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张近东委员向大会提交了4个提案,涉及商业现代化、节能、农村教育与拉动内需。

作为连锁渠道大腕,张近东对加快商业现代化的拳拳之心溢于言表。他说,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为中国商业的全面发展带来了全新的需求和契机,商业具有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产业带动强、经济效益高、创造就业岗位多等优点,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大途径,同时也是确保中国制造业做大做强的战略盟军。 他认为,中国传统的计划经济思维使公众目光始终聚焦在能源和制造业上,流通渠道作为市场经济当中稀缺资源和重要命脉这一要害问题,受重视程度不高。实际上,在新世纪“经济节奏较量”的新动向面前,在全球化竞争的新情况面前,商业及其网络状流通渠道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和战略资源,是国家竞争力的主要支撑,甚至被认为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和国际政治地位的坚实基础。 中国本土商业长期以来还存在市场化程度低、基础服务设施薄弱等问题。张近东表示,我国还不是制造强国,主要原因就是现代商业发展滞后,品牌规模不足、服务质量差、科技含量低、自主创新能力弱,也可以说,商业作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经济“咽喉产业”,它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能否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天花板”。与此同时,大批的外资商业资本进入中国,在资本、现代化管理的优势以及政策的优惠下,使本就落后的中国商业企业雪上加霜,各种涉及外资的并购、重组屡见不鲜。 他强调,外资进入中国流通业的真正目的,是运用网状采购—销售渠道的垄断优势,以极低的采购价格,倒逼中国的制造业屈从于其构建的全球供应链,纳入其苛刻的产业控制体系,最终牟取高额垄断利润,也使中国许多制造企业沦为一无知名品牌,二无核心技术,三无销售渠道,四无商业信誉,五无有效信息,六无赢利潜质,被边缘化的一个个车间孤岛。 为此,他建议中国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培育我国本土现代商业,逐步放开政府的限制政策,突破体制性障碍,加大市场化程度;利用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智力型服务业等方面的内容。 张近东表示,商业的现代化就是体现在人才、资本、技术的提高上。这样才能推动中国现代商业健康发展。 在加快普及节能产品的提案中,张近东指出,高效节能产品由于采用先进节能技术,不可避免提高了成本,最后使其市场价格高出普通产品一大截。同时,对高效节能产品检测、认证不规范,产品良莠不齐,市场混乱,给消费者选购和使用带来麻烦,对市场造成恶性冲击。 因此,张近东建议,政府应制定以生产流通为核心的财政补贴政策;建立高效节能产品生产、监督、销售、使用、补贴的市场机制;按照“先生产销售、后财政补贴”的补贴原则,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市级财政三级机构分别来制定补贴标准、实施区域规范和进行财政补贴;实施生产和销售实行许可证制度和注册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高效节能产品信息管理系统;加大市场监督力度,规范市场秩序。