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美国底特律车展,让吉利首次站在了北美汽车工业的最高峰。
二月,复出不到一年的李书福第一次跟随国家自主创新演讲团在全国巡讲,这让吉利抬起了高傲的头颅。
三月,国家宣布调整小汽车税率结构,这让国内小排量汽车商正式成为汽车消费税调整最实际的受惠者,吉利汽车因此受惠5000万元。
“过去受到政策和环境限制,我们只有埋头苦干,可现在情况变了,我们也要从中转变角色了。”吉利掌门人李书福在获悉新汽车消费税将从4月1日开始实施时,几个月来第一次开口。
在阴云密布的车市里荡漾,吉利这只小船只能勉力支撑。李书福坦然承认,“在过去的几年内,吉利已经走过艰难期”。
造车六年,吉利汽车总产量23万辆,超过民营汽车企业总产量五分之四,2005年吉利卖了15万多辆车,占据了全国轿车市场5.25%的份额。
调整、再调整
李书福感到终于松了一口气,“吉利新建的工厂今年可以全部运行,生产计划也由去年15万辆调整为20万辆。
对于吉利来说,这当然是一个好消息。
过去几年,由于受到全世界群雄抢滩的影响,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吉利不得不多次调整生产目标。2004年伊始,吉利新建的工厂停工,生产计划也由16万辆调整为12.6万辆,缩减了21.25%,预计的10亿元利润也因此缩水一半。
生产计划在调整,产业格局也在调整。低档车是李书福立足汽车业的资本,但价格空间毕竟有限。李书福把触角伸向中档车市场。
但和搅动低档车市场价格不同,做中档车市场的“鲶鱼”并非易事。吉利的中档车是上海华普,但是对于6万到8万元这个价格区间来说,华普竞争对手众多,居之不易。
李书福表示,由吉利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本月就将上市的吉利中级轿车CK-1将会制定一个非常低的价格,虽然真实价格不便透露,但绝对低得“超乎市场的想象”。CK-1是韩国大宇汽车前副总裁沈奉燮新任吉利研究院院长之后,主持开发的第一辆车,也是吉利汽车第一辆有中外合作背景的全新车型。目前,CK-1的全新生产线已经开始在浙江宁波安装。
不过,有人对吉利的转型表示担忧。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做中档车市场并非易事,因为中档车本身需要更多的品牌形象的支持,这有一个长期的品牌塑造的过程,并不只是实施简单的低价战略就能得到相应的效果。吉利长年坚持“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车”,低端车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这很可能成为它冲击中档车市场的最大障碍。
另一个担忧是,吉利做中档车市场“鲶鱼”的计划会不会对它在经济型车市场的表现造成影响。李书福表示,他不会放弃继续做平民车的梦想,目前看来,低档车仍然是吉利发展的主力军。
疯狂、低调到复出
从做汽车开始,李书福出的都是“狂”名,从行动到语言,他甚至被人们称为“疯子”。
1997年,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先斩后奏,在没有取得国家整车生产目录的时候,就开始了他的造车大业。吉利每辆售价仅4万多元,是国内同类产品中最廉价的。由于吉利接连引爆4次降价风潮,突破了4万元价格的底线,许多为人熟悉的品牌车车价纷纷跳水,从而开始了中国低价轿车的市场。
当然,李书福并不是真的“疯狂”,他有着浙江人特有的精明。他在需要疯的时候疯,在需要安静的时候,他也很安静。
吉利10多年的成长,李书福一次次在家族情感漩涡里挣扎,比如不得不与他的叔叔李国顺因为合同纠纷而对簿公堂,比如传得纷纷扬扬的兄弟“分家”。他请来了现在上海华普的总经理徐刚,李书福确实迫切地希望徐刚的到来能使吉利从传统的家族牵绊中裂变。
后来,李书福还挖来了原上海大众总经理南阳等数十名车界精英担纲重要职位。
这些人到来后,李书福刻意低调起来,他把话语权给了这些人。很多吉利汽车的市场活动,已经主抓战略的李书福尽量寡言少语。
但是,从2005年开始,李书福又开始频频亮相。他说,2000年吉利车初见曙光之时,他认为自己没什么特别,自己能做的,具备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人也能做。但事后证实,他放手让几个部下做他们自己提出的几个项目,却纷纷失败,亏损几千万。后来考证这些项目计划书,李书福认为“自己去做很可能会成功。”于是,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人和人之间还是不一样的。于是,他又一次站到了台前。
事实证明,他的这次高调复出为吉利顺利进军资本市场、在香港借壳上市影响明显。他是有目的而去,有目的而来。
最近,李书福又把总裁的位置让给了桂生悦。在这背后,他肯定有着自己精明的算盘。
李氏效应
李书福影响下,民企造车越来越多,浙江造成为最热的一股。这其中很多人与李书福还很有渊源。
“杰士达”是李书福小弟李书通前几年潜心造的车,但无论从车型、发动机还是目标市场几乎都与吉利如出一辙,可谓针锋相对。这种对峙局面在2002年年中得到了化解,吉利以部分非汽车类资产和承担部分债务的方式,置换了李书通的6.0以下乘用车生产销售项目的股份。
现任吉奥汽车董事长的缪雪中曾经是吉利汽车的第一任总裁。辞职后的缪雪中还是想做汽车。他选择了大多数外行进入汽车的切入点———SUV。“当时正好申奥成功,加上我们跟吉利的渊源,于是给企业起名叫吉奥汽车。”
2003年以后,浙江民企造车迎来了第一个高潮。中誉集团、铁牛实业、宁波华翔、奥克斯集团、金华青年集团等纷纷正式进军轿车产业,大手笔迭出。
而在浙江,相关的汽配业十分发达,很多小零配件可以做到世界第一,比如宁波华翔集团的一个汽车前盖的内饰件占有了世界80%的市场。国际汽车巨头,包括国内三大汽车公司,也在浙江大量采购汽车配件。
但这里面有几个人能做成第二个李书福?
从香港成功借壳上市、马来西亚设厂、和香港贸发局联手造高档轿车、参加法兰克福车展、打造吉利方程式赛车,每次都引来报道如潮,总体感觉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让人不得不佩服吉利的新闻宣传技巧,李书福无论如何都不会让自己的名字跌出公众的关注视线。
和香港贸发局联手研发高档轿车,也基本属于一个香港出钱、吉利出技术的美差,吉利还顺带获得了大量香港的优秀人力资源、高端设备和现成经验;最近在甘肃兰州设厂的事,项目总注册资本4亿元,吉利控股,注入的主要是固定资产、技术使用和现金,而兰州市政府则投入了数亿现金。以往企业和政府的合作范例,政府往往是以土地等资产折价入股,吉利这次无疑是以极低成本实现了对西部地区市场的占领。
以吉利自身的造血能力,是无法支撑高速发展期的资金压力的,但李书福确确实实用有限的资本将汽车工业玩得风生水起。“汽车疯子”其实是个假象,对市场的精明才是李书福的真谛。
李书福曾经写下一首歌《我清楚》,“人在旅途,谁知道前方有多少条路;酸甜苦辣,早已留在记忆深处;清晨日暮,阳光、星光为我引路;春夏秋冬,希望就在不远处;不低头,不认输,擦干泪,坚持住,该受的苦,我来受,该走的路,我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