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佛商”的刘长乐看上去慈眉善目,笑容可掬,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热衷于竞争和扩张的人,当人们认为电视业务已经成熟、定型的时候,刘长乐带领凤凰卫视颠覆了这个行业的游戏规则,打破了电视制作中的清规戒律,带来了电视景观的改变。
“凤凰卫视在中国内地的成功,起决胜作用的不仅是资本,更重要的是可以被内地观众接受的电视产品和文化。”刘长乐这样解释成功原因。
“在中国内地无法完全落地是凤凰自一诞生就必须面临的命运。而在诞生地香港,在免费收看的亚洲电视和无线电视的绝对优势下,凤凰也同样困难重重。”作为一个商业电视台,“另类选择”和“拾遗补缺”成了诸多限制下的凤凰的战略。
另类是令人不安的,但同时又是出人意料的。
开辟政经新闻市场
刘长乐和默多克合作后遇到的第一个矛盾是:究竟什么样的节目才有市场?
新闻集团的节目定位是:娱乐娱乐再娱乐。而刘长乐却以对内地市场的理解,认为在发展中国家,人们更需要新闻而不是肥皂剧,提出“凤凰卫视应该在政治新闻需求方面开拓市场”,最终的事实证明刘长乐是对的。
凤凰在有限的观众群体中发现了新的族群—由大学生、商人、学者、政府官员以及关注时事的市民组成。这是一个拥有部分权力、金钱和知识资源的中产阶层,这个阶层对政治的关心超乎人们的想象。
凤凰开始力图为观众提供一种另类的视角和全新的思维方式。
国际新闻大做和台湾新闻多做是凤凰的两大卖点。
长期以来,CCTV新闻联播中最后几分钟的国际新闻非常受欢迎,但仅仅几分钟的节目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凤凰适时进入这一阵地。1997年8月,凤凰卫视直播黛安娜葬礼。2001年9月,“9·11”事件发生后几小时内,凤凰成了唯一的信息来源。2003年伊拉克战争直播,凤凰更是让观众在震惊中看到了感动。
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对台湾新闻的报道。2004年3月20日,台湾大选,许多观众锁定凤凰卫视,“据传,内地官方很在意这个电视台传送的台湾新闻。而关于台湾较客观的新闻传送,能在内地得到观看还是首家。这代表了当局某种程度的宽松。至少这是一个真正的窗口。”台湾某报纸的一位记者这样写道。
“凤凰不仅要制作高质量的节目赢得内地观众,而且还要谨慎处理新闻报道的内容与方式,尤其是敏感的政治新闻。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这里有独特的政治文化内涵。”刘长乐为凤凰制定的智慧游戏十六字令是:你无我有,你少我多,你慢我快,你板我活。
一位传媒业的专家这样评价凤凰卫视:凤凰卫视很像内地十分风行的《参考消息》,“参考消息”这四个字,在舆论环境中有特殊的解读,有内幕的意味,有不一样的风格,有一股挡不住的诱惑力。
东西方文化融合
“气质姣好的主持人娓娓道来的新闻方式和端着咖啡看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是一位观众在看完《凤凰早班车》之后的评价。
刘长乐明白,观众才是付账者,由制作者来决定节目内容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要想保持成长,必须从观众的需要出发,以观众想要看到的方式制作节目。
于是,《锵锵三人行》提供了一种茶余饭后的漫谈。《时事开讲》则打破了由俊男美女统治的电视屏幕,由一群年过半百的老人实现凤凰的另一种说话方式。《性爱学分》让性这一敏感话题走进电视。《凤凰早班车》首开说新闻的先河。
而打造“名记者、名主持人、名评论员”的三名战略,更是典型的国外媒体的商业推销模式。
内地文化与港台文化,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融合,使凤凰卫视为观众带来了清新的气息。
将东西方体制结合—凤凰卫视基本已完成了这一转换。这是一种同时适应海外、适应中国内地,又适应港台的非常复杂的“技术”。凤凰20%的人来自于中国内地,70%左右的人来自香港,10%是台湾人和国际上的人士,运作机制和管理办法经过5年的磨合与调整。而这种体制,一般的西方媒体公司短时间内难以效仿和靠近。
而正是这个武器让刘长乐充满自信,尽管在中国内地的合法“落地”问题仍然会让是凤凰头疼,但刘长乐依旧敢于放言:凤凰独拔头筹的地位很难在未来的10年内有所动摇。
他甚至宣称,其他境外媒体如果效仿凤凰的道路,发展空间会更小,“凤凰实际上在未来一个短暂的时间内并没有直接的对手出现,没有人能构成正面冲击。这个事情不是靠钱能买来的,不是一夜之间能够形成的。”
“凤凰的经验是两个字:创新。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战胜自己。而贯穿在每一天每一刻的创新意识和行为,是无法复制的。”刘长乐说。
蓝海语录: 观众是付账者,由制作者来决定内容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应该从观众的需要出发,以观众想要看到的方式制作节目。
刘长乐的“蓝海武器”:新闻立台:在时政新闻上获得突破,谨慎处理新闻报道的内容与方式,尤其是敏感的政治新闻。
东西方体制结合:创立“说新闻”的全新的播报风格。通过打造名主持人、名评论员、名记者来提升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