自己能做什么贡献。收入高低和各人能力大小有关(这是内在价值,不是生产价值,同样大学四年,大家学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和各人能力的发挥有关(这是和使用价值有关,价值高的东西放在不适合的地方发挥的使用价值还不如价值低的东西放在合适的地方发挥的使用价值,这同样适合人才),和市场波动有关(社会发展是靠不平衡驱动的,不同行业不能职业在不同时期都有波峰波谷,循环往复)。所以关键是大学生要认清客观规律,要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舞台,要克服市场波动造成的短期的是非得失,找准定位后一心一意的谋求自己的发展。
其三是误会用人单位,用人单位本来就怕学生眼高手低,现在很怕学生不适应,很快就跳槽,企业来交学费。你再大面积宣传“迫不得已,先嫁给你吧,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企业他敢在你身上花那么多聘礼和你结婚吗?作为学生,你还年轻;但作为企业,他已经经不起折腾了。所以,此论让企业对大学生更怕。
而就业即择业,没有择业就没有就业指的是:大学生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路径。这样,企业才知道,你在他这里要获取什么,是不是他能提供的,你能给他提供什么,才会放心的和你“结婚”。如果没有定位,没有择业,那就业就成了无头苍蝇到处乱窜。到处发简历,到处碰钉子,到处是竞争,用人单位乘机打压收入价格,价格一再走低。形成同质竞争,价格成了唯一手段。要差异化竞争,要做好定位,要进行选择,对最适合你的用人单位来说,你也是最适合他的之一,是真正的双赢。
所以,我提醒大学生朋友:就业即择业,没有择业就没有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