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链接是Deep Linking的中文意译,它是移动互联网的链接技术,通过这一技术可以绕过被链接网站首页,直接链接到分页,目前主要由APP开发者通过主动内嵌一种网络编码方式来让更多的智能手机用户发现应用中的相关信息,促使不同APP间可以像网页链接一样产生平台间的跳转与浏览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当站点内链接深度增加,内页的互访性能也就提升了,使得一个站点每个内页都具有相关性,大大节省了用户时间,提升用户体验。简言之,深度链接下的APP不再是独立的个体平台,更像是网站一样可以相互友情链接的移动网络媒介。
为什么在移动互联网下需要深度链接呢?这里并不讨论网络技术层面的意义,主要是从消费者角度来进行分析。移动互联网营销是一种粉丝经济,粉丝们通过社交网络将鲜活生动的个性内容,在品牌社区进行分享、对话,把被工业社会、大众营销烤干的人情又重新湿润起来,所以也称“湿营销”。这里“湿”的本质其实就是回归人性的真诚关怀,回到人类那个充满感情和信任的社会中。“湿”营销的结果不仅能产生用户,更能产生乐于传播品牌的用户(社交网络口碑)。可以说移动互联网营销是一个“无粉丝,不营销”的年代。很多客户都在津津乐道自己在微信平台通过活动或者一些吸粉工具吸引了多少粉丝,其实留住粉丝比吸引粉丝更重要。提升粉丝黏性主要是要通过与粉丝们的互动,互动的形式不仅是联系与沟通,还包括通过内容推送、通过各类线上与线下的活动、通过品牌社群让粉丝通过参与获得良好的品牌体验,从而实现营销目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接触点变得非常丰富,拥有更大的自由度与机会。这给习惯于传统营销方式的企业带来很多困惑,因为在传统营销时代,其实就是争抢眼球和流量经济的时代,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更多是一些信任与体验,具有深度链接的APP应用对于粉丝来说就是满足他们需求的有效方式之一。
以上的解释说明了为什么要推出深度链接。从网络技术层面上讲,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部分流量入口都已经变成了各个APP的应用,而非浏览器。这样的结局就让搜索引擎在移动互联网上的优势越来越少,更多的流量被分散到了各种功能的APP的应用上,而搜索引擎所能获取的移动互联网数据仅仅限于网页,对于各类APP内的信息搜索引擎完全无从获悉。http://www.aihuau.com/有调查发现,80%的移动互联网流量都是通过各类APP的应用创造的,而通过移动搜索引擎获取信息的流量还不到整个移动互联网流量20%。也就是说,当我们拿出手机的时候,打开微信、QQ空间客户端、谷歌地图、掌上公交、支付宝钱包等这类APP应用的几率要比我们打开手机浏览器的概率高出几十倍,现在的移动互联网已经完全脱离了浏览器这个入口工具,这也就间接的让移动搜索引擎失去了意义。可见推出深度链接是为了顺应用户开始转移至移动设备的大趋势,今天智能手机用户将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APP应用当中,而不是浏览网页。
如何做好移动互联网下深度链接在营销中的应用呢,微信营销就是一个很好例子。微信营销是指企业利用微信平台,通过向用户传递有价值的信息实现企业品牌力强化或产品、服务销量增长的一种营销策略,这一营销策略对深度链接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以往在互联网下企业通过各种渠道可能也获得百万、千万的微博粉丝,但信息的单向传播特点仍旧较为明显,是否真正能够让信息融入受众心理还是个未知数。与微博影响不同,微信的强制推送功能使得信息能够百分百传达到目标受众,微信的特点是一对一地、互动式的私密营销平台,企业通过微信能够与用户进行更为直接的深入的沟通,这也使得微信营销的成本远高于微博,传播速度也比不上微博,但影响作用深远,这就需要运用深度链接通过微信转发将有价值的APP应用联系到需要的用户那里。因为一个有价值的APP应用在微信上的传播一定是到位的,或点对点的,这就有点类似口碑一样,一定会比广告值得用户依赖。从消费者心理角度讲,微信粉丝的质量显著高于微博粉丝的质量,这主要得益于微信的“互动性”优势。微信不仅支持文字、图片、表情符号的传达,最大的亮点是支持语音对话,丰富了传递信息的渠道,帮助企业或品牌和用户之间建立联系与沟通的平台,消除信息不畅的障碍。
深度链接的营销应用说明移动互联网时代下营销需要更多地关注人,关注客户的沟通方式。从消费者心理角度讲深度链接的营销内容要深刻理解、洞察消费者需求,真实的情感,让营销内容更加贴近客户生活。深度链接要求在移动互联网下营销不是信息本身,而是内容与消费者密切联系。如果当用户感知不到营销信息对他们的价值和意义时,接受度将会变得低,很容易被淹没和忽略。只有当内容与消费者产生互动并变得非常重要与有价值时,消费者才会信任内容,深度链接的营销应用才有意义。在深度链接下移动互联网营销产生了很多新的模式,如精准广告、品牌社区、网络视频等营销模式。这些模式表明运用深度链接的移动互联网营销关键是需要理解客户需求、满足客户需求,而获得回报的过程不是简单地信息传播。所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不论如何发展,对于企业营销来说,竞争优势的唯一可持续来源就是更好地理解客户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