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宏:专注才能更好地生存



尽管在财富榜上炙手可热,这个在下属眼中冷静得可怕的人仍然在不断地讲,百度距离破产只有30天……

  毫无疑问,这个人的崛起迎合了商业社会财富新贵的几乎所有特征,比如年轻、英俊、海归背景、一个俗气但成天被人挂在嘴边的英文名字、与纳斯达克关系密切、从事着最时髦的行当——IT业,最重要的是,他在一夜之间拥有了近百亿身价,并因此使得追随他的人群中突然冒出了7个亿万富翁、51个千万富翁、240多个百万富翁……这个浮出水面的人物迅速被媒体和公众追捧、蚕食,关于他的“传奇”、“神话”乃至各种小道消息不胫而走,传遍了大街小巷。而与此同时,这个长相腼腆但老谋深算的37岁晋商后裔也刻意以低调神秘和貌似谦逊的姿态,不时出现在他觉得有必要露面的电视颁奖晚会和财富论坛现场,抛出一些精心准备的言论和说辞。这个少年时代曾经无限痴迷戏剧的“超男”就这样雄心勃勃地在新经济的舞台上长袖善舞,以至于当我们利用他一手创办的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baidu)来搜索关于他的新闻的时候,会发现这个名叫“李彦宏”的人人气多么之旺!

  因此,了解李彦宏是一件令人烦恼的事。除了要绕开他手下那群已经发财(因而显得有些傲慢)的部属,企图用单一的色彩或仅仅从一个方面来描绘他的性格也是不成功的。比如,百度公司大门口有一巨幅宣传画,上面六个大字“百度人民很行”,密密麻麻签满了每一位员工的名字,常常令初来乍到者一不留神就念成了“百度人民银行”。如果你因此觉得李彦宏先生故弄玄虚的话,显然对他并不公平;一个技术员出身的企业家和他创办的公司能够在全球最热门的高科技领域“战胜”跨国公司,肯定不是依赖于故弄玄虚。又比如,当你有幸在北京理想国际大厦12层看见除了洗手间外,几乎每一间房门上都标着诸如“青玉案”“月满楼”之类的词牌名,抱着大枕头、趿着拖鞋的IT人士在其间走来窜去,对老板直呼“Robin”,并且开会时谁先到谁选择座位,最为普通的一名员工经常心安理得地坐在那个被认为最显贵的位置上……如果你因此觉得李彦宏先生随意而和善的话,那么显然同样不尽客观;其实不少员工私下里说他像唐僧,喜欢唠叨,他与多数人都会保持一种微妙的距离,甚至有人说“李彦宏是个冷静得可怕的人”。许多喜欢李彦宏的人认为他讲朋友义气、重感情、温和而良善;与李彦宏反目的例子同样并不鲜见,一位愤然出走的百度员工当年不顾李的劝说,毅然绝然放弃了如今价值千万的股票期权,而最近在MSN上仍认为“毫不后悔”,至于对李彦宏口诛笔伐,甚至与百度打官司的也大有人在。事实上,构成李彦宏性格的因素非常之多,而且各不相同,谁搞得清呢?但有一点是得到公认的——似乎可以套用亨利·基辛格当年说过的一句话,即聪明不足以使人成为企业领袖,对一个企业领袖来说,必须具备的是魄力,是勇气,是狡黠和魅力。

  “选择”的魔力

  “在人生选择道路上,我好像没有很不顺利的过程,只是面临着一些选择。”李彦宏说。当坐在你对面的这个人慢吞吞地、谨慎地、矜持而又儒雅地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你是否火冒三丈,盘算着弄一台榨汁机来对付李彦宏,以获得你想要的答案?事实上,除非他自己愿意说出来,你别指望能从李彦宏嘴里套出什么,哪怕是一群记者围着他长枪短炮地开火。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个踌躇满志、身手敏捷的老年轻人的37岁人生履历,都有如一段几乎谈不上曲折的光滑沙滩,上面除了一串还算清晰的脚印之外,一览无余。而这些脚印,便是他所谓的“选择”——

  比如1968年。李彦宏无可选择地以男孩的身份出生在山西小城阳泉的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工人,三个姐姐,一个妹妹,子女多,负担重,手忙脚乱的父母显然顾不上孩子的成长。如果这时候非要说“选择”的话,李彦宏除了选择童年的玩伴之外,根本不知道什么叫选择。所以,“小学的时候,考过戏剧学院,后来放弃了。现在觉得放弃也挺好,技术能带来更大的影响力。”李彦宏回忆说。少年时代,他着迷于戏曲,曾被山西阳泉晋剧团录取,但中学时代,又回归“主业”,全身心投入功课学习中——否则,今天我们恐怕会少一个新经济的精英分子,而大抵只能用别的搜索引擎(比如Google)去搜索一个也许并不知名的晋剧演员的名字了。

  1987年,李彦宏以阳泉市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图书情报专业。这个高中时就参加过全国青少年程序设计大赛的“乖孩子”依然不懂得什么叫做选择,自然也没搞明白什么叫做设计,他唯一能做的是步人后尘——他的三姐先他考上了北大。所以,尽管这个19岁的男孩一边为离开阳泉迈进中国最高学府激动不已,一边却也在为图书情报学的枯燥、乏味沮丧不已。左右为难的他甚至一眼看到了自己那一代人关于未来的最好选择:毕业,进机关,娶妻生子,熬年头,熬资历,然后过着大多数中国小职员和小市民的生活,人生按部就班,简单而平凡……这样的人生道路显然并不是李彦宏所期待的,“在我看来,选择出国是一条自然而然的道路。”话虽如此,他还是不懂得什么叫选择,那时候的李彦宏只不过顺应了一个绝大多数北大学生都会顺应的潮流:出国留学。并且,他的三姐再次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先他留学去了美国。

  “我是一个非常专注的人,一旦认定方向就不会改变,直到把它做好。”从大学三年级起,这个已经被出国、留学刺激得彻夜难眠的中国青年开始心无旁骛,像很多同类一样买来托福、GRE等书狂啃,过起了“教室——图书馆——宿舍”三点一线的清教徒式生活,唯一的目标就是留学美国,方向锁定在计算机专业。

  如果说人生的过程就是在爬山,你的每一次行动都是在选择道路,那么,不同的道路将把你带到不同的位置,并且每一次的跨越、攀登和坚持,都有可能成为你人生风景的分水岭。1991年,李彦宏再一次挤过了独木桥,收到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计算机系的录取通知书。那一天正值圣诞节,23岁的李彦宏背着满满一行囊的豪情壮志,奔大洋彼岸而去。

  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一年里有六个月都飘着雪。在这里,李彦宏将白天上课、晚上补习英语和熬夜编写程序当成一个中国留学生初来乍到必然的吃苦方式。“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当时挺苦的,但年轻就应该吃苦。”李彦宏评价这段经历说,“我出国不是一帆风顺。因为换专业,刚到美国学计算机,很多功课一开始都跟不上。有时和教授面谈,由于较心急,谈一些自己不是很了解的领域,结果那些教授就觉得我不行。”李彦宏没有选择,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尽一切可能去适应环境。在学校待了一年后,他总算获得了一个机会到位于普林斯顿的松下信息技术研究所实习,“这三个多月的实习,对我后来职业道路的选择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这种影响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放弃。

  在松下实习的那段日子,工作之余,李彦宏经常坐在花园里看《华尔街日报》,报上时常会刊登描写硅谷商战的文章:微软如何跳出来公然反叛IBM,又怎样以软件教父的身份对抗SUN、网景……一个个鲜活的商战故事,让李彦宏感觉到:“原来技术本身并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商战策略才是真正决胜千里的因素。”受其影响,李彦宏决定放弃攻读博士学位。1994年夏天,他进入华尔街一家公司——道·琼斯子公司做起了金融信息检索技术,“那时候,中国留学生中有一股风气,就是读博士的学生一旦找到工作就放弃学业。起先,我认为自己不会这样。但这家公司老板也是个技术专家,他对我的研究非常赏识。两人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士为知己者死’,于是我决心离开学校,接受这家公司高级顾问的职位。” 李彦宏所说的这个老板,是一位耶鲁博士,从贝尔实验室出来办公司,再把公司卖给道·琼斯。正是从他身上,李彦宏看到了“一个有知识的人如何利用知识发财致富,在泡时间读硕士博士当教授之外,另有一条明亮的成功途径”。此后,他成为《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实时金融信息系统设计人员。

 李彦宏:专注才能更好地生存
  问题是,在华尔街最有前途的是金融家而不是计算机天才。对于李彦宏来说,自己的热爱和长处只在计算机,他的前途依然不甚明朗。李彦宏再次面临选择。

  于是,1997年李彦宏离开自己为之奋斗了三年的华尔街,前往硅谷著名的搜索引擎公司Infoseek(搜信)供职。在硅谷,他亲见了当时最成功的搜索技术公司如何在股市上呼风唤雨,见识了一个每天支持上千万流量的大型工业界信息系统是怎样工作运转,并在这里写成了第二代搜索引擎程序。与此同时,他也见证了Infoseek后来的每况愈下和惨淡经营,并从中悟出任何一个企业家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必须历练的谨慎和勤俭——这些心得,无一例外地被李彦宏在1998年写进了畅销书《硅谷商战》,并且将其牢牢地保持在了自己后来的创业历程中。

  但是,其时的李彦宏依然只不过是著名的硅谷一位并不著名的工程师,他所能体验到的,在出国之前无限憧憬的那种生活,无非是享受公司不错的待遇和期权,在写写程序之余,在自家后花园里饶有兴致地种一些西瓜、黄瓜、山茶花、葡萄之类,“看到西瓜籽长成西瓜,很有成就感。”

  那段时间,李彦宏似乎对人生每一次“选择”的魔力有了新的体察,偶尔他会在夜里挑灯看词,心绪复杂地吟咏些诸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类的句子。他在想什么呢?

  2005年8月5日:专注才能更好地生存

  1998年夏天,李彦宏应清华大学邀请,回国作了一次技术讲座,当时搜狐的一帮员工去听课,课后这些人鼓励他:“你有这么好的技术,还不回国自己创业?我们搜狐买你的技术!”其时,李彦宏貌似沉静,实则有些怦然心动,他敏锐地注意到,国人的名片上已印上了E-mail,大街上有人已穿上了“.com”字样的T恤。第二年的10月,中国政府邀请一批海外留学生回国参加国庆典礼,李彦宏有幸在受邀之列。此次回国,李彦宏发现当年的海归兄弟们已经在国内把IT业玩得如火如荼,返回美国后,他再也无心在Infoseek继续干下去了,而是充分利用一个编程高手的缜密心思盘算起回国创业。这时,他想起了北大好友徐勇,徐勇在美国的身份是生物学博士后。

  11月的一天,徐勇应约来到李彦宏的家里谋划回国创业的“大事”。没想到李彦宏煞有介事拿出一份“保密协议”,徐勇有些惊讶,随即转为镇定——李彦宏在硅谷两年半,已经习惯美国人的谈话作风了。徐勇在“保密协议”上签了字。李彦宏说:“我们回国干一家互联网公司吧!”

  两个硅谷“梦想家”对于创业的躁动和对前景的向往,就像突然喷发的火山,一时之间让他们激动不已。经过一夜畅谈,两人美丽的新公司计划已然“万事俱备,只欠投资”。他们的融资目标100万美元。在硅谷,有的是风险投资商,和其时中国满大街的“经理”没什么两样。很快,他们联系到风险投资商,一番谈判交涉之后,签约那天,对方借故溜到房间外打电话问李彦宏在Infoseek公司的老板,“这个罗宾·李真的很厉害吗?”得到的答复是:“罗宾在引擎技术方面,在全世界可以排前三。”于是原本100万美元的投资追加到了120万。1999年圣诞节,李彦宏登上了回国的飞机,和8年前他赴美的日子一样。

  类似于取经归来的唐僧,尽管怀揣着风险投资商要求在半年内“烧光”的120万美元,李彦宏却还是小心翼翼地做了一年的预算。Infoseek的起起落落无形中对他是个警示,而当时国内的创业风气更是让他捏了一把汗,“百度创建初期,正是1999年、2000年网络泡沫最厉害的时期,当时,我感觉到这种泡沫是非常不健康的:刚刚开始创业没多久的公司就在国贸、嘉里中心租住最豪华的写字楼,我在美国所见过的创业型公司都没有这么铺张浪费的。所以我们一开始做了最坏的打算。”事后证明,正是李彦宏这种唐僧式的保守让创业之初的百度抵御了互联网寒流的袭击,并得以坚持到第二笔融资的到来。当时,李彦宏的新公司选在北大资源楼,这个地方紧邻北大,和中关村隔四环相望,非常适合技术创业。他这套选址的技术是从硅谷学来的,硅谷的很多IT创业公司都是环绕斯坦福大学办公,老师和学生兼职起来方便。有朋友调侃其时的李彦宏“像小老板一样神色慌张地在北大校园里张贴招聘广告”,进进出出的身影颇似一邻家大学生。

  然后是公司开张,没有红绸子没有红气球——2000年1月1日清晨,李彦宏把一个财会五个技术员叫到自己和合作伙伴徐勇合住的北大资源宾馆房间,说,我们这就开始了,办公室两条纪律,一是不准吸烟,二是不准带宠物。当时,他们租了宾馆1414、1417两个号码不爽的房间,一个用来白天办公,一个用来晚上睡觉,吃饭在北大食堂,每周去不远的海淀体育馆打两次球。百度就这样上路了,为当时炙手可热的搜狐等门户网站提供搜索引擎技术。

  再然后,就是纳斯达克崩盘,互联网泡沫破灭,中国概念温度骤降,大批IT企业一夜间死掉。李彦宏开始四处找寻第二笔钱。这时说服投资人比年前要难多了,但也没多难——老实地讲现状,更老实地预期前景——2001年9月份,第二笔资金1000万美元顺利到位,百度度过了最艰难时期,也逐渐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但百度依然没有赚钱。

  李彦宏至今仍记得当年一次新闻发布会的尴尬:应用展示时段,网络突然断了,什么也演示不了;记者提问时间,主持人一再提示,却没有一个记者举手发问——没人知道百度和李彦宏究竟是做什么的。

  再接下来,是李彦宏“固执己见说服董事会”,百度不能仅仅做搜索技术提供商,为他人作嫁衣裳,而应该像Google一样做独立的搜索门户网站,并引入搜索竞价排名。他的想法遭到了董事会的坚决抵制,他们认为这是“疯狂、不理智的冒险”。于是,所有参加这次会议的人后来都留下了深刻印象:李彦宏一改平素的温和、民主、安静,忽然变得激烈、决绝、大嗓门,以至董事们最终有保留地妥协了:“李彦宏,并不是你的道理让我们信服了,而是你的态度——既然你这么坚决这么有信心,我们只能让你去试了!”

  如果说,李彦宏在2001年之前的一次次选择尚意味着他在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的话,那么,这一次的百度转型则实实在在变成了李彦宏坚持搜索技术为本,向自己擅长和熟悉的领域真正迈进的努力。选择——在此时已经意味着专注和坚持,“认准了,就去做,不跟风,不动摇。”认准了搜索引擎,认准了竞价排名,认准了自己的兴趣所在,认准了前途利益所在,李彦宏自己都佩服自己的心理神经像花岗岩一般坚硬。

  此后,百度果然“没有反复、没有动荡”,顺利进步。一直到2003年底,李彦宏在北大开讲座,终于不必再以“在座的谁用过百度?”为开场白了,在中场,总会有人不断站起来,或表达钟爱,或与之探讨具体的搜索技术。“这时候,我意识到,百度算是基本上成了。”李彦宏说,“我相信搜索将对网络世界和我们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我的理想是‘做属于中国的全世界最好的搜索引擎’,至今未变。”

  故事显然不能就此划上句号。2004年,百度第三次融资。面对李彦宏的要价,“6美元?你简直是疯了!”美国投资商冲着李彦宏嚷嚷,一边抱怨着李彦宏的“贪婪”,一边不情愿地掏着腰包。那时候,还没有任何迹象显示,仅仅一年之后,百度在纳斯达克的股票市值会让他痛不欲生跳起来——自己当初怎么不多认购点百度?

  但新经济时代的传奇故事偏偏就是这样诞生的:2005年8月5日,就在百度上市首日,其股价飙升到150多美元,引起了一场自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以来从未出现过的轰动,有人甚至形容“李彦宏扇了扇百度的翅膀,就在纳斯达克掀起一场风暴”。

  6年苦心孤诣的选择和皓首穷经式的坚持,李彦宏和百度以近乎完美和疯狂的形式向世人再次展示了新经济的魅力。成功来得如此之快,财富来得如此巨大,以至于好几年前默默无闻的李彦宏一夜之间成了中国互联网的“英雄”和“偶像”。2005年CCTV经济年度人物颁奖晚会给予了李彦宏如此评语,“众里寻她千百度,一个海外取经人,最终在故土搜索到宝藏,再写新经济传奇。一个中国企业家,让世界为他的创新买单;一个新生代中国商界精英,用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专注,才能更好地生存。”无限溢美之词冲着百度和李彦宏铺天盖地而来,更可怕的是,在舆论和公众眼里,似乎所有的问题都不再成为问题,所有的质疑都迎刃而解,百度强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已经为李彦宏和更多被财富刺激得血脉贲张的中国青年搜索到了人生美轮美奂的宝藏……

  ——如果事情真的这样持续下去,谁能担保李彦宏和百度“过气”的速度不会比纳斯达克变脸的速度还要快呢?

  “李彦宏是个冷静得可怕的人!”百度一位资深老员工告诉记者,“我可以肯定,如今的李彦宏不会有任何作为成功者而飘飘然的感觉,他只会有深重的危机感。”记者采访了多位百度老员工,这些人已经因为李彦宏成了账面上的百万甚至千万富翁,但“冷静”依然是他们对今日之日大红大紫李彦宏的共同评价。

  事实上,百度固然已成为中国人自主研发的最好的搜索引擎,但同业竞争却也正变得更加惨烈:外有微软MSN、Google新老联手扑来,内有搜狐的“搜狗”、新浪的“爱问”来势汹汹,而与此同时,百度的麻烦官司亦不少。

  “现在中国互联网还在早期阶段,网民队伍还在迅速扩大,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新的技术、新的市场、新的需求,颠覆我们现在的模式。把握不好,百度很快就会走下坡路。”说这话的时候,李彦宏脸上没有操练好的微笑,神话光环散尽,仿佛又是几年前那个在北大资源楼里疯狂苦干的IT青年,“我不断跟他们讲,百度距离破产只有30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149637.html

更多阅读

李彦宏:秉持朴素的信念才能接近成功

      李彦宏:秉持朴素的信念才能接近成功 >“这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年代:很多传统的规则彻底失效,新的秩序正在建立。舍弃不必要的迂回和闪避,让内心的渴望驱动真实的自我,拥有阳光下的成功——如果人生真的有捷径,这就是最短

李彦宏: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愿意分享心得

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届年会于2010年2月26日-3月1日召开,主题为:亚布力10年—企业家思想力。图为百度公司董事长李彦宏。  李彦宏:我觉得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多样化的,愿意说的和不愿意说的都有可能成功,只不过我还是更喜欢,或者更敬

李彦宏:无政策保护反而使互联网公司高速发展

 李彦宏:元庆讲的是移动互联网的机会,我讲的是国际化,我们俩好象在相互给对方做官告,但其实这个事情我已经想了很长时间了,我上次参加亚布力的会议,站在这个讲台上是四年之前,也就是2006年,那个时候百度刚刚上市,那个时候,我的印象是企业家

李彦宏:创新的目的是满足用户的需求

      8月18日,全国各地的著名民营科技企业家聚集北京,庆祝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成立二十周年。新浪财经独家报道本次盛会。以下为百度网络有限公司的总裁李彦宏演讲。   李彦宏: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来这里跟大家进行交流,我刚

百度CEO李彦宏:目前web2.0更应该称作web.1.1

近日,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在海南召开的博鳌论坛的“互联网在中国的未来”的分会上称,互联网从诞生第一天起,就具有很多所谓WEB2.0的特性。   李彦宏在论坛上更以百度为例,阐述了他对这一观点的看法。他说:“百度诞生的第一天起应该

声明:《李彦宏:专注才能更好地生存》为网友天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